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蒙恬列傳第二十八·子嬰進諫曰[1]:》鑒賞
“臣聞故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2],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倍秦之約[3],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勝之議[4]。此三君者,皆各以變古者失其國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主欲一旦棄去之,臣竊以為不可。臣聞輕慮者不可以治國,獨智者不可以存君[5]。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離也,臣竊以為不可。”
【段意】 寫子嬰竭力勸諫,反對誅殺蒙氏。他列舉趙、燕、齊三個君王聽信無節操德行之人的計議而誅殺忠臣良將進而自取失國被俘之禍殃的史實,勸胡亥吸取其教訓,不要輕率獨斷,不要殺害蒙氏兄弟。
注釋
[1]子嬰:即末代秦王(不稱帝),在位46天,劉邦攻入咸陽,子嬰投降,后為項羽所殺。[2]趙王遷殺其良臣李牧而用顏聚:李牧是戰國時趙國鎮守北部邊疆的武將,軍功顯赫。秦國伐趙,施行反間計,誣李牧叛趙。趙王遷聽信后殺了李牧,讓顏聚率兵抗秦,次年趙國即被滅掉,趙王遷被俘虜。[3]燕王喜陰用荊軻之謀而倍秦之約:戰國時燕王喜用太子丹之謀,派刺客荊軻刺殺秦王(未遂),違背了燕秦盟約。秦于是發兵攻燕,燕王殺了太子丹獻給秦。五年后秦滅燕,燕王喜被俘。倍:通“背”,背叛。[4]后勝:人名,戰國時齊國之相,被秦國重金收買。后勝之議:后勝的諫議。在秦滅六國的過程中,后勝勸諫齊王建,不作攻戰準備,不幫助另外五國與秦國作戰。秦滅五國之后,攻打齊國,齊王建又聽從后勝之議,不戰而降,當了俘虜。[5]獨智:獨斷,自以為是。
上一篇:《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1],人無不按劍相眄者[2].》鑒賞
下一篇:《史記·魏豹彭越列傳第三十·彭越者,昌邑人也[1],字仲[2].》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