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紅樹圖
清·劉度作
絹本青綠設色
縱一五九厘米
橫九三厘米
藏山東省博物館
傳統青綠山水畫的發展,有兩大系統。一為南朝時梁張僧繇所創的“沒骨法”,唐楊昇繼之,宋以后嗣絕,至明末藍瑛、董其昌等重加推敲,度意為之,一時傳為畫苑奇觀,學者蜂起。又一為隋展子虔所用的“勾勒填彩法”,至唐李思訓、李昭道父子臻于大成,其后如五代李昇,宋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骕,元錢選,明仇英等等,高手輩出,代不乏人。清初劉度是武林派盟主藍瑛的入室弟子,但他的青綠山水并不囿于張僧繇“沒骨”一派,而是兼紹唐代大小李將軍,將“沒骨”、“勾勒”融會貫通,戛戛自創,別成家數。論者以為仇英之后,首屈一指了。
這幅《白云紅樹圖》軸,寫奇峰聳秀,白云繚繞,清明高遠之景。曲折盤旋的山澗自后山奔湍而出,顯得重晦而深遠。山澗化作飛瀑,一落千丈,又把我們的目光帶到湖畔的水閣涼亭。這里楓葉如丹,碎菊似金,憑欄倚閣,悠然閑眺平遠的水光山色,沖融縹緲,滉漾奪目。畫軸洋溢著秋高氣爽、溫情明朗的調子,郊色野興,花光互照,一掃“悲哉秋之為氣也”(宋玉句)的感傷色彩,給人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的美感享受。
白云紅樹圖
圖中山石、白云均用勾勒填彩法,筆路細潤,色彩風華。山石并以微擦輕皴分出陰陽明暗,然后依次罩染赭石、石青和石綠。特別是石綠色的晶瑩有如寶石,閃耀著熠熠的輝光,氣派十分華麗。白云則僅于輪廓邊緣略施鉛粉,舒卷自如,勃然欲動。樹法以勾勒和沒骨交施互用,勾筆老硬,賦色重深,這樣來表現霜柯蒼渾的精神,顯得十分得體。黃菊純用沒骨法點垛,豐姿澹雅,清韻獨絕。樓閣界畫工整,折算精當。閣中人物刻畫入微,細入毫發。本幅上自識:“仿張僧繇白云紅樹圖畫法,甲申十月之望,劉度。”鈐兩印。按甲申為明崇禎十七年(1644),是年十月,清兵已入關半年。又,張僧繇的《白云紅樹圖》世不可見,但藍瑛仿張僧繇的《白云紅樹圖》卻有多本流傳,應即劉作所自出。不過比較藍、劉之作,除了結構布局大致相近外,筆法特點實大異其趣。如藍作以沒骨點染為主,且筆致粗逸遒勁,意境蒼莽森肅;劉圖則以勾勒填彩為尚,細整工巧,清麗瀟灑。這些相異之點,正是劉度對二李畫派兼收并蓄的結果。
上一篇:《諸葛亮像》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仙山樓閣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