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父!司馬!
予王之爪牙。我是君王的衛兵。
胡轉予于恤?為何讓我去征戍?
靡所止居。沒有住所不安定。
祈父!司馬!
予王之爪士。我是君王的武士。
胡轉予于恤?為何讓我去征戍?
靡所厎止。跑來跑去無休止。
祈父!司馬!
亶不聰。腦子的確不好使。
胡轉予于恤?為何讓我去征戍?
有母之尸饔。家中老母沒飯吃。
《祈父》是周王朝的王都衛士(相當于后代的御林軍)抒發內心不滿情緒的詩?!睹娦颉氛f:“《祈父》,刺宣王也?!编嵐{補充說:“刺其用祈父不得其人也?!?a href="http://m.tenkaichikennel.net/shiji/zhux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朱熹《詩集傳》引呂祖謙語說:“越句踐伐吳,有父母耆老而無昆弟者,皆遣歸;魏公子無忌救趙,亦令獨子無兄弟者歸養。則古者有親老而無兄弟,其當免征役,必有成法,故責司馬之不聰”,“責司馬者,不敢斥王也?!狈接駶櫋对娊浽肌窂街闭f:“禁旅責司馬征調失常也?!卑垂胖?,保衛王室和都城的武士只負責都城的防務和治安,在一般情況下是不外調去征戰的。但這里,掌管王朝軍事的祈父——司馬,卻破例地調遣王都衛隊去前線作戰。致使衛士們心懷不滿。從另一角度,我們亦看出當時戰事不斷,兵員嚴重短缺,致使民怨不絕。前人多以為此詩作于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王師在千畝受挫于姜戎之時。
全詩三章,皆以質問的語氣直抒內心的怨恨。風格上充分體現了武士心直口快、敢怒敢言的性格特征。沒有溫柔含蓄的比或興,詩一開頭便大呼“祈父”!繼而厲聲質問道:“胡轉予于恤?靡所止居”,為什么使我置身于險憂之境,害得我背井離鄉,飽受征戰之苦?第二章與此同調,但復沓中武士的憤怒情緒似乎在一步步增加,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扒易怨疟酂o有以禁衛戍邊者”(方玉潤《詩經原始》)。可你這司馬,卻為何不按規定行事,派我到憂苦危險的前線作戰呢?作為軍人,本不該畏懼退縮。在國難當頭之際,當飲馬邊陲,枕戈待旦??赡氵@司馬太糊涂了,就像耳朵聾了聽不到士兵的呼聲,不能體察我還有失去奉養的高堂老母。在第三章里,武士的質問變為對司馬不能體察下情的斥責。同時也道出了自己怨恨的原因和他不能毅然從征的苦衷。“三呼而責之,末始露情”(姚際恒《詩經通論》)。
對于溫柔敦厚的詩國傳統來說,這首詩似乎有過分激烈、直露的嫌疑,但直抒胸臆,快人快語,亦不失為有特色者。
上一篇:《碩鼠·詩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竹竿·詩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