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馬圖
元·任仁發作
絹本設色
縱二八.八厘米
橫一四二.七厘米
藏故宮博物院
這本《二馬圖》卷,右邊作澄白兩色斑馬,膘肥體壯,神采煥發,纏繩初解垂地,意欲起步奔馳。左邊作棕色瘦馬,繞韁繩于頸項,骨見神疲,行動無力。兩者形成鮮明強烈的對比,寓有“明勸戒、著升沉”的諷刺意味,是具有深刻社會意義的難得佳作。正如他在題記中說:“予吏事之余,偶圖肥瘠二馬,肥者骨骼權奇,縈一索而立峻坡,雖有厭飫芻豆之榮,寧無羊腸踣蹶之患?瘠者皮毛剝落,嚙枯草而立霜風,雖有終身擯斥之狀,而無晨馳夜秣之勞,甚矣哉,物情之不類也如此!世之士大夫,廉濫不同,而肥瘠系焉。能瘠一身而肥一國,不失其為廉;茍肥一己而瘠萬民,豈不貽污濫之恥歟!按圖索驥,得不愧于心乎?因題卷末,以俟識者。”廉者疲,濫者肥,畫家借兩馬寓意,不僅為己,也涉為民。
二馬圖
題記落款月山道人,鈐“任子明氏”、“月山道人”兩印。后紙還有元代柯九思一跋。另外畫面上還有些常見的宮廷印章如“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定鑒”、“寶笈重編”等和一些私人收藏鑒賞印章。
由于肥瘦兩馬的機遇不同,處境有別,為了求異而不存同,所以作者沒有給予特定的景物和情節之聯系。只是在畫面上平排并列,各占一方,以突出神態之對比,顯得格外醒目。
在馬的造型上,沿用宋代李公麟的白描法,用精細嚴謹的線條,準確地勾畫出完整的體態和某些關鍵性的結構,然后結合敷彩加以適當的渲染。特別是為了顯示筋骨以求其質,在處理手法上更為簡練。這和他的《出圉圖卷》那樣染重于勾是有區別的。如果和當時趙孟頫畫馬作比較,無論用筆用色,也都不那么柔和富麗。所以這本圖卷更接近于白描而有自己的格調。說到傳真寫實的功力,基本上達到了惟妙惟肖、生動自然的藝術要求。在歷代擅長畫馬的許多名家中,任仁發的作品并不遜色。
為了區別兩馬的神情意態以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作者在形象塑造上有許多具體細節也是用對比手法精心加以處理的。試看肥馬昂胸挺肩,雙腿邁進,鬃尾搖拂,頗多動勢,顯得精力旺盛而富有玩樂情趣。再看瘦馬,俯首垂肩,起步不高,尾收鬃脫,無精打采,顯得疲勞困乏而兼病態。此外,肥馬的胸前腹背,全用弧形線描,頗多力度而有彈性,顯得肌肉豐滿,皮毛光滑,加以彩斑暈染之裝飾意味,更給人以高華的感覺。相形之下,瘦馬多用曲線,處處隨筋骨而起伏,加以對肋條的著重勾描,突出了骨瘦如柴,再敷以棕色,也更顯得蒼老衰竭。作者之深思熟慮,全見于筆底之經營,審美魅力,浮現于藝術形象。足見此名作之得以傳世而深受贊賞,絕非偶然。
上一篇:《水村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張果見明皇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