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古人逢生辰慶典,賓客來儀,總有某種瑯瑯上口的一套一套吉語作為賀詞,由巧舌如簧的司儀一類角色當眾朗誦。這幾乎是古今中外不約而同并流傳至今的節目,如家筵國宴上都必不可少的祝酒辭,或后世為人上壽,總不免要寫些“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之類的條幅送給壽星老,只不過更書面化些。“螽斯”一詩,實際上就是用來上壽的吉語,成為口頭朗誦的藝術,而且更民俗化,更質樸罷了。
朱熹先生認為此詩的表現手法是“比”,是將螽斯的幾種特征來比喻壽星老的多子多孫,福作綿長。“詵詵”、“薨薨”、“揖揖”等都是用以形容螽斯群聚之聲狀的,而“振振”、“繩繩”、“蟄蟄”也都是相應的繁盛景況。怎么比喻到一塊兒的呢?按朱老人家一講就熱鬧了,原來,螽斯是蝗蟲之屬,也就是螞蚱的近親。拿螞蚱比喻壽星老,是因為螞蚱繁殖能力特強,古人以為螽斯“一生九十九子”,其實實際上要多的多,據此祝愿壽星老象螞蚱一樣多子多孫。尤其是螞昨堅持一夫多妻制,而眾多的老婆居然能和平共處,彼此相安無事地住在一起,很令道學家朱熹先生敬佩,而引申比喻“后妃不妒忌”,“眾妾以螽斯之群處和集而于子孫眾多比之”。
看來,不但壽星老以螞蚱為榜樣,就連姨太太們也應向螞蚱學習,螞蚱中的矯矯者螽斯,原來竟是古人生活的標本。這種比喻方法在今人看來似乎很滑稽,但在古人眼里卻是一本正經。
這首詩三章都是相同句式,只不過換了幾個內容相近的象聲詞,由此看更象是祝壽活動中司儀之類口頭宣讀的賀詞。也許不妨看作是一首充滿幽默感的雅謔作品,本身無所謂正經與否,只不過讓朱熹先生法眼觀來,太過認真,因此也解釋得太正經了。
古人在聯綿詞的運用上非常靈活豐富,從而使詩歌具有一種特殊形象化的魅力,這也是值得今人繼承和學習的。
上一篇:《維天之命》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賚》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