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春雨圖
現代·徐悲鴻作
紙本水墨
縱七五厘米
橫一○四厘米
藏徐悲鴻紀念館
《漓江春雨圖》是徐悲鴻水墨寫意描繪祖國山河作品中的一幅代表作。
此圖前景是扁舟漁人,后景遠山屹立。秀麗華潤的漓江山水籠罩在一片煙雨迷濛之中。在這幅畫中,畫家對傳統水墨畫形式技法創造性的運用是值得注意的。首先畫家并未采用自己一向擅長的寫實的表現手法,而是把傳統水墨畫的潑墨法加以大膽和熟練的運用。山峰和江水都用闊筆和濃淡變化的水墨效果加以描繪。畫家有意擺脫傳統中國畫靠線和皴法來表現水,而是大膽地用倒影襯托江水的質感,使人領略到即使在春雨淅瀝的季節江水仍然清澈透明。此外,幾處畫龍點睛般的線條運用,描繪出了漓江岸邊在煙雨中若隱若現的蔥郁林木。這些手法使人聯想到宋代米芾父子的“米家山水”和李氏所作的《瀟湘八景》等圖,這里還有傳統沒骨花鳥畫的意趣,達到“墨分五彩”的效果。然而畫家又吸收了西洋水彩畫表現雨景的朦朧,使畫面水痕斑駁,濕處顯得春雨瀝瀝。真是意象深遠清新,耐人尋味。這里既有傳統的陶冶,但又不同于“米家山水”,而能融西洋水彩畫于中國傳統之中,一點也不造作,卻又不同于西洋的水彩畫,表現出山水畫創新的時代特色。這是對中國山水畫改革的嘗試而取得成功的杰作。它啟迪了人們對中國山水畫改革的思考。從這一點看,徐悲鴻的確不愧是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一位開拓者。
徐悲鴻曾說過:“凡美之所以感動人心者,決不能離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動深人,意淺者動淺人?!薄独旖河陥D》正是一幅“意深”的作品,因它不是一般的寄情山水而是浸透了作者對祖國山河濃縮了的愛,所以它才會有如此動人心弦的美。
漓江春雨圖
當我們觀賞這件作品時體會到的多半是其濃郁的詩情畫意,心情為之歡娛,不覺神往,恨不能一游漓江的青山綠水。但是當了解到畫家作此畫時的處境,又不能不為藝術家純凈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而感動。
此圖作于1937年,在創作這幅作品的前后,畫家遭受著“國破家亡”的雙重痛苦。當時畫家的家庭糾紛激化,被迫遠去桂林。不想這一去竟使他迷上了漓江。廖靜文在《徐悲鴻的一生》中回憶說:“美麗的大自然永遠是悲鴻精神上最好的慰藉,它溫柔地撫慰著他那受傷的心。桂林無比秀麗的青山綠水重新喚起了悲鴻心上的歡娛和振奮,他又沉浸在創作的熱情中?!边@美麗的漓江山水成為畫家漂泊歲月中的安身立命之所。他一生從來也沒有如此熾熱奔放地投入自然的懷抱,飽覽它的秀色。他暫時忘記了生活的磨難,扁舟江上雜入漁人隊伍,渴望著做一個“陽朔天民”。
然而這一切是那么短暫。日本侵略者的步步進逼,無情地剝奪了畫家的希冀和夙愿。畫家不得不奔走他方,輾轉異域,展畫賣畫,募捐抗日。臨行之前他深情地描繪下漓江的美景。在這里,雖沒有縱情的謳歌、正義的吶喊和悲憫的心酸,但這種寧靜的吟誦,仿佛兒子對母親的依依惜別,仿佛對祖國山河的愛戀已化作滋潤萬物的春雨,感人至深。山與水的交融,畫家與大自然的溝通無盡地展現在這尺幅之間,它至今激勵著人們熱愛祖國河山之情。
上一篇:《松溪雨過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愚公移山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