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喬木①,有棵高樹南方生,
不可休息②。高高樹下少涼陰。
漢有游女③,漢江女郎水上游,
不可求思。要想追求枉費心。
漢之廣矣,好比漢水寬又寬,
不可泳思。游過難似上青天。
江之永矣④,好比江水長又長,
不可方思⑤。要想繞過是枉然。
翹翹錯薪⑥,叢叢雜樹一棵高,
言刈其楚⑦。砍樹要砍荊樹條。
之子于歸⑧,有朝那人來嫁我,
言秣其馬⑨。先把馬兒喂喂飽。
漢之廣矣,好比漢水寬又寬,
不可泳思。游過難似上青天。
江之永矣,好比江水長又長,
不可方思。要想繞過是枉然。
翹翹錯薪,雜草叢叢誰高大,
言刈其蔞⑩。打柴要把蘆柴打。
之子于歸,有朝那人來嫁我,
言秣其駒。喂飽駒兒把車拉。
漢之廣矣,好比漢水寬又寬,
不可泳思。游過難似上青天。
江之永矣,好比江水長又長,
不可方思。要想繞過是枉然。
(采用余冠英譯詩)
[注釋]①喬木:高大的樹木。②息:《韓詩》作“思”。思:語助詞。③漢:漢水。④江:長江。⑤方:古稱筏子為方,此指坐木筏渡江。⑥翹翹:高出的樣子。錯薪:長得雜亂的柴草。⑦刈:割。楚:叢生灌木,即牡荊。⑧于歸:古代女子出嫁叫于歸。⑨秣(mo):喂馬。⑩蔞(lou):白蒿草。
[賞析]此詩是一個樵夫所唱。他熱戀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得不到她。在漢水之濱砍柴的時候,浩淼的水勢觸動了他的情懷,遂唱出這支絕妙的詩歌。他明知所愛的人不可得,卻仍不能忘懷。不僅如此,還要幻想得到她的時候如何如何。真是一片癡情,一往情深!其誠摯敦厚,感人肺腑。
首章八句,四曰“不可”。二三章重復首章后四句,又各有兩個“不可”短短的一首小詩,竟浸于一片連接不斷的“不可”聲中。而歌者的那種無可奈何之情,遂亦沛沛然流注于聽者的心田,喚起無限的同情。
首章連用了四個比喻。第一個比喻:“南有喬木,不可休息。”“息”字當依《韓詩》作“思”,是語尾助詞。《鄭箋》曰:“木以高其枝葉之故,故人不得就而止息也。”可是,泛泛地講成喬木之下不可止息,總覺得于理不暢。喬木之下怎么就不能止息呢?即使是枝葉上聳的如白楊之類,也不至于沒有蔭涼。我想,下面的“游女”既然是專指漢水女神,那么“南有喬木”的“喬木”也應該是專指南方某一喬木而言,或許是神話傳說中的一株美麗的大樹。心里向往著它,卻不能到達它的下面;那不過是虛無縹緲不可企及的一個理想而已。喬木的比喻說出所愛之人在自己心目中乃是高不可攀追求不到的。第二個比喻是“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三家注均以為指漢水女神,已成定論。或即鄭交甫所遇漢皋二女,《文選》郭景純(璞)《江賦》中“感交甫之喪珮”注引《韓詩內傳》:“鄭交甫遵彼漢皋臺下,遇二女,與言曰:‘愿請子之珮。’二女與交甫。交甫受而懷之,超然而去,十步循探之,即亡矣。回顧二女亦即亡矣。”“游”字,據聞一多先生考證,其義“當為浮行水上,如《洛神賦》云:‘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之類”(《詩經新義》)。“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是說對漢水女神徒有愛慕之心,卻不可求而得之。“喬木”和“游女”都非人間所有,更非凡人可得,只能徒然想象其高大美麗。這兩個比喻,一方面是寫不可能之事,另一方面又在自己心目中將所愛的人視為極高的理想。足見其傾慕之深、渴望之切與失望之極。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首章的另外兩個比喻。江漢并舉,互文見義。“泳”字,據《文選》司馬長卿(相如)《封禪文》注,是“浮”的意思。“方”,是用竹或木編成筏以渡水。江漢既寬且長,既不能浮游而過,也不能乘筏而渡,面對一片汪洋只能長歌浩嘆而已。
首章的四個比喻,都是講不可能之事,但它們又有細微的差別。喬木的不可休,漢女的不可求,是真的做不到。而漢水的不可泳,江水的不可方,并不是真的不可能,只是表現極度失望的心情。不可泳、不可方,著重在說自己和她若有江漢之隔,而無橋梁可通。連泳之、方之的信心和勇氣也喪失了。
然而他還是幻想有朝一日能得到她,這就是第二章前四句所說的:“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翹翹”是高出的樣子。“錯”,雜亂。“楚”就是牡荊。《鄭箋》云:“楚,雜薪之中尤翹翹者,我欲刈取之。比喻眾女皆貞潔,我又欲取其尤高潔者。”大致不差。“翹翹”二句意思是說:就像砍柴要砍好柴一樣,要娶就娶最好的姑娘。余冠英先生譯得好:“叢叢雜樹一棵高,砍樹要砍荊樹條。”“之子”這個人,指自己所愛的姑娘。“于歸”就是出嫁,這里的意思當然是指嫁給自己。“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意思是說這個美麗的姑娘如肯嫁給我,我甘心替她喂馬,當她的馬夫。其中的感情正如朱熹所說是“悅之至”而“敬之深”。但這畢竟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又重復唱道:“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第三章重復第二章,只換了兩個字。“言刈其楚”的“楚”字,換成了“蔞”字。“蔞”是蔞蒿,一種水草名。“言秣其馬”的“馬”字,換成了“駒”字,“駒”是幼馬。借著兩個字的更換,把這章詩重唱了一遍,加強了抒情的效果。
這首詩的結構形式和《詩經》中其他許多民歌一樣也是重章疊句。而這首詩的韻味主要就表現在“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這四句的反復詠唱上。長歌浩嘆,回環往復,不能自已。這四句是就眼前之景,信手拈來,構成妙喻。《詩經·衛風》中有一篇《河廣》,詩曰:“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江河的廣狹及可渡與否,由于感情的不同感覺也會有所不同。要比喻事之易成,則曰:誰說河寬?只要以一葦就可以渡過了。誰說河寬?連一只小船都容不下。要比喻事之難成,則曰:不可泳、不可方。是不是沒有客觀的可信的標準呢?也不是。只是抒情詩的創作原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細節。這種靈活的處理方法,正是詩歌藝術巧妙的地方,細細體會是頗為有趣的。
上一篇:《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江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