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有鵲巢,邛有旨苕。誰侜予美,心焉忉忉。
中唐有甓,邛有旨鹝。誰侜予美,心焉惕惕。
《左傳》記載了陳宣公信讒言殺死太子的事。《毛詩序》認為此詩是諷刺陳宣公的。從詩所表現的內容來看,這種解釋未免有穿鑿附會之嫌。《詩集傳》說:“此男女之有私,而憂或間之之詞”。我們認為朱熹的講法比較符合詩的本意,即一對熱戀中情侶的一方聽別人傳言自己所鐘情的戀人被他人欺誑、誘惑而有了貳心,“心焉忉忉”地唱出了這首歌,表達出自己絕不相信謠言,而又不能不為謠言的中傷而憂慮、焦急的矛盾心理。
本詩較短,只二章,每章四句。一章的前二句“防有鵲巢,邛有旨苕”和二章的前二句“中唐有甓,邛有旨鸮”列舉了三種不能令人置信的怪事來比興。“防”指用以擋水的堤壩,“邛”為小丘,“苕”、“鸮”均指水草,“唐”指朝堂或宗廟內的大路。鵲本應是在樹上筑巢的,這里卻說在河堤上;苕、鸮之類的水草,顧名思義是長在水中的,這里卻說它們長在山丘上;瓦是用來蓋屋頂用的,這里卻說用它來鋪路。這些全是與客觀現實不相符合的怪事。詩人認為流傳中的讒言,正象上面列舉的諸多無稽之談一樣,是無法讓人相信的。然而另一方面,人言可畏,詩人在對謠言表現出不屑一顧的同時,又無法掩飾自己心中由于謠言所引起的恐懼,害怕自己失去愛情,隨恐懼而來的便是憂慮和焦急。兩章的后二句都是寫的這種心情,“侜”,謊言欺騙,“忉忉”與“惕惕”同義,為焦慮之貌。
這首詩較短,又加之形式上的復沓,實際上詩人僅用了四句詩就寫出了一個被謠言中傷的情人的復雜心理活動過程,或用現在時髦的詞匯說是寫出了一個信息反饋的過程,這是此詩的一個特點。它很象一封寫給自己戀人的情書。兩章詩的前二句是寫自己聽到了流傳的謠言,并申明自己絕不相信謠傳的態度;后二句寫自己“心焉忉忉”、“心焉惕惕”,實際是在關切著對方,在表明自己忠于愛情的同時,渴望得到的是自己的戀人對他們彼此間愛情忠貞不渝的承諾。在如此小詩中囊括了這么多內容,足以顯示出作者精于選裁,善于表達的功力。
上一篇:《防有鵲巢》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隰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