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仙蹤圖
明·崔子忠作
絹本設色
縱三五.六厘米
橫九七.四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長白仙蹤圖》是描繪張延登的一幅肖像畫。張延登,字濟美,山東鄒平縣人。萬歷二十年(1592)進士。累官太仆寺卿、右都御史、工部尚書等職。為人仁德高潔,多提拔后進,人稱華東先生。晚年隱居長白山。
萬歷二十六年(1598)春,張延登與友人同游長白山(位于山東鄒平縣南十五里,因山中云氣常白而得名,最高處名會仙峰),走到半山坪坡處,突然一只白兔躥出,倏忽而過。他認為這是一種祥瑞,于是在坪上筑一洞室及一亭,題名“兔柴”,以便經常來這里領略大自然景色,排遣心中煩悶。
事隔兩年,張延登自浙江回故鄉,偶然讀到唐代詩人韓翃《送齊山人歸長白山》一詩,詩云:“舊事仙人白兔公,掉頭歸去又乘風。柴門流水依然在,一路寒山萬木中。”詩注云:“《一統志》載,長白山又名會仙山,白兔仙居此?!彼唤渤鐾?自語道:“兔柴名號其天授乎!”
崇禎四年(1631),張延登去南京。一天與友人同訪一位姓雷的畫師,看到他的客廳里掛著一幅兩仙畫像,一人穿草衣,手握茯苓,一人穿道服,手執拐杖,身旁跟一白兔。忙問所畫何人?雷畫師稱:草衣者名赤松子,是雨神。黃冠乃白兔仙,修煉得道后住在長白山,常騎著飛兔到各地去探訪仙友。張延登聽了驚喜益甚,虔誠地照摹了這幅神仙像,帶回山東,掛在山上“兔柴”里。
事后,張延登細想自己的奇遇,三十三年前見白兔而筑“兔柴”,三十三年后在三千里以外又見到白兔仙的畫像,豈非奇緣?因此于崇禎五年自撰了《白兔公記》,把這段神妙的巧合記敘下來。
長白仙蹤圖
崔子忠構思這幅畫,就是采用這個傳奇式的巧遇為題材,來繪制張延登肖像的。他在肖像旁繪一白兔,正是為了將白兔仙的傳說與張延登的奇遇結合起來,藉以表示自己仰慕之意。
舒開畫卷,畫面展現出高山險峻處一片平坡,坡上端巖石向前伸出,猶如屋頂。右方空間特別光亮,顯出高空特有的清曠氣象。左邊山石嶙嶙,泉水淙淙。石壁隙縫間虬松盤崛,藤蘿蔓延,荒草地苔,頗似人跡罕到的仙境。張延登肖像裝束古樸,束發道服,手執竹杖,緩緩而行。看他容貌清古,更覺飄然脫俗。身旁白兔緊隨足邊,看它豎耳回首仰顧,顯得聰慧親昵,似解人意。
崔子忠不但在構圖上有獨到之處,于繪畫技巧上也頗見功力。畫肖像最重要的是“傳神”,要寫出人物性情言笑之姿,必須認真觀察對象的性格、談笑、舉止,并對對象的品質、思想、情緒有所了解,這樣下筆,才能收到形神兼備的效果,才具有打動觀者的藝術魅力。誠然,要達到這樣的高度,決定性的條件還是作者的繪畫技巧。崔子忠熟練地掌握肖像畫的要領,默記了張延登的瞬間視覺形象,勾勒肖像用筆不多,而面部的清癯神態躍然紙上,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心靈和風采。衣紋行筆似鐵線,堅韌有力。山石用破筆橫皴,更顯示出巖石的突兀崚嶒。整幅畫的色調清新雅致,非常柔和,于青山綠樹、藤蘿荊棘叢間敷上淡淡的胭脂色,尤覺真實而有生氣。右邊作者署款:“甲戌三秋同里后學崔子忠奉教華翁太老師沐手謹圖?!奔仔鐬槌绲澠吣?華翁即張延登。崔子忠對他執禮甚恭,可見他對張延登崇敬之情。款下鈐“子忠之印”白文印。
在崔子忠作此圖的前一年,張延登已請董其昌將《白兔公記》以行楷書成一卷,下鈐“養居”、“延登”白文印,起首“寄清園”白文長方印。記后,董其昌又為之題跋。圖成后,文震孟為題引首,隸書“長白仙蹤”四字。姜逢元又為之題跋。
此圖遞經明張延登、近人沈田莘、朱屺瞻等收藏。
上一篇:《仿吳鎮高逸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柴門流水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