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饑。
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豈其娶妻,必齊之姜?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豈其娶妻,必宋之子?
這是一首沒落貴族以安于貧賤自慰的詩。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指出:“這首詩也是一位餓飯破落貴族作的,他食魚本來有吃河魴河鯉的資格,但是貧窮了,吃不起了。娶妻本來有娶齊姜宋子的條件,但是貧窮了,娶不起了。娶不起,吃不起,偏偏要說幾句漂亮話,這正是破落貴族的根性”。這段活對本詩的主題作了較為透徹的闡述。古代士人作文寫詩常常用“衡門”,“必水樂饑”作為安貧樂道的典故,也有助于我們加深對這首詩的理解。
本詩共主章。首章詩人從食宿兩方面表達其自甘貧賤的思想。“衡門”指橫木為門,說明其住房之簡陋。詩中寫道:簡陋的房子照樣可以休息,泌丘泉水也能充饑。在這貌似達觀的字句中,蘊含著詩人對其處境的極度不滿。他留戀過去的富貴,但又無法擺脫現(xiàn)實的困厄,只能以安貧樂道的思想來聊以自慰。
二、三兩章,用復沓的形式,反復詠唱,表面上中明其安于貧賤的思想,實際上發(fā)泄了他心中的憤懣。黃河的魴和鯉都是名貴的魚種,只有富貴之人才有資格享用。姜,是齊國貴族的姓,齊姜指齊國姓姜的貴族女子;子,是宋國貴族的姓,宋子指宋國姓子的貴族女子,齊姜和宋子在詩中泛指貴族女子。古代婚姻講究門當戶對,詩人已經(jīng)破落了,故只能選擇小家貧女為偶。這兩章既可理解為寫實之筆,也可理解為每章上兩句分別為下兩句之比喻,言娶妻不必選齊姜宋子那樣的名族,正如吃魚不一定要吃黃河的魴鯉一樣。諷詠此詩,我們確能感到其中孕含著一股不平之氣。
在古代詩文中,“魚”常常作為男女相愛的隱語,這首詩中,把食魚和娶妻聯(lián)系起來寫,可見并非泛泛之筆。漢樂府《江南》云:“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問,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就是用這種隱語反映了勞動青年男女戀愛生活的成功之作。
上一篇:《蒹葭》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賚》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