風格類·韻高筆妙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jù)】姜白石夔鷓鴣天詞三首,如 “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云”,不但韻高,亦由筆妙。何必石湖所贊自制曲之敲金戛玉聲,裁云縫月手也!(李調(diào)之《雨村詞話》卷三)
【詞例】
鷓 鴣 天
姜 夔
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籠鞋淺出鴉頭襪,知是凌波縹緲身。
紅乍笑,綠長顰。與誰同度可憐春。鴛鴦獨宿何曾慣,化作西樓一縷云。
【解析】 韻高筆妙,即風格高雅,用筆絕妙。
姜夔在這首 《鷓鴣天》 詞牌下寫了題記:“己酉之秋,苕溪記所見。”己酉是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苕溪在今浙江湖州。這是作者在苕溪時被一位婦女的不幸遭遇所感動,于是寫下了這首詞。
首句以問句起:“京洛風流絕代人,因何風絮落溪津。”京洛,本指河南洛陽,在此借指臨安。一位生長在京都的美人,因何象風吹柳絮似地飄落到苕溪這個僻壤來呢?用“風絮”來喻這位美女,暗示出她的經(jīng)歷。“因何”二字只問不答,給人留下無限豐富的想象余地,起筆就韻高筆妙。然后從她的著裝,來推測她的身份。盡管她今日落魄了,但從她 “籠鞋淺出鴉頭襪”仍可看出她是 “凌波縹緲身”。“籠鞋”是鞋面較寬的鞋,鴉頭襪是分出腳趾的襪子,這在當時是較入時的穿著,可以看出她修飾得體、高雅。“知是”句用了曹植 《洛神賦》 的語意,說這位女子有洛神宓妃 “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般的美貌,是那樣超凡脫俗、縹緲若仙。
下片從她一顰一笑的外在表情,揣度她的內(nèi)心世界。“紅乍笑,綠長顰。”“紅”是代她朱紅的唇,“綠”是指青黛色的眉。“顰”是雙眉緊蹙的樣子。“乍”與“長”是一對反義詞,是說她笑時短,顰時長,在這短笑長顰中包含著她無限的辛酸。作者正是由對外在表情的刻畫,揭示其內(nèi)心精神世界的,用筆可謂高妙。“與誰同度可憐春”是作者為她著想之詞,“可憐”是“可愛”的意思,這樣美好的春光誰來與她共度呢?這深情的一問表現(xiàn)出作者對這位女子的無限同情,也寫出了她的孤苦寂寞。“鴛鴦獨宿何曾慣”是緊承上一句的意思進一步為這位女子著想,最后一句“化作西樓一縷云”寫得很清空,任人遐想。
這首詞的內(nèi)容是寫一個風流女子的今昔變化。昔日在京城她曾壓倒群芳,走過“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的紅運,而今卻淪落天涯,無人與度芳春。至于她為何如此,作者一字未提,這位女子也始終未發(fā)一言,她的不幸經(jīng)歷是從京城到苕溪的變化和短笑長顰中傳達出來的,的確技高一籌,用筆高妙,體現(xiàn)出作者“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的創(chuàng)作特點。
上一篇:風格類·簡淡中出雄杰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意致凄婉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