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夔州竹枝歌九首選二》
(一)
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
背上兒眠上山去,采桑已閑當采茶。
【注釋】
(1)范成大于淳熙元年至四年(1174—1177)知成都府,任四川制置使。淳熙四年六月,范成大奉命調回朝廷,離蜀東歸途中,他在州寫了《州竹枝歌九首》,這里選的是第五首,作者時年五十二歲。州:今重慶市奉節縣。竹枝歌:又名“竹枝詞”,本古代樂府歌曲名,源出巴渝。后人以七言絕句為體,專詠地方風土人情,富有山歌意味,對這類民間歌謠,故稱“竹枝詞”。
(2)頭:發、髻。老媼:古代對年老婦女的統稱。白頭老媼:白頭發老婆婆。簪:插戴。
(3)黑頭女娘:黑頭發的年輕姑娘。髻丫:盤在頭頂或腦后的發結。丫:分叉的東西都叫丫。三髻丫:此指梳成三個發髻。
(4)兒眠:背上的嬰兒睡熟了。
【賞析心得】
作者帥蜀四個年頭,在地方上頗有建樹。孝宗淳熙四年(1177)六月,朝廷命他離蜀東歸,欲付重任。作者乘舟,沿江東下,至虁州,在這三峽地區——竹枝詞的發源中心稍作逗留,對當地風土人情饒有興趣,將所見所聞寫成《虁州竹枝歌九首》,這是第五首。
“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作者一到三峽地區,就發現山里婦女,不分老幼,都特別愛美。白發老婆婆,在頭上發結上戴一朵大紅花,白上插紅,老來還俏,特別精神;滿頭烏發的年輕姑娘,將濃密的頭發梳成三個發結,分叉于頭上,多彩豐韻,秀美瀟灑。“背上兒眠上山去,采桑已閑當采茶。”細心采風的作者又發現,山里婦女更愛勞動。年老和年輕婦女,一天到晚,一年到頭,辛勤忙碌、不辭勞累。她們剛剛結束采桑養蠶的勞動,又將熟睡的兒孫嬰孩背在背上,爬上茶山去采茶。
這首詩,充分反映了山區婦女的勞動生活,是怎樣的辛苦緊張,又生動地表現了勞動婦女愛美的天性與生俱來,尤其會在頭上下功夫,盡顯頂上風流。更令人感動的是,作為封建時代的達官詩人,能寫出如此通俗的“竹枝詞”激情地謳歌山民的勞動生活,表達自己的喜愛、欣賞、關切與體貼之情,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二)
白帝廟前無舊城,荒山野草古今情。
只余峽口一堆石,恰似人心未肯平。
【注釋】
(1)這是作者離蜀東歸,途經三峽寫的《州竹枝歌九首》第七首。
(2)白帝廟:在白帝山上,今猶存。公元前35年,公孫述為東漢光武帝劉秀所滅。后人在白帝山修筑廟宇,供奉公孫像,是為白帝廟。白帝城:原在州城東白帝山上。西漢末,公孫述在白帝山上筑城稱帝,后舊城已廢。
(3)古今情:源自唐詩人李商隱《覽古》詩:“草間霜露古今情。”
(4)一堆石:指瞿塘峽口的滟滪堆。急流漩渦、異常險急。
(5)人心未肯平:堆石攔流,激起波浪,好比往事已成過去,但人心不平,猶如滟滪堆中流擊水,激騰不平。
【賞析心得】
這是作者借古喻今,另有所指的詠古詩。
“白帝廟前無舊城,荒山野草古今情。”作者登上白帝山,鳥瞰山下,長江依舊滔滔流水;再看山上,有廟無城,往事悠悠涌上心頭。歷史陳跡,獨挑蜀漢。想當年,劉備依山筑城,以白帝城為要地,先防吳后征吳,兵敗之后,死于此地。現在,無論是西漢末公孫述的白帝城,還是蜀漢時劉備的白帝城,都已蕩然無存。只有荒山不變、野草不盡,飽含古今之情,閱盡人間滄桑!但它們都默默無聲,沒有任何表示。“只余峽口一堆石,恰似人心未肯平。”銳氣尚存的作者倔強地環顧四周,只見峽口還有一堆石(即滟滪堆)屹立江中,激起朵朵雪花似的波浪,發出轟轟的不平之聲。這日夜不息的咆哮,就是劉備、諸葛亮憤恨統一大業未成發出的千年興嘆!作者當時正值北宋滅亡、南宋偏安之際,大河南北多少愛國志士、黎民百姓都像一塊塊滟滪石,在黃淮兩河中流擊水,日夜發出收復失地的強烈吼聲。弦外之音是,為什么偏安一隅的當今朝廷,對洶涌澎湃的人心呼聲充耳不聽,坐失良機,寧做千古罪人呢?
上一篇:劉禹錫《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贈》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杜荀鶴《再經胡城縣》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