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抑威儀, 哲人威儀,周密嚴正,
維德之隅。① 內有美德,外有端莊之容。
人亦有言: 人們也有格言:
“靡哲不愚。” “沒有一個哲人毫無愚暗。”
庶人之愚, 庶人的愚昧,
亦職維疾。② 也還是他的缺陷。
哲人之愚, 哲人的愚昧,
亦維斯戾。③ 則更將常規違反。
無競維人,④ 努力求得賢人,
四方其訓之?! ∷姆街畤愣細w順。
有覺德行,⑤ 若有端直的德行,
四國順之。 四方之國便都順從。
訏謨定命,⑥ 有宏偉規劃,又審定政令,
遠猶辰告?! ∵h大謀略,時時宣告于眾。
敬慎威儀, 容止威儀,應敬慎始終,
維民之則?! ∫魈煜卤娒竦牡湫?。
其在于今, 其人處在當今之世,
興迷亂于政?! 〗悦詠y其紀綱朝政。
顛覆厥德, 道德品質被你敗壞干凈,
荒湛于酒。 沉湎于酒池肉林。
女雖湛樂從,⑦ 你但知逸爾放縱,
弗念厥紹?! 〔凰紝⑾韧踹z烈繼承。
罔敷求先王, 也不廣求先王之道,
克共明刑。⑧ 以便將明正之法認真執行。
肆皇天弗尚,⑨ 皇天不肯保祐助力,
如彼泉流, 如同泉水滔滔流逝,
無淪胥以亡。⑩ 君臣相率敗亡絕地。
夙興夜寐, 早起晚眠,勤于其事,
灑掃庭內, 堂前庭院,灑掃整理,
維民之章?! 槊癖砺?,嚴以律己。
修爾車馬, 修整你的車馬輓具,
弓矢戎兵; 修整你的弓矢兵器;
用戒戎作, 用以戒備戰爭興起,
用遏蠻方。(11) 用以討平遠方蠻夷。
質爾人民,(12) 對你的臣民應謙恭有禮,
謹爾侯度, 對你的王法應謹守不渝,
用戒不虞?! ∫越渖鞯渷y出人不意。
慎爾出話, 說話要慎重周密,
敬爾威儀, 也應重視你的威儀,
無不柔嘉?! 【蜁o不安善順利。
白圭之玷,(13) 白玉之圭有那斑點,
尚可磨也; 還可研磨,去其污跡;
斯言之玷, 言語若有錯誤疏失,
不可為也! 那就不能磨去劣跡!
無易由言, 不可輕易亂加談論,
無曰茍矣。(14) 莫說自己言語謹慎。
莫捫朕舌, 無人將我舌頭按住,
言不可逝矣。(15) 話也不能隨意說出。
無言不讎,(16) 沒有口出善言不見回敬的,
無德不報。 沒有施德于人不受報應的。
惠于朋友, 對朋友惠愛親密,
庶民小子?! 〔⑾录笆褡拥堋?br>
子孫繩繩,(17) 為人子孫,慎守祖先傳統,
萬民靡不承?! √煜氯f民就會賓服信從。
視爾友君子, 好好看待朋友君子,
輯柔爾顏, 和顏悅色,你要彬彬有禮,
不遐有愆? 還有什么過錯罪戾?
相在爾室,(18) 你獨處幽室,也要恭謹,
尚不愧于屋漏。(19) 在那蔽陋一隅,也應無愧于心。
無曰不顯, 莫說暗室可欺,是非難分,
莫予云覯!(20) 縱有邪念之心,無人對我監臨!
神之格思, 神明無處不至,無物不察啊,
不可度思, 不可測度,不可捉摸啊,
矧可射思!(21) 怎可玩忽不敬,厭棄禮法??!
辟爾為德,(22) 發揚你的善德懿行,
俾臧俾嘉?! ∈怪M善盡美,品格端正。
淑慎爾止, 你的容止風度,善自慎重,
不愆于儀?! ∽裥卸Y儀,莫有疏慢不恭。
不僭不賊,(23) 不犯過錯,也不害人,
鮮不為則?! ∽匀怀蔀楸娙说湫?。
投我以桃, 別人將桃子向我投贈,
報之以李?! ∥揖陀美钭酉蛩鼐?。
彼童而角,(24) 無角公羊自夸生了犄角,
實虹小子。(25) 實在是小子自己潰亂不明。
荏染柔木,(26) 柔韌細致的上好木材,
言緡之絲。(27) 制作琴瑟,安上絲弦。
溫溫恭人, 謙恭之人,溫和寬厚,
維德之基。 這是善德的基礎本原。
其維哲人, 他若是圣哲之人,
告之話言, 告訴他古人的善言,
順德之行?! ∷銜裱瓕嵺`。
其維愚人, 他若是愚昧之人,
覆謂我僭?! 》炊f我謊言欺騙。
民各有心! 人心不同,相去甚遠!
於乎小子! 唉,唉,小子!
未知臧否?! 〔恢茞褐怼?br>
匪手攜之, 我非但用手提攜你,
言示之事。 還把事理指點你。
匪命面之, 我非但當面教訓你,
言提其耳。 還提著耳朵囑咐你。
借曰未知, 假使說你無知無識,
亦既抱子。 可是已經生了兒子。
民之靡盈, 人若是不自滿自詡,
誰夙知而莫成?(28) 怎會早有智慧而晚年成器!
昊天孔昭, 昊天十分明智,
我生靡樂。 我的生活卻無樂事。
視爾夢夢, 眼看你昏亂不明,
我心慘慘。(29) 我心中憂愁不寧。
誨爾諄諄, 我諄諄告誡,誠懇耐心,
聽我藐藐?! ∧闶柽h冷漠,話聽不進。
匪用為教, 不用善言作為教令,
覆用為虐。 反而拿它作為笑柄。
借曰未知, 假使說你無知無識,
亦聿既耄。(30) 你也已是九十老翁。
於乎小子! 唉,唉,小子!
告爾舊止。(31) 對你告誡先王舊章。
聽用我謀, 你若聽用我的謀略,
庶無大悔。 可望沒有悔恨憂傷。
天方艱難, 時勢正值艱難困厄,
曰喪厥國。 你的國家行將滅亡。
取譬不遠, 我取比喻近在眼前,
昊天不忒。(32) 天道禍福毫厘不爽。
回遹其德,(33) 你的品德邪僻不良,
俾民大棘。(34) 你使庶民大大遭殃。
(袁梅譯)
【注】①隅:廉隅。比喻與人的內在美德相副的廉正容儀。②亦職維疾:職:主。疾:病。③戾:罪;悖謬。④無競維人:無:句首發語詞,無,義。競:通“驚”,強也,引申為“力求”之義。人:賢人。⑤覺:通“較”,直也。⑥訏(xu):遠大。⑦從:縱。⑧共:古“拱”字,執也。⑨肆皇天弗尚:肆:句首語詞。尚:右(通祐)。⑩淪胥:相率。(11)逷(ti):懲治。(12)質:詰之借字,謹也。(13)玷(dian):玉上的斑點。(14)茍(ji):慎言。(15)逝:及。(16)讎(chou):對:應。(17)繩繩:謹慎的樣子。(18)相:猶“夫”,發語之詞。(19)屋漏:通“厞(fei)陋”,隱蔽幽暗之處。(20)覯(gou):見。(21)矧可射思:矧:何。射(yi):厭棄。(22)辟:開。(23)不僭不賊:僭:過失。賊:戕害。(24)童:無角的羊。(25)虹:“訌”之借字,潰亂。(26)荏染:柔軟而富韌性。(27)緡(min):施;安。(28)莫:即古“暮”字。(29)慘慘:“懆懆”之假借,憂慮不安的樣子。(30)耄(mao):老。(31)止:句末語詞。(32)忒(te):差錯。(33)回遹(yu):邪僻。(34)棘:通“急”,指災難。
此詩又名《懿》。是衛武公箴戒周平王(宜臼)之作。自《詩序》以來,對此詩的作意頗多爭議。或以為刺厲王亦以自警;或以為兼刺厲幽二王;或以為全在自做并無刺王之意;或以為文儆自躬意存王室。分歧的根源在于對《國語·楚語上》一條材料的理解。楚左史倚相欲廷見申公史老而不得,申公以老耄為辭,倚相就其“老?!倍韫庞鹘?,稱述“衛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猶箴戒于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云云。論者以詩中有“借曰未知,亦聿既?!敝?,正與倚相所謂“年九十有五”之語相符,遂完全相信“作《懿》戒以自儆”的結論。然而從詩的內容和口吻看,明顯地意在箴戒時王,要說自儆,最多也不過是一種譎諫的方式,如召穆公作《蕩》詩以文王咨商的方式來諷刺厲王一樣。前人只從時代的差距來否定詩刺厲幽之說,卻未注意衛武公晚年當平王東遷之際,外有戎寇之侵,內有諸侯兼并,(《史記·周本紀》:“平王立,東遷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這種局面不足使卿士大夫憂懼嗎?厲幽敗國,東周衰微,撫今追昔,不足使卿士大夫箴戒平王,大聲疾呼嗎?所謂“冀復鎬京之舊,而慨平王不能也?!?魏源《古詩微》)正是有慨于國變時運,故耳提面命,諄諄告誡:求賢樹德,定命慎儀,為民作則,召徠四國。
全詩十二章。前三章概陳“靡哲不愚”的普遍哲理,并從正反兩面略作申說;四至九章和最末三章各從正反兩面深入指陳,告誡譏刺,反復致意。詩即構成層次分明的三個部分。
首章是全詩的綱領。先從“抑抑威儀,維德之隅”的哲人形象寫起,進一層引出“靡哲不愚”的時諺,作為貫串全詩立論措辭的理論綱領。言下之意:哲人雖是聰明才智的稱謂,但并不意味著沒有愚昧的一面;哲人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們嚴于律己,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性格形象,把聰明才智用于減少錯誤的產生,改變愚暗的秉性。其次,人生的自我完善具有普遍實踐意義,每個人都有成為哲人和愚夫的兩種可能,去從的選擇是自由的,賢愚也是可以轉化的。再次,如果哲人放縱其愚昧悖常的言行,往往會造成更加廣泛和嚴重的后果。所以詩由此更進而論庶人與哲人之“愚”,暗示哲人向善進德的必要性。
次章便從對外對內如何去“愚”作正面勸導。要使四方順心、天下同德,首先莫過于為政者樹德與求賢二事,“有覺德行”,方可以取信四國;“無競維人”,乃足以成就事功。其對內,“訐謨定命,遠猶辰告”與“敬慎威儀,維民之則”互為表里:敬慎威儀德行,乃可以作民表率;制定正確而遠大的政策并經常保持上情下達,乃可以求得民眾的理解和支持。而無論對內對外,當政者修養德行是首要的。有德才能求賢用賢;有德才能知民生甘苦,制定出有利于民眾國家的國策;有德于內,四方必向心歸誠。這一章從不同角度論證哲人必須修養德行。
第三章掉轉筆鋒,直斥今王之用“愚”。所謂“興迷亂于政”,“顛覆厥德”,“荒湛于酒”,“雖湛樂從,弗念厥紹”等,都是無道之舉。邦無道則愚。在所列的罪名中,仍以“顛覆厥德”為根本。王者無德,故迷亂之政興,道德之風壞。驕縱酒樂,不思國運之將絕;自以為是,不求前代之明刑。孫礦以為此章“謂刺厲王,未盡誤。大凡詩刺者亦不是句句著在所刺身上?!逼酵跗接?,內不能抑霸,外不能御辱,士大夫危言箴戒正表明其維護周王朝的良苦用心。
第四章前三句關合上章,亦所謂“皇天無親,唯德是輔”之意。三句當逆序索解,謂君臣治國,莫棄德悖常,敗絕國運,如滔滔逝水一去不返;不然,皇天是不會保祐助力的。以下便以夙夜勤政,勉進其德為訓,歸為修整車馬弓矢,居安思危,做好“用逷蠻方”的準備工作。此章呼應第二章前四語,然陳說各有所重:前以懷柔四方為主,故樹德求賢為要義;此以威服蠻方為主,故修整武備為急務。
第五、六兩章,照應第二章“訐謨定命”等四句,申言王對臣民當“質”當“惠”。質可以為民作則,建立信譽;惠可以賦利于民,獲取民心。故謹侯度、慎出話、敬威儀,是安善其國的必要措施。此亦《左傳》“君無戲言”之意。王者出言不慎,是其思謀不周的表現,“出話不然,為猶不遠?!?《大雅·板》)政令朝出夕改,民無所措手腳,這是人心不定,禍亂滋生的根源。故詩人以白圭之玷尚可磨為喻,強調王者出言疏失,必然產生不可挽回的災難。六章“無易由言”之下四句,緊承前章,從王者以言語傳達政令角度,力戒出言慎思熟慮?!盁o言不讎”以下,則從臣民對王政的反應角度立言,申足慎言敬儀之意。孟子講“積善之家必有余慶”,詩人亦勸王者相信善言美德必有好的酬扱。因為在詩人看來,王者為政以德,臣民安善,故先代所傳的統治地位方可確保,這才是維護王者利益的根本途徑。陳奐《詩毛氏傳疏》:“此結上文‘慎爾出話’之意”。
上既陳明在君臣關系上王者所應有的言行。第七、八、九各章更進一步闡述修養德行的具體辦法。第七章先以“視爾友君子”三句映帶上章“惠于朋友”之意作為過渡,“相爾在室”之下便誡以慎獨,不要以為幽室不顯,無人監臨就松懈自縱。道德的修養不僅是循序漸進、長期積累的過程,而且自覺的道德意識乃是修養程度的衡量標尺。然王者的道德修養,臣下只能勸誡訓導,不能作權威要求,故詩人借神靈以警誡王者勿玩忽失敬,胡作非為。用神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君權,是中國君主制歷史的特產。
第八章提出投桃報李作為檢驗王者是否有德的尺度。前四句說王者自身進德修業之事;“不僭不賊”等四句說在人際關系中可以對這種德行進行驗證,投桃報李,即孔子“以德報德”的君子風范。見德不報,是其道德修養太差,不足以分別賢與不肖的緣故。甚至以無德為德,如無角公羊以犄角自夸一樣,這只不過暴露其本身的昏憒不明。這樣,即使儀止有加,也是表里不一,不能為民作則的。
第九章開頭以琴瑟為喻,美好的音色效果必賴于上好的木材和絲弦,有德之人必然從其謙恭的秉性和溫厚的容止反映出來。檢驗是否有德的辦法一之,是看他能否識別善言和從善而行。哲人既能聽之且能行之;愚人反會以善言為謊言,遑論實踐?!故詩有“民各有心”之浩嘆。本章“其維愚人”云云,已為下面三章鋪墊;而“民各有心”一語議論,不僅把二、三部分巧妙連絡起來,而且把首章哲人愚人并提之意推進一層,直探人性之本源。正因為人之本性有愚頑一面,所以道德修養既是必需的,又是艱難的。
第十章至十二章,直呼“小子”耳提面命,怨時刺王,語甚激切,處處流露出飽經世變的老臣對年少君王的嚴厲訓斥,而其為國運深懷憂懼的苦心,亦與前面的正面箴戒有異曲同工的表現。第十章有“借曰未知,亦既抱子”的諷刺,詩人由此推廣開去,感嘆人之所以有其智而難成其器,就在于慣于自滿自縱,不知嚴以律己。
第十一章承上反復勸導無濟于事之意,表明自己對此的深深憂愁。王者不僅昏亂不明、“聽我藐藐”,而且反把善言作為笑柄!“借曰未知,亦聿既?!倍Z,最生歧意。陳子展謂“二句語帶雙關,蓋以年老而不接受教言自儆……自儆亦所以刺王也?!?《詩經直解》)似與全詩內容較為吻合。然此也可以視為詩人對前代無道君王的譴責,還可以是作者對周朝統治歷史回溯反省的一種比喻說法,意謂前代賢明之君既有陳章舊典可依,今日的統治為何無所遵循,無知愚暗至此呢?
因此,末章開頭即以“告爾舊止”為言。在詩人看來,遵循先王舊章是不會后悔的,這是挽救艱難時局、擺脫滅亡命運的唯一應急措施。因為王者的品質邪僻不良,將給民眾帶來巨大災難,國運也將隨之而絕。要望王者修德進業來拯救國家,看來已不現實。詩以這種可怕的前景作為收束,映證了“哲人之愚,亦維斯戾”的嚴酷事實。
吳闿生稱此詩為“千古箴銘之祖?!?《詩義會通》)就全詩的篇幅看,自然箴戒之意所占比重甚大,但僅以箴戒論此詩,尚不足言此詩之妙。詩以大量筆墨作箴戒,但卻把怨刺之意置于篇尾,這樣安排,使詩情感色彩越來越強烈。第十章以前,詩人尚在耐心地反復申說,多方勸戒,希望王者能夠向德為善,惠及下民,維護王室的統治;自第十章起,詩人對這種努力漸失信心,希望漸歸破滅,故發為激烈的怨嘆斥責,同時表露深深的憂懼感。詩的末尾所預測的,是一幅極為可怕的悲觀前景。這里所流露的,不只是詩人對時王的失望,而且是厲幽以來國運危難的歷史陰影的投射。詩的意義,不只在于想教育出一個有德的王者,而且客觀上反映了日漸衰微的周王朝政治的昏暗、詩人對于現實的不滿與憂慮。
詩以“靡哲不愚”推演出一套普遍的人生哲理:既然哲人尚有愚暗一面,那么,每一個人通過后天的修養去完善德行就是普遍的人生課題,這就把后天以人為的努力去改造人類自己的行為提到了具有決定意義的高度。詩人不僅沒有把王者作為特例排除在自我改造行列之外,而且尤其強調了王者進德修業的必要性,這就把統治者的神秘色彩無情抹去了。這一方面由于西周后期以來王者昏憒不明降低了其統治威信,同時也反映了隨著歷史發展,人的價值逐漸得到認識和提高,神靈的光環越來越失去其神秘的色彩這一社會進步趨勢。
上一篇:《思古》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