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蒹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央。
(蒼、霜、方、長、央,陽部。)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
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坻。
(萋、湄、躋、坻,脂部。)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
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沚。(韓沚作洔。)
(采、已、涘、沚,之部。)
[譯文]
天還未亮,秋風凄涼,大河岸邊,望不到邊的蘆葦,一片蒼黑。深秋的白露,已經(jīng)凝結(jié)成寒霜了。我所思念的那個人啊,就在河水的那一方。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艱險又漫長。順流而下去尋找,仿佛就在水中央。
天已微明,秋風凄涼,大河岸邊,望不到邊的蘆葦,一片凄青。未干的白露,還在葦葉之上。我所思念的那個人啊,就在河邊水草相交的地方。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艱險難上去。順流而下去尋找,仿佛就在水中的小島上。
天已大亮,秋風凄涼,大河岸邊,望不到邊的蘆葦,泛出白光。深秋的白露,所剩無幾了。我所思念的那個人啊,就在河水的水邊上。逆流而上去尋找,道路艱險又曲折。順流而下去尋找,仿佛就在水中的沙灘上。
[評介]
《毛序》說:“《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當然純?yōu)楦綍谠娭懈菊也怀龈鶕?jù)來。至清時雖有魏源用所謂襄公不知求賢尚德來曲為《詩序》解說,但終屬勉強。朱熹則干脆說:“然不知其何所指也。”(《詩集傳》)雖未提出有關本詩的題旨,但總算涉及到了其朦朧迷離的特色。至清代姚際恒認為“此自是賢人隱居水濱,而人慕而思見之詩。”(《詩經(jīng)通論》)方玉潤則認為是“惜招隱難致也。”(《詩經(jīng)原始》)實際上二人的中心皆在求賢說上。今人則多認為是愛情詩或懷人詩。
那么,這首詩中所熱烈追求的人到底是誰呢?詩中只是提到所謂“伊人”,伊人者,就是“那個人”,至于那個人是賢者呢,還是朋友呢?抑或是青年男子呢,還是年輕的姑娘呢?哪一種都可以說得通,但哪一種都未必叫得準。反正在中國古代詩歌史上,《詩經(jīng)》開創(chuàng)了比興,從比興的觀點來看,追求美人、戀人、朋友、賢人,其間本有相通之處。因此,我們不妨還是稱這首詩中所追求的就是那個“伊人”吧!詩中就是詩人抒寫對自己朝思暮想的“伊人”熱烈而執(zhí)著的追求和竭力尋找卻可望而不可即的迷惘與痛苦的心情。
詩的開頭從“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寫起,是賦,而賦中又有興。在一個深秋的季節(jié)里,在天將亮但未亮的時候,天濛濛,水茫茫,秋風嫋嫋,蘆葦蒼蒼,白露已凝結(jié)成寒霜了。于是詩一開始就給全篇籠罩上了清冷、凄涼、縹緲、迷茫的氣氛。詩人正是在這一典型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他也許早就來到這大河邊上、蘆葦叢中,他俳徊著,凝望著,焦灼著。他正在尋找他所日夜思念和衷心仰慕的人,在尋找那個人所在的地方。“在水一方”,他肯定那個人的存在,也肯定那個地方存在;他決心去尋找那個人,也自信能找到那個人。他多么希望立即就見到那個人啦!但是通向那個人所在之處的道路何在呢?他不知所措了,他迷茫了:逆水去尋找吧,道路崎嶇又遠又長,他能來得及嗎?順水去尋找吧,那河水茫茫,又怎么能過得去呢?他仿佛看到那個人就在水中央,他似幻似真,如夢如癡,神魂縹緲了。姚際恒說:“重加‘溯洄’、‘溯游’兩番模擬,所以寫其深企愿見之狀,于是于‘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覺點睛欲飛。入神之筆。”(《詩經(jīng)通論》)確實,這里把他那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悵、迷惘的精神狀態(tài)確切地傳達出來了。詩中有景有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感情真摯,意境深遠,而又表達得委婉盡致。
本詩采用了《詩經(jīng)》常用的章法,重章迭唱。方玉潤在此詩眉評中說:“三章只一意,特換韻耳。其實首章已成絕唱。”(《詩經(jīng)原始》)說首章已成絕唱是對的,但說三章只一意,則恐未必完全正確。本詩三章,在反復詠唱過程中,稍加變化的詞語,實際上也表現(xiàn)了詩人感情的逐步加深,如天未亮時的蒹葭是蒼蒼,顯出蒼黑之色,有不甚分明的樣子;天剛亮后,凄凄,是清晨水露之下的萋青之色;太陽出來以后,露水已干之時,在陽光照耀之下,采采然泛出白色。用詞的變化,表示時間的推移。同時,“白露為霜”、“未晞”、“未已”也表示著時間的變化和延長。這些時間的變化和推移,正說明詩人從天未亮來到河邊,在苦苦地尋覓中,已經(jīng)過黎明,又到太陽高照了。時間的積累和延長,正體現(xiàn)著感情的發(fā)展和加深。同樣,從“在水一方”,到水草相交之處,再到水草交接之處的靠水一邊,是地點越來越明確;從“水中央”,到水中小島上,再到小島的沙灘上,也是地點越來越具體;而這種種變化,也正是詩人感情的深化。因此,我們說,隨著一唱三嘆,詩意在一層一層加深,感染力也一步一步加強。
上一篇:《蒹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蓄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