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授經圖
唐· (傳) 王維作
絹本設色
縱二五.四厘米
橫四四.七厘米
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
此圖原為宋內府秘物,宋《宣和畫譜》著錄,南宋高宗題為“王維寫濟南伏生”,鈐有“宣和中秘”印及黃伯休、梁清標、宋犖、孫退谷等人印。
伏生是秦漢時人。始皇焚書,伏生將《尚書》藏于屋壁中,漢王朝建立后,他出遺書二十九篇,教學于齊魯間。漢文帝遣晁錯前往從學,伏生所授之經,稱為《今文尚書》。畫幅以白描雙鉤畫一斑白老叟,白髯,著頭巾,神態自若,頭微左側,裸肩胸,肩上披紗巾,坐蒲團上,俯視小案,右手持卷,左手指點,雙目圓睜,作將言而囁嚅狀。對王維所畫之伏生,明代都穆《寓意編》有云:畫中伏生“箕股而坐,馮(憑)幾伸卷”,而不是兩膝著地,所持為紙卷而非竹簡,因此類于“雪中芭蕉”,“不必拘拘于形似”。王維顯然是注重于人物之造形與傳神。伏生授經時年已九十,箕股而坐更覺自然,也更能流露人物內在精神。竹簡粗重,老翁力弱,“憑幾伸卷”才顯得從容自在。而且漢代除竹簡外,也還用帛書,以紙代簡未必不夠真實。王維為了集中刻畫人物之神態,對個別細節處理也作了精心安排,這顯然有別于“不求形似”了。《伏生授經圖》,從人物形象至案幾、蒲團,都畫得甚為工整,線條流暢自如,造形也準確,尤其是小案用筆挺秀,復具質感,而授經時淵深靜穆的神情躍然縑上。日本美術史家大村西崖認為此圖“畫法高雅,真令人仿佛有與輞川山水相接之感”。這是深刻理解了王維藝術特質的一番贊嘆。但我們更應懂得,詩的美乃是王維的人物畫與山水畫之間的內在聯系。
伏生授經圖
清朱彝尊《曝書亭書畫跋》有《王維〈伏生圖〉跋》,從儒家立場闡明伏生授經的意義和王維作圖、高宗題簽的動機,文筆俱佳,足為此圖增色,不妨附錄于下:“思秦之時,諸生訟言封禪,致有坑儒之禍,(伏)生為秦博士得免,其明哲有過人者。及漢興……生獨能于微言既絕之時,教學齊魯,老而益勤,本傳之晁錯,斯文未喪。天若有意于生而錫之年者,百世之后宜師其人,而識其貌焉。(王)維之所畫,特想象為之而已……觀是圖者,不問知其為生,此思陵(高宗)所以寶惜而親題之也。”
上一篇:《雪溪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照夜白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