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明明上天,
照臨下土。
我征徂西,
至于艽野。
二月初吉,
載離寒暑。
心之憂矣,
其毒大苦!
念彼共人,(齊共作恭。)
涕零如雨。
豈不懷歸?
畏此罪罟!
(土、野、暑、苦、雨、罟,魚部。)
昔我往矣,
日月方除。
曷云其還?
歲聿云莫。
念我獨兮,
我事孔庶。
心之憂矣,
憚我不暇。
念彼共人,
睠睠懷顧!(魯、韓睠睠作
豈不懷歸?眷眷。)
畏此譴怒!
(除、莫、庶、暇、顧、怒,魚部。)
昔我往矣,
日月方奧。
曷云其還?
政事愈蹙。
歲聿云莫,
采蕭獲菽。
心之憂矣,
自詒伊戚!
念彼共人,
興言出宿。
豈不懷歸?
畏此反覆!
(奧、蹙、菽、戚、宿、覆,幽部。)
嗟爾君子,
無恒安處!
靖共爾位,(魯齊共作恭。
正直是與。韓靖共作靜
神之聽之,恭。)
式穀以女。
(處、與、女,魚部。)
嗟爾君子,
無恒安息!(齊無恒一作毋
靖共爾位,常。齊靖共作靖
好是正直。恭,一作靜共。
神之聽之,韓靖共作靜恭,
介爾景福。亦作靖恭。)
(息、直、福,之部。)
〔譯文〕
清明廣袤的蒼天呀,祈求你明察人間的不平。哀嘆我遠征到西方,一直到荒遠的邊疆窮塞。那是在周歷二月初旬的吉日里出發,轉眼間至今又經歷了寒冬與炎夏。想起來心中真憂愁啊,好比吞服毒藥一般的難受。每當想起那些恭謹其職的賢人,傷心之淚就止不住地流。難道不想回老家?只是害怕觸犯法律陷羅網。
回想起我當初去服遠役的時候,正是除舊迎新的好時光。什么時候才能回老家?一年將盡希望又泡湯。想想自己是多么的孤獨啊,何況我的事務又是那樣的繁重無休止。心中憂愁啊,終日勞苦無閑暇,每當想起那位恭謹其職的賢人,思念仰慕之情就油然生起。難道不想回老家?只是害怕遭人非議說短長。
回想起我當初去服遠役的時候,正是轉寒變暖的好時光。什么時候才能回老家?政事越來越急促。很快一年又到了歲暮,人們又開始采摘青蒿,收獲大豆。心中憂愁啊,真個是自尋煩惱空悲切。每當想起那位恭謹其職的賢人,我就難以入睡,出門獨自徘徊。難道不想回老家?只是害怕無辜加罪飛橫禍。
唉呀君子呀,不要常常圖安居。忠于職守,一心為公,并且去親近正直的賢良。神明如果察覺到你所做的一切,自然就會賜你好處保你平安。
唉呀君子呀,不要常常圖安逸。忠于職守,一心為公,并且去親近正直的賢良。神明如果察覺到你所做的一切,自然就會把人間最大的福祿賜給你。
〔評介〕
全詩五章,前三章每章十二句,后二章每章六句。關于詩之主旨,歷有歧義。《毛詩序》云:“大夫悔仕于亂世也。”鄭《箋》附之曰:“名篇曰《小明》者,言幽王日小其明,損其政事,以至于亂。”此為“悔亂說。”方玉潤《詩經原始》云:“此詩與《北山》相似而實不同。彼列大夫役使不均,此因己之久役而念友之安居。……故此不獨羨人之逸,且勉其不可安樂也。”陳子展《詩經直解》指出:“《小明》,大夫自述久役、憂時,思友、懷歸,種種復雜心情之作。”程俊英《詩經譯注》認為:“這是個官吏自述久役、思歸及念友的詩。”此為“傷役思歸念友說”。朱熹《詩集傳》云:“大夫以二月西征,至于歲莫,而未得歸,故呼天而訴之。復念其僚友之處者,且自言其畏罪而不敢歸也。”袁梅《詩經譯注》認為:“此為行役征戍之人勞苦怨困、自勉自戒之詞。”金啟華《詩經全譯》指出:“小官吏久役于外,欲歸不得,發出怨嗟,末又自我慰勉。”此為“憂時自戒說”。產生上述分歧之原因,關鍵在于對本詩中“念彼共人”之“共人”的解釋有異。請看顧鎮《虞東學詩》所云:“此篇詩義,說者紛錯。《箋》以‘共人’指君,固屬迂曲。后儒或謂大夫之友隱居不仕者,或謂先時曾諫阻大夫之仕者,皆無可據,唯謝疊山謂‘共人’即靖恭爾位之君子,與詩人志同道合者也,其言通貫前后,蓋仕亂世者,唯敬戒可免,故君子本恭而又勉以靖共。”據顧鎮所論及參合詩義可知,“憂時自戒說”較為切合實際。詩中的這位士大夫,雖遭逢亂世,久役在外,公事繁忙,歸家不能,心情憂傷,但他卻能“念彼共人”(謹恭之人),以“古之勞臣賢士”“自證而自勉”也。從前三章“念彼共人”的三次重復和“豈不懷歸?畏此罪罟!”“豈不懷歸?畏此譴怒!”“豈不懷歸?畏此反覆!”的連續設問來看,他是一個憂傷時局,以國事為重的積極用世之人。后二章是寫對包括自己在內的君子們的警戒與信心。這是針對當時士大夫茍且偷安、道德淪喪之現實而提出來的警告。既盡了良言規諫之責,又表達了婉而多諷之意,同時也更突出了自己是一個謙恭正直之人。
此詩在結構布局上是頗具匠心的。詩人為了要表達恭謹職守、憂時警戒的主旨,首先安排了每章十二句的三大章來反復鋪陳自己仰慕前賢、不畏勞苦的心理感受,突出了勤勉國事的詩人形象。最后二章,每章只六句,全是對君子們的勸勉之詞。這樣,前三章的自我寫照就為后二章的勸戒之辭提供了強有力的事實根據,收到了現身說法的藝術效果。此詩的前后兩部分,詩人由己及人,相互關聯,詳前略后,先敘后議,主旨突出,說服力強。如此結構,委實佳妙!
上一篇:《將仲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小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