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排宕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西窗過雨”以下,用排宕法。(陳匪石 《宋詞舉》卷上)。
【詞例】
齊 天 樂
蟬
王沂孫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珮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移盤去遠,難貯零落。病翼驚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余音更苦。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解析】排宕法是詩人在詩詞創作中為使詩歌的感情跌宕起伏而采用的一種創作手法。它的表現形式常常是明知悲戚而疑是歡樂,明知無情而疑為有情。它的目的是為了造成作品中情感的波瀾。在篇章結構中它往往能起到出人意外的作用,是常被詩人們運用的布局方法。
王沂孫是擅長詠物的。本篇寫的是蟬。詞是從一則關于蟬的凄婉動人的故事開始的。根據《古今注》記載,蟬是憤懣而死的齊王后的化身。年年歲歲、暮暮朝朝,蟬兒就在那冰涼的枝頭、昏暗的樹葉下聲聲悲鳴,向人們訴說著她的深深哀愁。到這里,小小的蟬兒似乎已被寫盡了,平素人們印象中的蟬也只限于在枝上鳴唱的形象。但詩人卻沒有停止他的想象。你看,雨來了。雨大雨小,作者沒說,但秋雨的驟臨必然會帶來蟬的變故。人道是“寒蟬凄切”,秋雨中的蟬必然是苦澀而又凄涼的。人們的心頭也不禁因寒蟬凄苦的命運而沉重起來。作者此時的感受當然也同人們一樣沉重,可奇怪的是,他卻親耳聽到了瑤珮相互撞擊所發出的清脆悅耳的聲音和女子調弄玉箏上的弦柱所發出的琤琤琮琮的樂聲。 難怪詞人要感到奇怪了: 秋風秋雨中的寒蟬為何不是悲悲戚戚, 反而象是非常歡快的樣子呢?讀者也不禁為這不凡的秋蟬所迷惑不已了。接著詞人又提出了疑問: 鏡子也灰暗了,妝也殘了,但為什么她的嬌鬢還是那樣美麗呢?“女為悅己者容”,她是為了誰呢?看來詞人是懷疑她的“宮魂斷”的。帶著許許多多的疑問,我們走入了詞的下片。下片的首句用的是李賀 《金銅仙人辭漢歌》 的典故。銅仙流淚是因為他手中的承露盤被移去,而無法承接天上的雨露,因蟬是以飲露為生的,寫到承露盤,其實是折回到寫“宮魂斷”的本意。接下去作者又順勢寫出秋蟬晚年生活的凄涼景象。雙翼病弱,形容枯槁,不知還能度過幾度斜陽?下面是對蟬亦是對自己“獨抱清高”,卻又“頓成凄楚”的感慨。最后,詞在空想薰風、柳絲帶來的無限春意中緩緩拉上了帷幕。
在南宋的詞作家中,王沂孫是精于運筆的。戈載曰:“其筆超,故有宕往之致。”陳廷焯評:“運以頓挫之姿,沉郁之筆。”兩家的評價都準確地指出了王沂孫詞的一個典型的技法特征——跌宕錯落。本詞中運用的“排宕法”正是這種寫作技巧的一種具體表現。“西窗過雨”之后,作者“雖知其心之戚,轉疑其心之歡”(陳匪石《宋詞舉》),情由戚至歡,感情的強烈逆轉掀起了情節上的無限波瀾。好象平緩流淌的河流突然遇到阻路的巨石,于平靜中硬生生地激起巨變。詞也由此變得動人心魄。本詞的上下片聯系極為緊密,這也得歸功于“排宕法”。文需有勢。本詞從“西窗過雨”開始蓄勢,至上片結尾,氣勢充沛到了極致,如洶涌的巨浪沖擊阻流的礁石。作者在上片中從反面翻足的情感無處宣瀉,提出的疑問無人解答。行至下片,詩意一變,由順勢寫出,如巨浪破石,一瀉千里。直至最后,波濤沖到盡頭,江河回歸寧靜。整首詞文脈相聯,一氣呵成。波瀾壯闊而作者又駕馭自如,無怪乎有人要稱王氏為“南宋之杰”了。
上一篇:結構類·頓挫委折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虛實并提之開闔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