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鵲有巢①,喜鵲辛苦筑個窠,
維鳩居之②。卻被布谷住上了。
之子于歸,這位姑娘今出嫁,
百兩御之③。百輛彩車迎接她。
維鵲有巢,喜鵲辛苦筑個窠,
維鳩方之④。卻讓布谷占去了。
之子于歸,這位姑娘今出嫁,
百兩將之⑤。百輛彩車陪送她。
維鵲有巢,喜鵲樹上筑個窠,
維鳩盈之。卻讓布谷擠滿了。
之子于歸,這位姑娘今出嫁,
百兩成之⑥。百輛彩車吹吹打打成婚啦!
[注釋]①維:語助詞。②鳩:鸤鳩,一說為布谷鳥。③兩:借為輛。百輛,言車多。④方:占有。⑤將:陪送。⑥成:完成了婚禮。
[賞析]這是首描敘女子出嫁時熱鬧的迎送情形的詩。但是,它又不同于《周南》中的《桃夭》,《桃夭》中的歌者是那位新娘的親友,對新娘從內心發出由衷的贊美和“宜室宜家”的祝愿?!儿o巢》中的這位新娘卻是位后娶的新婦,歌者恰恰是那位被遺棄的棄婦。從詩中描繪的百輛迎送和媵妾盈之等盛大場面來看,男方和后婦家庭大概都很富有。這位歌者正是帶著被遺棄的傷感和對如此盛大婚嫁場面的酸苦來唱這支迎新曲的。歌者的遭遇以及情感和《氓》及《谷風》中的女主人公類似,但對詩的風格和表現形式卻明顯地不同。在那兩首歌中,歌者是直接譴責對方的負心,“淇則有岸,隰則有泮。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睂π聥D的到來、自己的離去也是直接抒發自己的不平,“宴爾新婚,不我屑以。毋逝我梁,毋發我笱,我躬不閱,遑恤我后?!薄儿o巢》則是通過鵲窠鳩占這個含蓄的比喻來抒發自己被遺棄的不平,通過迎娶盛大場面的描繪來譴責男方的負心。這種婉曲的抒情方式如不細加體察,很容易誤認為這是首新婚的贊美詩。
這首詩通篇采用比體。“比”是詩經一種主要的表現手法,但大多數詩篇都是用多種喻體來比喻一個事物,如《柏舟》,連用鏡、石、席三個形象來比喻當時的心情,《斯干》中連說“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翚斯飛”來形容建筑物線條的整齊挺聳,錢鐘書先生把《詩經》的這種比喻方式稱為“博譬”(見《宋詩選注》)?!儿o巢》采用的卻是另一種方式,即用專一的形象鵲和鳩來比喻自己和新婦,用鳩的侵占來暗示自己的被遺棄,喻體和本體已融合為一,以至鳩就變成了占據他人家室的代稱,“鵲巢鳩占”也成了一個譴責第三者侵入的成語。詩中是這樣來表現這個侵占過程的:“維鵲有巢,維鳩居之”——“維鵲有巢,維鳩方之”——“維鵲有巢,維鳩盈之”。鳩,即斑鳩,傳說斑鳩性拙不能做窠,常占喜鵲的窩。亦有人說鳩是鴝鵒,即八哥,也是占鵲窠為己窩。詩人以喜鵲來比喻辛苦成家的棄婦,用占窠斑鳩來比喻坐享其成的新婦?!熬印笔蔷幼。@是第一步;“占”即霸占,這已不只是居于它窠,還要獨占,排擠喜鵲出窠,這是第二步;第三步是“盈之”,即不但獨占,還要讓自己的親隨擠滿鵲窠。古代貴婦出嫁,總陪有媵妾,“盈”即“滿”之義。所以,由“居”到“占”,由“占”到“盈”是個霸占它宅、排擠舊婦的一步步進展過程,詩人雖然以鵲鳩為喻,但事情的經過是具體而完整的。
一方面是新婦逐步代替舊婦,另一方面當然是男方逐步拋棄舊婦。男方的形象在這首全用比體的詩中并沒有出現,詩人是通過迎送新人、聲勢浩大的場面來譴責他的負心,來表現棄婦酸苦的。“百兩御之”是渲染迎親隊伍的浩大?!皟伞奔础拜v”的假借;“御”讀ya,迎接之義。春秋時諸侯迎親才用車百輛,朱熹等人以此推斷這是“諸侯被文王之化,能正心修身以齊其家”(《詩集傳》)。我們如除去正心修身之類理學說教,至少可以看出這位男子是很富有的,迎親的車輛是很多的,如再仔細一想,這個家庭財富的積累不是也有棄婦的一份辛勞嗎?棄婦詩《氓》中所說的那種情況:“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辈徽佻F于《鵲巢》之中嗎?所以愈是渲染迎接新人的鋪張,愈是能表現男方的負心,也愈能表現棄婦心中的不滿,“百兩將之”是寫女方的陪嫁,陪送的彩車如此之多,大概對方也是富有的家庭,也許這就是男方要棄舊迎新的真正原因?!鞍賰沙芍笔菍憙煞降慕Y合。經過這一迎一送,兩人成婚了,鄭玄說是“以百輛之禮,送迎成之”。由此看來,從“百兩御之”——“百兩將之”——“百兩成之”,這是按時間順序寫出了男方迎娶新人的過程,棄婦目睹此場面的酸苦亦暗含于其中。這雖然是直接寫人的嫁娶,但仍是重復鵲窠鳩占這個辛酸而又不平的結論。
為了更好地表達主題,這首歌采用了整一中寓變化的結構方式,而且一復沓一變化,相當有規律。三章之中,“維鵲有巢”、“之子于歸”不斷重復,“維鳩居之”和“百兩御之”又不斷在整一中呈變化。這樣,使我們的耳邊不斷響起“維鵲有巢”的酸痛不平之聲,又不斷浮現鵲窠漸漸被鳩獨占的事情發展過程,這對抒發棄婦的不平,對表現主旨,都起了很好的作用。現代漢族民歌“小白菜”、“哭七七”,蒙族民歌“嘎達梅林”,朝鮮民歌“道拉基”都是采用這種手法,通過復沓回環來抒發情懷、加深主題,可以說是《詩經》這種結構方式的余緒。另外,這種全篇通過一個專一形象的比喻來暗示、表達主題的手法,對后來阮籍的《詠懷》,陳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大鵬賦》,杜甫的“佳人”詩,甚至韓愈、柳宗元的《馬說》、《三戒》等都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七十年代美國詩人羅伯特·勃萊曾寫了一首喻體詩《麥克留海灘上的死海豹》,詩人借一只因大海被油船污染而中毒死在海灘上的海豹,來反映當代美國許多尖銳的社會問題,甚至隱喻印第安人種族的滅絕。由此可見。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比喻手法,即使在今天的詩作中,仍然有著強大的生命力。
上一篇:《鴻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鹿鳴》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