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嬰寧》解說與賞析
嬰寧是聊齋先生最鐘愛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人物。
諺曰:“馬上看將軍,花間瞧美人。” 崔護寫:“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李白寫“云想衣裳花想容”,“荷花羞玉顏”以花寫美人格外傳神,嬰寧和花息息相關(guān)。她一露面,“拈梅花一枝”。再出場,“執(zhí)杏花一朵”。她惦記的是:“視碧桃開未?”索性,她像野小子一樣爬到樹上折花! 她做了媳婦,不置私房,“愛花成癖,物色遍戚黨,竊典金釵,購佳種。數(shù)月,階砌藩溷,無非花者。”花,操縱著嬰寧的行動,花,甚至決定著嬰寧的命運。她遇見王子服,王子服對她“注目不移,竟忘顧忌”,她竟大大方方地“遺花地上,笑語自去”。花是她留下的愛情信物,王子服保存得都枯萎了,嬰寧卻天真地問:“枯矣,何留之?”故意以花捉弄王子服。她還爬上王家垣墻折木香,“摘供簪玩”,惹了一場“西人子”暴卒的橫禍。花與嬰寧姑娘始終休戚相共。嬰寧自己呢?是遠離塵囂、只有鳥道的深山中,自由開放的一朵鮮花,是超凡脫俗的仙葩,是王母娘娘御花園中和露種的天上碧桃,謫到污濁不堪的人間了。
嬰寧愛笑,無拘無束地笑、無法無天地笑。連結(jié)婚拜堂時她都“笑極,不能俯仰”。嬰寧是中國古代小說中笑得最開心、最恣肆的姑娘,她幾乎把封建時代少女不敢笑、不能笑、不愿笑的一切條條框框全打破了。那些少女只能夠“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只能笑不露齒,否則就有悖綱常、有失檢點、不正經(jīng),而嬰寧呢?她面對陌生男子,毫無羞澀地、自由自在地笑:“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復(fù)笑,不可仰視”,“大笑”,“笑聲始縱”,“狂笑欲墮”,“笑又作,倚樹不能行”。……她真是任性而為,一切封建禮教的繁文縟節(jié)對于她均如東風(fēng)吹馬耳。她是人間真性情的化身。現(xiàn)實生活中,能不能有這樣自由的女性?在腥風(fēng)血雨遍布閨閣的封建社會,能允許嬰寧們存在嗎?嬰寧,只不過是一種自由的象征,一種生命力的象征,一種天馬行空的想象,一種芳草美人的比喻! 這位幻想中的自由女神不僅使得封建時代受制于君權(quán)、夫權(quán)的女性更顯得悲慘,更顯得無助,而且,她自己也終于一個觔斗從自由飛翔的天空,栽到荊天棘地的地面。嬰寧用巧計懲罰了西人子,連縣官都寬恕了這種也許過頭的惡作劇,嬰寧的婆母卻結(jié)結(jié)實實地訓(xùn)斥道:“‘憨狂爾爾,早知過喜而伏憂也。邑令神明,幸不牽累。設(shè)鶻突官宰,必逮婦女質(zhì)今堂,我兒何顏見戚里?’女正色,矢不復(fù)笑。母曰:‘人罔不笑,但須有時。’而女由是不復(fù)笑。” 嬰寧的婆母仍然允許她笑,“但須有時”,要按照三從四德規(guī)范去笑,要在封建倫理允許的范圍內(nèi)笑,要在強大的封建陰影中強顏歡笑! 于是,笑姑娘從此不再笑,就是故意逗她笑,她也不笑。一個如此純潔的少女,來到如此骯臟的社會,哭還哭不及呢,哪兒笑得出?
蒲松齡自稱,“我嬰寧”似山中名為“笑矣乎”的香草,遠勝于那些作態(tài)之“解語花”。嬰寧這位天真爛漫的狐女,她不像太液池牡丹那樣嬌嫩,那樣華麗。她山花般明媚,山花似鮮艷,山花一樣的性情。這位擺脫了封建羈絆,了無脂粉氣、富貴氣的姑娘,是怎樣長成的?隨著留仙詩化筆觸,人們進入一個“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寂無人行,止有鳥道”的地方。原來,她住在絕頂人來少、山光悅鳥性的深山,沒有人事紛繁,只有山月松風(fēng); 沒有爾虞我詐,只有綠竹紅花;沒有駟馬馳途,只有鳥飛之路,這個遠離了天荊地棘人世的所在,桃李繁茂,絲柳綠竹生機勃勃,像嬰寧的盎然生命力;空氣澄凈,粉壁光潔,裀藉幾榻,罔不潔澤,像嬰寧那樣純潔;片片飛墮的紅花,探進房內(nèi)的海棠,像嬰寧那樣活潑;草舍茅廬,豆棚瓜架,樸素?zé)o華,像嬰寧那樣天然而去雕飾。寂無人行的青山,花木四合的草舍,野鳥飛鳴的柳竹,探出枝朵的海棠,似乎都在說:我也是一個嬰寧,我也是嬰寧的一部分!
顧愷之畫謝鯤,置之巖中。蒲留仙則把他喜愛的“我嬰寧”置于谷靜巖深處,叢花修竹中,和野鳥共存。培根曾下過如此定義:“藝術(shù)是人和大自然相乘。” 《嬰寧》的人物與自然環(huán)境可謂契合得天衣無縫。
靈活飛動的人物語言給《嬰寧》的藝術(shù)形象帶來神采。嬰寧說的第一句話是:“個兒郎,目灼灼似賊!”這是對“注目不移,竟忘顧忌”的王子服而言。開口解頤,幽默生動。此處的“賊”字并非一般意義的小偷,而是對那種眼睛雪亮者的形容,是哂笑,卻非怒罵。“賊”字在淄川口語中,常被用于關(guān)系親密或熟不拘禮者之間做昵稱,如有的老婦人稱自己的孫輩人“小狼賊”。嬰寧此語“西邊日出東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情)”,流露了她對王子服的好感,也展示了她那種想說就說、不拘禮法的為人。嬰寧再次對王子服說話,是在其后園:“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曰:‘此上元妹子所遺,故存之。’問:‘存之何意?’曰:‘以示相愛不忘也。……’女曰,‘此大細事! 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時,園中花,當(dāng)喚老奴來,折一巨捆負送之。’生曰:‘妹子癡耶?’女曰:‘何便是癡?’生曰:‘我非愛花,愛捻花之人耳。’女曰:‘葭莩之情,愛何待言。’ 生曰:‘我所謂愛,非瓜葛之愛,乃夫妻之愛。’女曰:‘有以異乎?’曰:‘夜共枕席耳。’女俯思良久,曰:‘我不慣與生人睡。’”在灼灼其華的桃樹下,一對青年男女作愛情剖白。男的誠懇地述說自己因?qū)δ砘ㄅ澳汲杉病保靶掖箲z憫”。女的卻似惘然不解,認為他保存花就是想多要花,還要“折一巨捆”送他。男的真誠地聲明他希望“夫妻之愛”,女的卻傻呵呵地回答“我不慣與生人睡”。表面看去,嬰寧跡近于傻大姐,有人據(jù)此說她“憨絕”,男主人公也說“妹子癡耶”,其實,都中了作家之障眼法。“異史氏曰” 曾自己透露: “觀其孜孜憨笑,似全無心肝者; ……其黠孰甚焉。”嬰寧之惠機正是隱藏于“憨絕”之中。她裝作不懂王子服癡情,正是為了讓王子服把愛情表達得更熱切、更赤誠。有哪位懷春少女不喜愛綿綿情話?她根據(jù)操縱王子服的需要隨時改變二人的關(guān)系,當(dāng)她要用送一大捆花捉弄他時,說“至戚何所靳惜”,近極了; 當(dāng)她聽到王子服直述情愛時,又說“葭莩之情,愛何待言”,又遠得很,真是遠近親疏隨心所欲。在芳華鮮美的桃樹下對話的男女相映成趣,一個“絕惠”而真癡,一個假癡而黠甚,真真“可愛深紅映淺紅”(杜甫語)矣。
另一段極顯人物個性的對話,是嬰寧把王子服的“夜共枕席”的文縐縐話語,變成一句大白話向老母和盤托出:“大哥欲我共寢。”王子服因之大窘,向嬰寧進行“此背人語”的教育,嬰寧回答:“背他人,豈得背老母,且寢處亦常事,何諱之?”王子服又落入嬰寧彀中,在那兒認真地啟蒙,其實,嬰寧比王子服更清楚:老母是個聾媼!“幸媼不聞,猶絮絮究詰”。十四入泮的聰明人王子服始終沒發(fā)現(xiàn)自己心上人的小詭計,婚后還“以憨癡,恐漏泄房中隱事”,殊不知,嬰寧決不是不通人事的書癡郎玉柱,“女殊密秘,不肯道一語”。這才是“憨癡”者的廬山真面目。那些“豈得背老母”的話,不過是她的善諧謔個性的巧妙顯露耳。當(dāng)然,如果嬰寧始終用這種似乎游戲人生的態(tài)度說話,她這個藝術(shù)形象便缺少了層次和底蘊,所以我們在小說結(jié)尾看到這位嬉不知愁的笑姑娘“對生零涕”,一板一眼地、擲地有聲地講出了一番坦露心曲的話:“妾本狐產(chǎn),母臨去以妾托鬼母,……妾又無兄弟,所恃者惟君。”她要求王子服遷葬母尸,語辭哀婉懇切,與前判若兩人。然而,正是這段似乎與人物形象相悖的話,最后完成了嬰寧性格。揭示嬰寧憨笑的本質(zhì)乃“我嬰寧殆隱于笑者矣”。以花寫嬰寧,以笑寫嬰寧,以癡語寫惠絕之嬰寧,以莊重慎密之語為一向活潑恣肆之嬰寧做結(jié)語,留仙真是筆如游龍,窮態(tài)極妍。
蒲留仙在《畫壁》 中說過一句富有哲理的話:“幻由人生。” 點評家們十分重視這四個字。馮鎮(zhèn)巒曰“幻由人生一語,該括一部曇花記。”但明倫曰:“妙諦可參。”“幻由人生”一語,已是不解之解,且是真解,且是妙解,“幻由人生”的涵義就是:只要你熱切地期待,真誠地翹盼,你所摯愛、熱望、追求的一切,便會驀然出現(xiàn),你心上的人兒便會飄然而至。“幻由人生”是作家蒲留仙創(chuàng)造的藝術(shù)哲學(xué),是他植根于理想主義的構(gòu)思模式。“幻由人生”可以看做是打開某些聊齋迷宮的鑰匙,看做某些聊齋故事的真諦妙解。《嬰寧》就是幻由人生的范本:王子服路遇捻花女,凝思成疾,他的朋友吳生以“當(dāng)代訪之”、“成事在我” 來騙他,其實根本不曾去查問,數(shù)日后又胡謅捻花女“即君姨妹行,今尚待聘”,且居于“西南山中,去此可三十余里”,王子服信以為真,竟“懷梅袖中”向南山探訪。吳生的話本來就是對王子服“紿之”,按此說求訪,豈非水中撈月?然而,王子服不僅找到了捻花女嬰寧,她還確是他的姨妹,他們還打破內(nèi)戚之嫌成了親! 一切,都是按照王子服的愿望,真是地地道道的“幻由人生”。
世界是何等地小啊。王子服在茫茫人海尋找一個僅見一面、姓名不知的少女,豈非大海撈針?卻偏偏如愿以償。蒲松齡真是創(chuàng)造偶然性的高手。然而這偶然又以必然為依據(jù)。細剖《嬰寧》布局,可見作家細針密線、用心良苦。吳生騙王子服說捻花女乃其表妹,王子服進深山查訪,再遇嬰寧,卻“念無以階進”。聾媼好心地留他吃飯,剛剛說過:“姓名尚自不知何親可探!”馬上又在言談中主動認親:“尊堂,我妹子。”“老身姓秦”,并介紹女兒是“庶產(chǎn),渠母改醮,遺我鞠養(yǎng)。”真是變出意外,奇詭迷離。但是,王子服攜嬰寧歸家后,作家又讓吳生來解開了嬰寧身世之謎:“秦家姑去世后,姑丈鰥居,祟于狐,病瘠死。狐生女名嬰寧,……”真是交待得清清楚楚。最后又由嬰寧自述身世,且與王子服一起,到“荒煙錯楚中”,尋得聾媼“膚發(fā)猶存”之尸,葬入秦氏墓。整個情節(jié)實幻相依,無一漏筆、脫筆。而尤為可貴的是:《嬰寧》是情節(jié)淡化的小說,嬰寧其人,才是小說最具魅力處。
上一篇:《好逑傳》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三國演義·孫權(quán)》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