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論著。清焦循撰。焦循(1763—1820),字里堂,別號雕菰樓主人。江蘇甘泉(今屬揚州)人。早年隨阮元游幕于山東、浙江等地,后閉門家居,以著述為務凡十余年,于經、史、歷、算、聲韻、訓詁之學均有研究,是當時著名經學家。著述四十余種,共三百余卷。焦循幼年即嗜戲曲,至老不衰,其戲曲專著有《曲考》(今不傳)、《劇說》和《花部農譚》。
《劇說》完成于1805年,輯自一百六十余種書籍,其中多為罕見的珍本,為古典戲曲研究匯集了豐富的史料。焦循在卷一論及《劇說》的成書過程時說:“乾隆壬子冬月,于書肆破書中得一帙,雜錄前人論曲、論劇之語,引輯詳博,而無次序。嘉慶乙丑,養病家居,經史苦不能讀,因取前帙,參以舊聞,凡論宮調、音律者不錄,名之曰《劇說》云。”可見焦循并非簡單地輯錄前人的資料,其中“凡論宮調、音律者不錄”則表達了他的選編原則。全書六卷,廣泛著錄了中國古代的演出體制、表演形式、演員技藝、戲曲本事、故事流變以及作家、演員的生平、創作軼事等多方面的史料。焦循在選錄的同時,還不時雜以己見,或評說,或引申,也留下了不少有價值的理論思想。如《劇說》開卷第一則,著者在引用了《樂記》、《左傳》、《史記》等古優史料后,又與當時的戲曲表演加以對比,認為“優之為技也,善肖古人之形容,動人之歡笑,與今無異耳”。這種追索的視角和戲劇史觀對后世頗有影響,王國維的戲劇史研究就吸收了焦循的觀點。《劇說》是一部輯錄前人成說并加以整理評說的考據論著,其引用之廣博遠遠超過了以往各種曲話,對戲劇史研究大有裨益,歷來為戲劇史研究者所重視。
有《讀曲叢刊》本、《曲苑》本、《重訂曲苑》本、《增補曲苑》本和《中國文學參考資料小叢書》本,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八),1959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
上一篇:藤花亭曲話
下一篇:花部農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