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圖
清·焦秉貞作
絹本設色
縱三○.二厘米
橫二一.三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焦秉貞是清初康熙朝的宮廷畫家,當時朝中多善畫的西方教士,這使他有機會接近西方繪畫,目染之間,對西畫的某些東西,有所領會,并順理成章地融入自己的畫里。這種小規模的“中西合璧”,在當時很是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每每稱旨,頗得康熙帝的贊賞。
《仕女圖》是焦秉貞的代表作,為冊頁,共十二頁,描寫宮廷婦女的日常生活景象。真實地表現了深宮中女性的精神面貌,通過一個個不同的畫面,反映出她們寂寞的內心。這里欣賞其中的三幅。
《仕女圖》之一,是綠柳掩映下的水閣中,女主人安坐于榻上,看著侍女輕盈的舞姿打發時光。畫法工致是焦秉貞的特色,工致中的細膩則是特色中的特色了。前景柳樹,片片柳葉層層疊疊地一一畫出,不厭其煩,經過墨勾色點,又經過渲染,渾然一體,很見功力。女主人身后的畫屏,實是一幅筆法寫意的水墨山水畫,和工筆的柳樹相映成趣。畫屏是個小節,在細膩密實的柳樹和界劃工穩的水榭以及重彩細筆的人物之間,也許并不起眼,但都是畫家匠心的高妙處,點睛般地讓畫面活躍起來。
《仕女圖》之二,是水面賞荷的場面。宮廷婦女們乘小舟入水,穿梭于水草荷葉間,荷花盛開,綠蓋紅菡,煞是美麗。一女看著水中的荷花,觀賞入神;一女捋袖伸手采花。隔舟一女手持剛采得的荷花,俯首把玩,身后站立之女以及前舟的紅衣女子的目光,都集中在這朵荷花上。一組人物,不同的目光,大同小異的神色,因姿態的相異而顯得生動。畫家在這小小的場景中,盡力要讓畫面豐富多彩,他將每個人的目光作為傳神的基調,又設計了坐、立、倚、蹲和持花、采花、撐篙等多樣的動作,用服裝的樣式、裝飾、顏色來區別人物,讓安靜的賞荷活動有點熱鬧的氣氛;更在近岸安排了梧桐樹,在山巒后安排了半面落日,讓暑氣甫退的水澤罩上一層“夕陽無限好”的大意境,讓賞荷的小場景在大意境下,彌漫起更多的想象力。此圖的畫法,還是那么細膩,荷花畫得精致,大有宋人的風韻。遠處山巒空勾輕染,讓人放眼望去,一派松弛。梧桐樹略近裝飾,和中景坡岸的青綠畫法倒也相稱。只是近岸的石塊顯得呆板,毫無生氣,也有違寫實的意趣,這個不小的瑕疵,實在令人遺憾。
仕女圖
《仕女圖》之三是冬景夜色。說不上是冬天的什么節氣,也說不上是冬季中的什么宮廷風俗,女主人在暖閣中擺開火爐,侍女們托盤端壺,進盞送碗,忙忙碌碌;一侍女雙手垂膝,在聽候女主人的吩咐。室外,寒樹枯枝,雪峰聳立,圓月中天。信是十五之夜,女主人小飲賞月,此等閑情逸致,庶幾文人情懷。女主人儀態萬方,舉止不俗,一定是能以詩釋懷的宮中才女。此圖在傳統的工筆人物畫中,滲入不少西方畫法,將西方的明暗法,用于配景為多,如圓柱、欄桿、暖爐、椅子等,看上去很得體。
這本冊頁的畫法精致細膩,保持著焦秉貞一絲不茍的風貌特色,其中不少采用了西方的畫法,也表明了焦秉貞對西畫的態度,并在為中國畫所用的方略上作了具體的嘗試。
上一篇:《避暑山莊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人物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