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 子罕篇
《子罕》是《論語》的第九篇,它一共包括30章。本篇的主要內容是孔子提倡禮制,勉勵弟子們好學不倦,以及記述孔子生平贊同和反對的事情。
原文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1]。
【注釋】
[1]罕:少。與:贊同。
譯文
孔子很少談到利益,卻贊成天命和仁德。
圣人的智慧
本篇第一章談到了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傾向:孔子不肯多談如何牟利、獲利,而喜歡涉及自然天命和道德仁義之類的事情。在前幾篇里孔子一再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在孔子眼中,榮華富貴似乎與自己無關,他說:“君子無終食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睂τ谝郧笕蕿槟康牡目鬃觼碚f,忍饑挨餓貧困交加的日子是很正常的。天命和仁義,孔子則談得較多。據統計,《論語》中用“命”字21次,有天命含義的10次;用“仁”字109次,有仁德含義的105次??鬃拥南埠萌∩?,可謂盡在其中矣。
原文
達巷黨人曰[1]:“大哉孔子!博學而無所成名?!弊勇勚?,謂門弟子曰:“吾何執[2]?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太宰問于子貢曰[3]:“夫子圣者與?何其多能也?”
子貢對曰:“固天縱之將圣[4],又多能也?!弊勇勚唬骸疤字液??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5]。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牢曰[6]:“子云:‘吾不試[7],故藝?!?/p>
【注釋】
[1]達巷黨人:達巷,地名。達巷那個地方的人。黨,古代地方組織,五百人為一黨。[2]執:專做,專門做某事。[3]太宰:周代掌管國君宮廷事務的官吏。[4]縱:讓,使,聽任,不加限量。[5]鄙事:指低賤的事。[6]牢:其人已不可考,有人說其為孔子弟子。[7]試:用。這里引申指做官。
譯文
達巷這個地方有人說:“孔子真偉大??!他學問淵博,因而不能以某一方面的專長來稱贊他?!笨鬃勇犝f了,對他的學生說:“我要專長于哪個方面呢?駕車呢?還是射箭呢?我還是駕車吧?!?/p>
太宰問子貢說:“孔夫子是位圣人吧?為什么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后說:“太宰怎么會了解我呢?我因為少年時地位低賤,所以會許多卑賤的技藝。君子會有這么多的技藝嗎?不會多的?!?/p>
子牢說:“孔子說過,‘我(年輕時)沒有去做官,所以會許多技藝’?!?/p>
圣人的智慧
孔子年少喪父,生活很艱苦。十分懂事而又早慧的圣人在青年時代就學會了很多生產和生活的技能。他趕過車、放過羊、當過司儀,涉及生產生活的諸多方面。而當時的貴族士大夫從小走的都是讀書當官這條路,面對多才多藝的孔子,他們既驚訝又欽佩。鮑照著名的詩歌《擬行路難》里說“自古圣賢盡貧賤”,可謂言不虛發。孔子本人似乎并不太愿意回憶這段辛酸的經歷,他認為君子是不屑做這些事的。樊遲問夫子如何耕田種地的時候,他委婉地批評了樊遲,認為那與仁德禮儀沒有關系。
孔子能成為圣人,與他從小貧苦的經歷有著莫大的關系。孔子經歷豐富,體驗到了人間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他對人生和社會就有了高人一籌的認識。經歷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寶貴的財富。人生有時不在于得到了什么,而在于你經歷了什么。它證明你曾經真誠地生活過。有句廣告說得好:“人生的旅途不在于到達目的地,而在于欣賞沿途的風景。”不必太在意你經歷的順逆得失,認真去過好每一天,享受這一切,因為這是上天給你的恩賜。生命對每個人都只有一次,好好把握吧。
原文
子曰:“麻冕[1],禮也;今也純,儉[2]。吾從眾。拜下[3],禮也;今拜乎上,泰也[4]。雖違眾,吾從下?!?/p>
子見齊衰者[5],冕衣裳者與瞽者[6],見之,雖少,必作[7];過之,必趨[8]。
【注釋】
[1]麻冕:用麻布制成的禮帽。純:黑色的絲綢。儉:節儉,儉省。[3]拜下:依照古禮,臣見君王,先在堂下跪拜;君王回應以后,再到堂上再拜一次。[4]泰:輕慢,驕奢。[5]齊衰(zī cuī):古代用麻布做的喪服。[6]冕衣裳者:總指穿著禮服官服的人。瞽(gǔ):雙目失明,盲人。[7]作:站起身來。表示同情和敬意。[8]趨:邁小步快走,也表敬意。
譯文
孔子說:“用麻布制成的禮帽,符合于禮的規定。現在大家都用黑絲綢制作,這樣比過去節省了,我贊成大家的做法。(臣見國君)首先要在堂下跪拜,這也是符合于禮的。現在大家都到堂上跪拜,這是驕縱的表現。雖然與大家的做法不一樣,我還是主張先在堂下拜。”
孔子遇見穿喪服的人、當官的人和盲人時,雖然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圣人的智慧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他要求自己的行為都要合乎古禮規范。針對禮崩樂壞的現實,孔子用自己的行動力矯時俗的輕浮。拜見君王,古禮都是在堂下拜,而現今都是在堂上拜??鬃舆x擇更能區分君臣關系的堂下拜。然而,時俗禮儀若有它自身優點的地方,孔子也愿意認真采納。禮帽過去是用麻線通過非常煩瑣的步驟制作出來的,而現在的禮帽用黑色絲綢很方便就做出來了,既省時又節省了費用??鬃雍芨吲d地接受了??鬃涌匆娏朔实娜?、穿禮服的官員和盲人,總是小心翼翼十分恭敬。這也說明孔子是一個尚禮的君子。
孔子與流俗的關系實際是很有意思的。他一方面抗拒著時俗,試圖保留傳統中精華的東西;另一方面他也關注著當下,對時俗中勝于往昔的東西也予以吸收。用我們今天的話說,一方面是發揚傳統,另一方面是與時俱進。
原文
子畏于匡[1],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2]?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3];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4],吾已矣夫!”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5]。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于臣之手也,無寧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6],予死于道路乎?”
【注釋】
[1]畏:受到威脅,被拘禁。匡,地名。[2]茲:這,此。這里指孔子自己。[3]后死者:孔子自稱。與:參與,掌握。[4]鳳鳥:古代傳說的一種神鳥。圖:河圖,在上古伏羲的時代,黃河中的龍馬馱著“八卦圖”出現。[5]臣:是指家臣。[6]大葬:按大夫的規格安葬。
譯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孔子說:“鳳鳥不來了,黃河中也不出現八卦圖了。我這一生也就完了吧!”
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門徒去做孔子的家臣(負責料理后事)。后來,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說:“仲由很久以來就干這種弄虛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沒有家臣,卻偏偏要裝作有家臣,我騙誰呢?我騙上天吧?與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寧可在你們這些學生的侍候下死去,這樣不是更好嗎?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禮來安葬,難道就會被丟在路邊沒人埋嗎?”
圣人的智慧
孔子對文化有種超乎時人的自覺,他知道自己肩上的使命和責任。即便是被匡人包圍拘禁,他也沒有喪失信心。然而殘酷的現實卻讓孔子一次次失望了??鬃痈锌卣f:“鳳鳥還不到來,河圖還不出現,我這一生快要完了,看不到了!”孔子病重,子路派門人做家臣為孔子料理后事。孔子稍有好轉,批評了子路這種欺人的行為:“我死之后,即使不能以大夫之禮安葬,也不會死在道路上啊!”
人生有很多滋味,其中有一種叫“無奈”??鬃拥酵砟辏闹械闹鞠蜻€沒有衰竭,可是在這樣一個亂世里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折磨著孔子。他經常夢見周公,還不時以文王、堯、舜這些偉大的圣王來勉勵自己,可是衰老和死亡還是無可避免地到來了。理想無法實現了!我們都可能會面臨這樣的處境,人生的滋味品嘗到最后可能就是無奈。我們無法左右的事情太多,能做的事情又是如此之少??吹娇鬃油砟甑纳n涼,除了獻上我們深深的景仰,另外不得不再囑咐自己一句:一切隨緣。
原文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1]。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毋憚改?!?/p>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2]?!?/p>
【注釋】
[1]意:推測,猜想。必:必定,絕對化。固:固執,拘泥。我:自以為是,唯我獨尊。[2]智、仁、勇:是孔子推崇的三種美德。
譯文
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簺]有主觀猜疑,不絕對肯定,沒有固執己見之舉,不唯我獨尊。
孔子說:“一切要以忠信為本,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錯誤不要怕改正?!?/p>
孔子說:“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p>
圣人的智慧
過于主觀常常會導致我們看待周圍事物的時候出現偏差。孔子反對依靠猜測、反對絕對化、反對固執拘泥、反對自以為是。在孔子看來要保持一個清醒出眾的頭腦,不克服這些缺點是不行的。人的真正強大在于他的心靈,孔子對此也非常重視。有智慧的人不會有困惑;有仁德的人沒有憂慮;勇敢的人無所畏懼。仁、智、勇是儒家最推崇的三種美德,而要擁有它們,除了增強自己的內心力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外別無他途。
人是怎么成長的?怎么塑造的?其實每個人都是活在他自己內心想法中的。而內心中的力量是支撐他走向成功的核心動力。所以,自信和信念就顯得非常重要。美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愛默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訣?!比松恼魍居袝r就像是茫茫黑夜、漫無邊際的海洋,而信念就是永不熄滅的明燈。如果把心靈比喻成鏡子,那么外界的苦厄和遭遇就是鏡中的影像,他們雖然變化萬千,但是不會影響到明鏡本身。而對心中明鏡,我們一定要勤于拂拭,讓它纖塵不染永葆青春。
原文
子曰:“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1]?!?/p>
子曰:“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
【注釋】
[1]鄙夫:這鄉間的田夫。叩:詢問。兩端:兩頭。指事情的正反、始終、本末等兩個方面。竭:完全、窮盡。
譯文
孔子說:“我有知識嗎?其實沒有知識。有一個鄉下人問我,我對他談的問題本來一點也不知道。我只是從問題的兩端去問,這樣就可以把此問題全部搞清楚了。”
孔子說:“在外侍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盡力去辦,不被酒所困,這些事對我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圣人的智慧
孔子是個既很謙虛有時也頗有點自負的人。他先說自己沒有什么智慧和知識,就是一個鄉下人來問我,我也覺得腦子里空空的沒有什么知識。然而話鋒一轉,說自己只是稍稍問了問題的正反兩面,馬上就有了答案???,聰明而又自負的圣人!孔子又說,出門能輔佐公卿做事,在家能伺候父親兄弟,遇到喪事非常認真地做好,喝酒盡興而不酗酒,這些對他來說有什么困難呢?
孔子在這里竟然把“不為酒困”作為自己一個突出的優點,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酗酒之風了。比孔子稍早一些的楚國名將子反酷愛飲酒。在晉楚鄢陵大戰的前夜,下屬獻上美酒,子反開懷暢飲,醉得不省人事。晉軍在夜色的掩護下忽然進攻,楚王急召子反商量對策,看到子反大醉,長嘆一聲:“天敗楚國!”只能下令迅速撤軍。晉軍乘勢追擊,大獲全勝。子反回國后,備受譴責,無奈只能自殺謝罪。歷史上諸如此類的事還有不少,我們應該引以為戒。此外,飲酒過度可能導致的疾病更是讓人擔心。李白、陶淵明才華蓋世,可是子孫都是平庸之輩,晚年陶淵明有所覺悟:乃是自己飲酒太過所致。因此,盡管今天飲酒已成為一種風尚和文化,我們還是應該提倡適度、適量、文明飲酒。
原文
顏淵喟然嘆曰[1]:“仰之彌高,鉆之彌堅[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焉善誘人[3],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4],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子曰:“語之而不惰者[5],其回也與!”
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p>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6]
【注釋】
[1]喟:嘆氣,嘆息。[2]彌:更加,愈加。堅:艱深,困難。[3]循循焉:一步一步循序漸進的樣子。[4]卓爾:高大直立的樣子。[5]惰:懈怠,不恭敬。[6]據《論語注疏》:此章是夫子痛惜顏回早逝而作。
譯文
顏淵感嘆地說:“(對于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鉆研,越鉆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粗孟裨谇懊妫鋈挥窒裨诤竺妗@蠋熒朴谝徊揭徊降卣T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雖然我想要追隨上去,卻沒有前進的路徑了?!?/p>
孔子說:“聽我說話而能毫不懈怠的,只有顏回一個人吧!”
孔子評價顏淵說:“可惜呀!我只見他不斷前進,從來沒有看見他停止過?!?/p>
孔子說:“莊稼出了苗而不能吐穗揚花的情況是有的;吐穗揚花而不結果實的情況也有?!?/p>
圣人的智慧
孔子和顏淵這一對師徒可以說得上是情同父子,學兼師友,真是古今難得一遇的盛世佳話了。顏淵對自己的老師是發自肺腑的景仰和尊敬。他感慨自己有幸遇到這樣一個好老師,但是對于老師的卓越杰出,他越是鉆研越是感到不可企及,自己越是努力越是力不從心??鬃訉τ谧约旱倪@一學生也是倍加贊賞:顏回好學從來不知疲倦,永遠是努力精進,從來沒有自滿停下來的時候。
師生之間如果都能像孔子和顏回那樣,那是多么美好的事??!老師傾盡全力地傳道、授業、解惑;學生也盡心盡力地學習,師生之間其樂融融教學相長。名師出高徒,一個好老師應該培養出優秀的傳人。禪宗語錄里說:“弟不過師,師德減半?!焙螞r弟子遠不如老師了。今天在很多領域里,都像《風波》里九斤老太說的一樣:一代不如一代了。老成凋謝,后繼乏人,在人文社科領域里尤其突出。我們希望涌現出一批像孔子那樣認真又有學識的好老師,也渴望出現一批像顏回那樣好學不倦的學生,這樣我們的事業才有前途。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1]?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子欲居九夷[2]。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吾自衛返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注釋】
[1]韞:藏起來,收起來。櫝:匣子。后來指懷才不遇。[2]九夷:夷,古代對東方少數民族的稱呼。這里指的是具體的某個地方,已不可考。
譯文
子貢說:“這里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柜子里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著識貨的人呢。”
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說:“那里非常落后閉塞,不開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說:“有君子去住,就不閉塞落后了。”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到魯國以后,樂才得到整理,《雅樂》和《頌樂》各有適當的安排?!?/p>
【李白求官】
著名詩人李白,雖然有“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這樣的豪放詩句留世,但他本人一生都應酬周旋、奔走于朱門顯宦之間。李白從青年時代起,就遍訪四川地方要員,希望能得到推薦,但結果卻大失所望。一晃十年過去,李白依然是不得“攀龍見明主”,不平之情在其著名的《蜀道難》、《行路難》等詩歌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失意的李白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后得到玉真公主和道士吳筠的推薦,蒙唐玄宗召見,封翰林大學士。但他卻不改狂妄,先后演出了七寶床賜食、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磨硯、飲酒眠鬧市、狂筆草蠻書等廣為傳誦的奇聞逸事。后因同僚讒言,李白被皇帝下令驅逐出朝廷。李白對自己不被重用感到委屈不平,依然周旋于各個官吏之間,希望重新得到舉薦。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所投非名主,最后被流放。
上一篇:論語《柒·述而篇》釋義
下一篇:論語《肆·里仁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