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步笑百步
【釋義】
作戰的時候,向后逃跑五十步的人譏笑向后逃跑一百步的人。指兩個犯有同樣錯誤的人,程度輕的恥笑程度重的。形容一個人沒有自知之明。
【出處】
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典故】
戰國著名思想家孟子,被人尊稱為“亞圣”。他提倡“民本”思想,主張“仁政”。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孟子帶著弟子前往齊、楚、魏等國游說。
有一次,孟子來到了魏國。魏國君主梁惠王接見了他,并問:“對于國家的治理,我算是盡了心。黃河北岸發生災荒時,我便將百姓們遷移到黃河東岸,而且還將黃河以東的糧食輸送到黃河北岸。黃河東岸發生災荒時,我也會采取同樣的方法。對比周圍的國家,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用心的。可是其他國家的百姓并沒有減少,我們國家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大王喜歡打仗,那我就用作戰來打個比方。作戰的時候,戰敗的士兵潰散而逃。有的士兵逃了一百步,有的士兵逃了五十步。這個時候,逃了五十步的士兵恥笑逃了一百步的士兵。您覺得如何呢?”
梁惠王回答:“這肯定是不對的。逃跑五十步的士兵只是沒有逃跑一百步而已,但同樣都是逃跑。”
孟子接著說:“既然大王明白這一點,那就不要期望國家百姓比鄰國多了。不耽誤農業生產,糧食肯定會吃不完。不使用密網捕魚,水產也會吃不完。按照一定的時間砍伐樹木,木材就不會用盡。糧食、水產、木材都用不盡,就足夠百姓供養活人、安葬死者了。供養活人、安葬死者,這些都是盡力而為、不留遺憾的事情,這也是施仁政、治理天下的開始。給百姓五畝地種植桑樹,五十歲的人也可以穿上絲綢。百姓適時飼養雞、豬等動物,七十歲的人也可以經常吃肉。興辦教育,教導百姓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白發老人也可以背著重物行走在路上了。七十歲的人穿絲綢,吃大肉,百姓不挨餓受凍,如果這樣還不算王道,就沒有道理了。再看看如今的魏國,富貴人家的豬狗吃掉了窮人家的糧食,官府卻從來不加制止和約束;街邊有餓死的人,朝廷卻不知道開倉放糧救濟百姓。百姓死了,竟然會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因為收成不好’,這種說法和用刀子殺人,然后說‘人不是我殺的,是兵器殺的’又有什么不一樣呢?如果大王不怪罪于年景,那么天下的百姓都會依附大王的。”
上一篇:二豎為虐典故故事|二豎為虐釋義
下一篇:井底之蛙典故故事|井底之蛙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