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隱《感弄猴人賜朱紱》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
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
【注釋】
(1)弄猴人:馴養猴子的雜技藝人。據《幕府燕閑錄》等介紹,黃巢農民義軍攻入長安,年才十來歲,喜愛斗雞弄猴的小皇帝僖宗(李儼)逃往蜀中成都時,百官都未帶,卻攜帶一個耍猴藝人及其一群猴子。猴子馴練得很好,能夠像大臣一樣上殿站班。僖宗高興,便賞給弄猴人四品官服的緋袍朱紱。朱紱:朱紅色的佩帶,標志唐四、五品官階的服飾。也有史料介紹,是昭宗逃難時所為。無論僖宗或昭宗時事,羅隱寫此詩時已是五十開外的人了。
(2)就試:應試(指科舉考試)。
(3)五湖:江蘇太湖的別稱。五湖煙月:指江浙太湖優美的風景。奈:無可奈何。奈相違:奈何不了自己不好的命運,始終屢舉不第。
(4)孫供奉:孫,與猢猻同音。供奉:為臨時性官職。孫供奉:作者戲稱弄猴藝人為孫供奉,含有輕蔑嘲弄之意。
(5)一笑君王:“君王一笑”的倒裝句。著緋:穿紅色官服,即朱紱。
【賞析心得】
作者一生,大好年華的二十八歲至五十五歲,離開家鄉美麗的太湖,長年奔波在科舉應試的路上,但他“十舉不第”,博取功名,比登天還難。可臨近晚年,他卻聽到有一個弄猴人,僅憑馴猴站班上殿,逗得帝王一笑,就被賜朱紱,獲得四品官服,不禁啼笑皆非,感嘆非常。于是,就寫下了這首絕句,給予辛辣而尖銳的諷刺。
“十二三年就試期,五湖煙月奈相違。”作者首先介紹自己忙于科舉考試的艱辛,離開家鄉,久違太湖美麗的風光,曾經參加了朝廷的十次考試(十二三為習慣用語,籠統稱之)。考試的結果卻令人非常失望,自己不幸的命運總是與功名擦肩而過。最后只有放棄考試,不第而歸,終生遺憾。“何如學取孫供奉,一笑君王便著緋。”回過頭來一想,寒窗苦讀,到處干謁(拜見名人,求得推薦),還不如學習孫供奉之類的斗雞耍猴人,只要馴養得猴兒上殿站班,博得帝王一笑,便立刻獲得四、五品官銜,賜朱紱,穿紅袍,既威風又便捷。作者用自己親身參加科舉應試的艱苦經歷與弄猴人輕易著緋,進行了鮮明的對比,揭露了唐末用人視同兒戲的腐敗現象。所以,后人評說:“弄猴人乃賜朱紱,則朱紱不值一錢矣。唐末時事至此,安得不亡。”(引自清人黃周星輯《唐詩快》)
上一篇:鄭谷《感興》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芳草》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