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信陵君諫阻伐韓》鑒賞
(節(jié)自 《魏世家》)
魏將與秦伐韓。無忌謂魏王曰①: “秦與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貪戾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識也,非有所施厚積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憂死②; 穰侯,舅也,功莫大焉③,而竟逐之; 兩弟④,無罪而再奪之國。此于親戚若此,而況于仇讎之國乎? 今王與秦共伐韓,而益近秦,臣甚惑之。而王不識,則不明; 群臣莫以聞,則不忠。今韓氏以一女子⑤,奉一弱主; 內(nèi)有大亂外交強(qiáng)秦、魏之兵,王以為不亡乎?韓亡,秦有鄭地,與大梁鄰⑥,王以為安乎? 王欲得故地,今負(fù)強(qiáng)秦之親,王以為利乎? 秦非無事之國也,韓亡之后,必將更事,更事必就易與利。就易與利,必不伐楚與趙矣。是何也?夫越山逾河,絕韓上黨而攻強(qiáng)趙,是復(fù)閼與之事⑦,秦必不為也; 若道河內(nèi),倍鄴朝歌,絕漳滏水,與趙兵決于邯鄲之郊,是知伯之禍也⑧; 秦又不敢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攻冥厄之塞⑨,所行甚遠(yuǎn),所攻甚難,秦又不為也; 若道河外,背大梁,右上蔡,左召陵,與楚兵決于陳郊⑩,秦又不敢。故曰,秦必不伐楚與趙矣,又不攻衛(wèi)與齊矣。夫韓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無攻已!
“秦固有懷茅、邢丘,城垝津以臨河內(nèi),河內(nèi)共、汲必危(11)。有鄭地得垣雍,決滎澤(12),水灌大梁,大梁必亡。王之使者出過而惡安陵氏于秦(13),秦之欲誅之久矣。秦葉陽、昆陽,與武陽鄰,聽使者之惡之,隨安陵氏而亡之(14)。繞武陽之北,以東臨許,南國必危(15),國無害已。夫憎韓不愛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之不愛南國,非也。異日者秦在河西,晉國去梁千里,有河山以闌之,有周韓以間之,從林鄉(xiāng)軍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人囿中(16),邊城盡拔; 文臺墮; 垂都焚(17),林木伐,麋鹿盡,而國繼以圍。又長驅(qū)梁北,東至陶衛(wèi)之郊,北至平監(jiān),所亡于秦者,山南山北(18),河外河內(nèi),大縣數(shù)十,名都數(shù)百。秦乃在河西,晉去梁千里,而禍若是矣。又況于使秦?zé)o韓,有鄭地,無河山而闌之,無周韓而間之,去大梁百里,禍必由此矣!
“異日者,縱之不成也,楚、魏疑而韓不可得也。今韓受兵三年,秦?fù)现灾v(19),識亡不聽。投質(zhì)于趙,請為天下雁行頓刃(20),楚、趙必集兵,皆識秦之欲無窮也,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nèi),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縱事王。王速受楚、趙之約,趙挾韓之質(zhì),以存韓而求故地,韓必效之。此士民不勞而故地得,其功多于與秦共伐韓,而又無與強(qiáng)秦鄰之禍也。夫存韓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天時已。通韓上黨于共寧(21),使道安成,出入賦之,是魏重質(zhì)韓以其上黨也。今有其賦,足以富國,韓必德魏、愛魏、重魏、畏魏。韓必不敢反魏,是韓則魏之縣也。魏得韓以為縣,衛(wèi)、大梁、河外必安矣! 今不存韓,二周安陵必危(22)。楚、趙大破,衛(wèi)、齊甚畏,天下西向而馳秦,入朝而為臣不久矣!”
【譯文】 魏國即將與秦國一起去攻打韓國,公子無忌 (信陵君) 對魏王說:“秦國與戎狄的風(fēng)俗相同,有虎狼般的心腸,貪婪好利而無信用可講,而且不知道什么是禮義德行,如若有利可得,根本不顧親戚兄弟之情分,猶如禽獸一般。這是天下的人對他的共同認(rèn)識,他從不講究施厚積德的事情。因此,秦王的母親宣太后竟因?yàn)榍赝醯牟蝗什涣x而憂憤至死; 穰侯是秦王的舅舅,對秦的功勞之大,無人能與他相比,也竟然被秦王驅(qū)逐出境; 秦王的兩個弟弟高陵和涇陽,并沒有犯罪,秦王卻把他們的封國奪去。秦王對其親戚兄弟都要使用這種手段,更何況對待他仇恨之國呢? 而今你要與秦國一同去攻打韓國,而且日益親近秦國,我對此事深感疑惑。你作為國王,如不知道他的利害,就不是明君; 群臣不將秦的真相告訴你,就不是忠臣。目前韓國是母后用事,一個弱女子侍奉著一個柔弱的國君,國內(nèi)有大亂,對外又要與強(qiáng)大的秦、魏交戰(zhàn),你還認(rèn)為韓國不會滅亡嗎?如若韓國亡了,秦國便占有了鄭地,他就與我們魏國的大梁鄰近,你認(rèn)為這樣魏能安穩(wěn)嗎? 大王你想得到原來的國土,而今背負(fù)強(qiáng)秦之親,你以為這樣能得到好處嗎? 事實(shí)上秦國并不是無事之國 (是好事、好強(qiáng)、好貪之國),韓國滅亡之后,秦國必然又要生事,他生事必然就要考慮既容易又有利可圖。就易與利而言,秦國必定不去攻打楚國和趙國。這是為什么呢? 因?yàn)椋纫郎缴嫠忠邕^韓國上黨那地方而去攻打強(qiáng)大的趙國,那就是重復(fù)秦國在閼與地方兵敗的那件事,秦國必定不去做的; 如若秦兵通過河內(nèi)的方向,背向鄴城、朝歌,渡過漳河、滏陽河,與趙國的兵在邯鄲城外交戰(zhàn),那就與知伯那件禍?zhǔn)乱粯恿? 秦國又不敢去攻打楚國,因?yàn)椋?jīng)過的道路要從山谷中行走,而且要走三千里路去攻占冥厄的軍事要塞,所走的路太遠(yuǎn),所攻取的目標(biāo)又太艱難,這是秦國又不愿做的事; 如果秦兵經(jīng)過河外方向,背向大梁,向右到上蔡,向左到召陵,與楚兵在陳的郊外決戰(zhàn),秦國又不敢這樣作。所以說,秦國必定不去攻打楚國和趙國,也不會去攻打衛(wèi)國和齊國。韓國滅亡之后,秦國出兵的那天,他不攻打魏國就沒有攻打的目標(biāo)了。
“秦國原本就擁有懷茅、邢丘那些地方,又在跪津那里筑城,以至于臨近河內(nèi)一帶。河內(nèi)的共、汲兩地必定受到危害。倘秦國有了鄭地,又得到垣雍,他如將滎澤河決口,河水可直灌韓國的都城大梁,那大梁必定滅亡。你大王的使者曾經(jīng)出去,路過安陵氏,因使者憎恨安陵氏,便在秦國說了安陵氏的壞話,因而秦國想誅滅安陵氏已經(jīng)很久了。秦國的葉陽、昆陽那些地方與我們的武陽相鄰,因秦聽信使者之言憎恨安陵氏,這便使我國武陽跟著安陵氏被秦滅掉。這樣一來,秦兵便圍繞了武陽的北面,東面靠近了許的地方,那南國必定很危險了,我們魏的禍害就會沒完沒了。我們憎恨韓國,不愛安陵氏,這是可以的。但是,我們因此而不擔(dān)心秦國不貪戀南國,這卻是不可以的。從前秦國在河西那邊,那時,晉國距離梁國還有一千里路,又有河流、高山相阻隔,還有周、韓兩國夾在當(dāng)中。自從林鄉(xiāng)那次交戰(zhàn)以來,一直到現(xiàn)在,秦國攻打我們魏國共七次,侵犯我們的囿中共五次,邊陲城鎮(zhèn)通通被他占據(jù); 文臺被搗毀,垂都被焚燒,山林樹木被砍伐,麋鹿被獵盡,緊接著國都被圍困。秦兵又長驅(qū)直入梁國的北邊,東面到達(dá)陶衛(wèi)的郊境,北面到達(dá)平監(jiān)等地,滅亡在秦國手中的有:華山的南北兩邊,大河的里里外外,大的縣幾十個,大的城市幾百個。秦還在河西時,晉國又距離梁一千里遠(yuǎn),禍害竟然如這般厲害,更何況,讓秦國沒有了韓國 (即韓國被滅) 的阻隔,他又有了鄭那塊地盤; 也沒有河山的阻攔,還沒有夾在當(dāng)中的國家; 那么,秦國距離我國大梁不過一百里,這樣禍端必定由此而起了!
“將來,如果合縱 (戰(zhàn)國時后期,齊、楚、燕、趙、韓、魏等國聯(lián)合抗秦,稱為合縱) 不成功的話,那楚、魏之間就會產(chǎn)生嫌疑,而我們魏國又不可能與韓結(jié)盟。而今韓國受到秦兵侵?jǐn)_已經(jīng)三年了,被秦騷擾得受不了,想與秦國講和。而秦國意識到韓國要亡,就不肯講和。于是,韓國便去趙國用人質(zhì)作抵押訂約,請求趙國替天下兄弟的國度立刻出兵相助。楚、趙兩國必定集結(jié)兵力去抗秦,因?yàn)樗麄兌颊J(rèn)識到秦國的貪婪欲望是沒有窮盡的,秦國不把天下的諸侯國完全滅掉,不使海內(nèi)的人都去做他的臣民,他是絕不罷休的。因此之故,我愿意為合縱的事情給君王效勞。君王可立即接受楚、趙的邀約,讓趙國要求韓國的人質(zhì)抵押,以便使韓國存在著,然后我們再去要求他歸還魏國原有的土地,韓國必定照辦。這樣,我們的兵士民眾不費(fèi)勞苦而能夠得到原來的土地,這種作法所得到的功與利都多于與秦共同攻打韓國,而且又不會發(fā)生與強(qiáng)秦相鄰的禍患。所以使韓國存在,魏國就安寧,而且有利于天下。這也是你君王天賜良機(jī)的時候到了。倘若韓國上黨與我們的共寧相通,使那條道路安靜無事,我們還可征收從這條道出入的商賈賦稅,這就等于我們魏國將韓國的上黨作為重要的抵押品了。而今若有了這筆賦稅,完全可以使我國富裕起來。這樣,韓國必定對我們魏國感恩,從而尊敬魏國、重視魏國、畏懼魏國。而且,韓國必定不敢反抗魏國。這樣,韓國似乎成了魏國的一個縣。當(dāng)魏國得到韓國以至成為魏的一縣時,那么,衛(wèi)、大梁、河外一帶地方必定很安寧。如若韓國不存在,東西二周、安陵等地必定很危險,楚國和趙國便要被秦打敗,衛(wèi)國、齊國便十分害怕,天下的諸侯便都去投奔秦國,那大家入朝而成為秦國臣子的日子便不久了。”
【鑒賞】 本文是信陵君進(jìn)諫阻止魏王與秦聯(lián)合伐韓,全在說理。其反對聯(lián)秦伐韓的理由如下:
(一) 秦國好戰(zhàn)、稱霸的本性不變。信陵君先抓住秦王的虎狼之心,貪婪且好利無信,不識禮義德行,茍有利,不顧親戚兄弟的惡性,并以太后憂死、國舅穰侯被逐、兩弟無罪而被奪國為例,從而得出結(jié)論: 對親戚如此,何況仇國?故不能與秦聯(lián)合。
(二) 韓亡之后,魏國面臨著巨大的危險。信陵君退一步指出: 韓國是由一柔女子(母后)扶一柔主 (幼王) 主政,在強(qiáng)大的秦、魏之兵的攻打下,必亡無疑。但韓亡之后,按秦國的虎狼本性,必將挑起事端,但他不會去攻打楚國和趙國。因?yàn)槿艄ペw,必蹈當(dāng)年閼與之?dāng)『椭? 若伐楚,勞師襲遠(yuǎn),所攻甚難,或決于陳郊,秦又不敢。既不敢伐楚、趙,又不敢攻更遠(yuǎn)的衛(wèi)與齊,最后只能攻打魏國。所以,魏國面臨著更大的危險。
(三) 從地理位置來看,秦國已有懷茅、邢丘之地,又城垝津以臨河內(nèi),共、汲兩地已受到威脅,倘魏、秦聯(lián)合滅韓后,秦有了鄭地和垣雍,更可以決滎澤河水,淹灌大梁,滅安陵氏及魏國的武陽。這樣,秦兵東靠許,南國受到威脅,魏國的禍害就會沒完沒了。
(四) 從歷史上來看,強(qiáng)秦垂涎南國之心已久。當(dāng)年,秦在河西,晉距梁有一千多里,中有山河阻擋,還有周、韓兩國夾在當(dāng)中,秦國還攻打魏國有七次,侵犯魏國的囿中五次,美好的河山被毀,大城幾十座、名都幾百個被占; 如果韓亡之后,中間沒有河山及有關(guān)國家的阻隔,且魏離韓國大梁不過一百里,秦軍從韓國的鄭地出發(fā),很快就攻到魏國,禍端必大。
(五) 從存韓與亡韓的利弊來看,信陵君指出: 如果他代魏王去游說六國,合縱抗秦,保存韓國。這樣,魏國可不勞而得故地,其功多于與秦聯(lián)合伐韓,又無與強(qiáng)秦作鄰邦之禍。同時,魏的共寧可與韓的上黨互通經(jīng)濟(jì),可收上黨之賦稅,足以富國。所以,韓存而魏利天下。若亡韓,二周、安陵必危,楚、趙大破,衛(wèi)、齊甚畏,天下西向而附秦稱臣,秦就可以實(shí)現(xiàn)其稱霸天下的野心。
全文思路清晰,層層遞進(jìn),多角度進(jìn)行分析,反復(fù)陳述,很有說服力。這既表現(xiàn)了信陵君對魏國的耿耿忠心,又表現(xiàn)了他洞悉天下形勢的極富戰(zhàn)略家眼光的睿智。
注釋
①無忌: 即信陵君,他是戰(zhàn)國時魏昭王的小兒子,封為信陵君。他曾養(yǎng)食客三千。諸侯們認(rèn)為他賢良,不敢對他用兵。后來魏王聽信讒言,不用他,他便與食客縱情酒色而病死。魏王: 指王:指安釐王圉。②太后: 即宣太后,秦昭王之母。憂死: 指宣太后憂憤而死。事情原由是: 赧王四十九年,秦昭王用范雎之言,廢黜太后,逐出其舅穰侯,將兩個弟弟高陵和涇陽趕出關(guān)外。第二年太后憂憤而死。③功莫大焉: 指穰侯為秦所建功勛,沒誰有他那樣卓著。《史記》穰侯贊云: 穰侯,昭王親舅也。而秦所以東益地,弱諸侯,嘗稱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者,穰侯之功也。④兩弟: 指高陵、涇陽。⑤女子:指韓桓惠王之母。當(dāng)時桓惠王年幼柔弱,其母后執(zhí)掌政事。⑥大梁: 韓國的都城,在今河南開封縣西北。⑦上黨: 地名,今山西省長治縣等地。戰(zhàn)國時,韓、魏在此都有領(lǐng)地。閼與之事: 典故。閼與,地名,在今山西和順縣西北。據(jù) 《趙策》載: 秦令衛(wèi)胡易伐趙,攻閼與。趙奢將救之,魏令公子咎以銳師居安邑以挾秦,秦敗于閼與。⑧河內(nèi): 古代地域范圍所指,即今河南汲縣等地。鄴: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臨漳縣西。朝歌: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淇縣。漳滏: 即漳河 (發(fā)源于山西,流入衛(wèi)河)、滏陽河 (在河北,與滹沱河會合后叫子牙河)。知伯之禍: 知伯即荀瑤 (因其祖宗封地在知,故號知氏),春秋時荀罃?shù)男O。據(jù)《趙策》載: 襄子使張孟談,見韓魏之君,決水灌知伯君。知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知伯軍,而擒知伯。⑨冥厄: 地名,在今河南信陽、羅山縣境。⑩河外: 古代地域泛指,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南統(tǒng)稱河外。上蔡: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上蔡縣西南。召陵: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郾城縣東。陳: 地名,今河南淮陽縣。(11)懷茅: 兩地名。懷,戰(zhàn)國魏地,故城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周赧王五十年,秦用范雎之謀,伐魏取懷。茅,故城在今河南獲嘉縣東北。邢丘: 地名,戰(zhàn)國魏地,故城在今河南沁陽縣東南。垝津: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汲縣南。共: 地名,今河南輝縣。汲: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汲縣西南。(12)垣雍: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原陽縣西北。滎澤: 即石門渠,在今河南湯陰縣西。(13)安陵氏: 古國名,戰(zhàn)國時魏國的附庸,故城在今河南鄢陵縣西北。(14)葉陽: 地名,即今河南葉縣。昆陽: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葉縣北。武陽: 地名,即舞陽,戰(zhàn)國魏邑,故城在今河南舞陽西。隨安陵氏而亡之: 隨,跟著、隨著。意為,魏國的武陽跟著安陵氏被秦國滅掉。(15)南國: 地名,即今河南許昌縣東。許昌故城此時屬韓,在魏國之南,故言南國。(16)河西: 洛河以西的地方。林鄉(xiāng):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新鄭縣東。囿中: 地名,即圃田,在今河南中牟縣西北。(17)文臺: 古臺 (古跡) 名,在今山東菏澤縣西北。垂都: 地名,古名叫大邱,故城在今山東曹縣北。(18)陶衛(wèi): 兩地名。陶,即今山東定陶縣。衛(wèi),即楚邱,故城在今河南滑縣。平監(jiān): 兩地名。平,即平陸,故城在今山東汶上縣北監(jiān),即闞,故地在今汶上縣西南。山南山北: 即華山以南以北。(19)撓: 通“擾”,即騷擾,擾亂。(20)雁行: 鴻雁飛行時整齊的行列,借指兄弟。因韓、趙、魏都是自晉分出來的 (即三家分晉),故稱兄弟之國。(21)共寧: 地名,故城在今河南修武縣。(22)二周: 指東周西周。
上一篇:《史記·殷本紀(jì)第三》鑒賞
下一篇:《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第四》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