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以采蘋①?何處采摘綠浮萍?
南澗之濱。南面山麓溪水濱。
于以采藻②?何處采摘綠水藻?
于彼行潦③。活水溝啊淺池沼。
于以盛之?翠萍綠藻用啥裝?
維筐及筥④。圓的籮啊方的筐。
于以湘之⑤?鮮萍嫩藻用啥煮?
維锜及釜⑥。無腳鍋啊三腳釜。
于以奠之⑦?祭品萍藻何處放?
宗室牖下⑧。先祖廟堂窗欞旁。
誰其尸之⑨?敬神祭祖誰擔(dān)任?
有齊季女⑩。待嫁少女心虔誠。
[注釋]①蘋:浮萍,多年生水草,可食。②藻:生于水底之水草,可食。③行潦(lao):流動的淺水。④筥(ju):盛物竹器。《毛傳》:“方曰筐,圓曰筥。”⑤湘:《毛傳》:“湘,亨(烹)也。”⑥锜(qi):有足之釜。⑦奠:放置祭品。⑧宗室:宗廟。⑨尸:主持祭祀。⑩季女:少女。齊(zhai):《玉篇》引《詩》作“齋”。《毛傳》:“齊,敬”。
[賞析]據(jù)《禮記·婚義》記載:古代女子出嫁前三個月,須在宗室進(jìn)行一次教育,“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之祭,牲用魚,芼之以蘋藻,所以成婦順也。”《召南》中的《采蘋》,就是一首敘寫女子采摘蘋藻、祭祀祖先的詩作。詩中具體描述了祭祀前后的種種活動,反映了當(dāng)時的一種風(fēng)俗習(xí)尚,揭示了婚前待嫁少女的虔誠心意。
全詩分為三章,每章四句。首章敘述一個女子從南山之麓的溪水旁,到很遠(yuǎn)的活水溝或是淺池塘,四處采摘浮萍和水藻的情景。蘋藻“托根于水、至潔”(王質(zhì)《詩總聞》),當(dāng)時被普遍視為祭祀之食。這個少女為了采摘蘋藻,不怕路遠(yuǎn),不畏辛勞,充分表現(xiàn)了她對祖先的一片虔誠之心。次章描寫這個女子將采摘的蘋藻用方的筐、圓的籮裝回家,并放在鍋里加以烹煮的情景。筐裝籮盛,可見所采蘋藻之多,鍋蒸釜煮以示調(diào)制祭品之精心,從而更顯現(xiàn)出這個待嫁少女對婚前祭祖一事的無限誠意。末章描繪這個少女將調(diào)制好的蘋藻放在宗廟天窗下作為祭品,并親自向祖先祭禱的情景。《左傳·襄公二十八年》云:“濟(jì)澤之阿,行潦之蘋藻,置諸宗室,季蘭尸之,敬也。”舊詩學(xué)家據(jù)此認(rèn)為此詩所說“季女”即“季蘭”,并斷定“此季蘭必是當(dāng)時實有其人”(翁方綱《詩附記》)。而馬瑞辰則認(rèn)為:“季蘭蓋當(dāng)時女子之美稱,猶云季姜、季姬,非實有所指。”(《毛詩傳箋通釋》)馬說為妥。詩歌的創(chuàng)作無須拘泥事實,詩歌的閱讀欣賞亦然。
“季女”是該詩著力歌唱的主人公。根據(jù)當(dāng)時的風(fēng)尚,可以斷定,這個“季女”就是一個婚前待嫁的少女。因此,她采蘋、煮藻、祭祖的行為,就不僅僅表現(xiàn)了她對祖先的虔誠,更表現(xiàn)出她對真摯愛情的追求和對婚后幸福生活的祈禱。詩作的這一意蘊(yùn),是通過行動來體現(xiàn)而見之于言外的,因而就更含蓄。
這首詩通篇用“賦”,直陳其事。詩中采用一連串對話形式,連綿起伏,特別是“五用于以字,有群山萬壑赴荊門之勢”(吳闿生《詩義會通》)。五組問答,從采蘋、盛之、湘之、奠之,到季女尸之,一一道來,層次井然,有條不紊。作者先用結(jié)構(gòu)相同的句子,不厭其詳?shù)劁亴懖商O煮藻的經(jīng)過,是為末句贊美季女的虔誠做準(zhǔn)備,這就叫“卒章見其志”。清人毛先舒在評此詩時引戴君恩語云:“前連用五‘于以’字,奔放迅快莫可遏,末忽接‘誰其尸之?有齊季女’,萬壑飛流,突然一注。”又云:“詩本美季女,俗筆定從季女賦起。且敘事絮絮詳悉,至點季女,只二語便了,尤奇。”(《詩辯坻》)這些精到的見解,可謂概括了《采蘋》一詩的主要藝術(shù)特征。
上一篇:《都人士》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野有蔓草》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