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1]。》鑒賞
始為布衣時,貧無行[2],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3],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4]。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于城下,諸母漂[5],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6],豈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7],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8]。”于是信孰視之[9],俯出下,蒲伏[10]。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段意】 寫韓信早年窮困潦倒的三件事。一是從人寄食,在南昌亭長家住久,為亭長妻所厭,怒而離去。二是在城下垂釣,得漂母分食,方免饑餒。三是被淮陰屠中少年欺侮,從其胯下爬過,為市人譏笑。
注釋
[1]淮陰:秦縣名,故城在今江蘇清江東南。[2]行(xing):德行,善行。全句謂韓信貧窮,又沒有好德行,故下句說不得推選為吏。可知自戰國以來,即有鄉里推選有德行者為吏之法。[3]治生商賈(gu):倒裝句,即以商賈之道治生。商賈:商人的統稱。[4]蓐(ru)食:在床上吃飯。蓐:草墊子。[5]母:古代對年長婦女的尊稱。漂:漂洗。[6]王孫:古代對貴族子弟的通稱,也用作對青年人的尊稱,相當于叫“公子”。[7]若:你。[8]袴:通“胯”。[9]孰:通“熟”。[10]蒲伏:同“匍匐”,俯伏在地上。
上一篇:《史記·黥布列傳第三十一·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史記·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戲下[1],無所知名.》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