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門柳色圖
明·文伯仁作
紙本設色
縱一三五.三厘米
橫五○.六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此圖是文伯仁為送別友人顧元祥偕母從南京赴大名(今屬河北)而作,圖上自題:“顧君孝先(元祥的字)從母夫人赴大名,因其兄孝常別駕之迎養(yǎng)也。交游輩賦詩贈行,五峰山人文伯仁既寫此圖,仍繼和之:柳色青青風日晴,都門此日板輿行。煙中遠聽鶯聲細,望里遙看燕翼輕。漫道池塘成句好,即知萱草向春榮。計當歡聚團圓后,還向夷門吊信陵。嘉靖壬戌春二月朔旦紀事。”下鈐“五峰”、“文伯仁”朱文印。
都門柳色圖
圖繪城內衢道上,一輛載人板車和騎馬者緩緩行向城門,車騎前后有侍童挑擔荷物相隨。道路兩旁斜坡夾峙,成行柳樹泛青,城背山巒高聳,寫出行客登程跋行的情景。
古人寫離別送行的詩歌中,常用秋風、落葉、冷月、孤山、日暮、水煙等景致,來烘染離別的愁思。如李白《送張四》詩:“楓林已悲暮,楚水復堪悲。別后冷山月,清猿無斷時。”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者,以鋪設滿目錦繡的景色,反襯出旅人不忍離去的情緒。如錢起《赴章陵酬李卿贈別》詩:“芳草文園路,春愁滿別心。”又王維《別輞川別業(yè)》詩:“依遲動車馬,惆悵出松蘿。忍別青山去,其如綠水何!”畫家在此圖中就采用了這種反襯法,他著意渲染金陵城仲春二月宜人的春色,草木葳蕤,柳色青青,遙岑染黛,從而更傳達出顧元祥“風煙迷故國,回首不勝情”的眷戀心緒。同時圖中行客乘板輿、坐騎的簡敝行裝,又暗示著長途跋涉的艱辛。布局經營可謂獨具匠心。
這幅圖是文伯仁六十一歲時的創(chuàng)作,在布局上與他常見的重疊窅深的結構略有不同。城背山勢高聳連亙,城內突出“之”字形的曲折小道,使道上的行客車騎分外醒目,手法較為簡潔。山巒用披麻皴,柔和圓渾,樹木的勾撇點染,筆力清勁,墨色滋潤,也與他習用的尖峭峻利的筆法稍異。全圖畫格清秀明潤,與文徵明的風格相近。故而文伯仁也是文氏一系吳門畫派的重要畫家之一。
圖上除畫家自題外,還有顧元祥題詩和跋,友人康從理、金鸞、金大輿及元祥弟應祥、姚之裔等題詩。文伯仁與這些文友送顧元祥攜母北行,伯仁作圖,諸友賦詩相和,益見他們的友情篤厚,詩圖相映,更為畫幅平添一番情趣。
上一篇:《曲水園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柳下眠琴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