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
釋義
打草驚了草叢里的蛇。原比喻懲罰了別人而使自己也有所警覺。后多比喻做事不謹慎,反使對方有所戒備。
出處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王魯為當涂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故事
南唐時期,當涂縣有個貪得無厭的縣令叫王魯。只要有利可圖,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做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他的屬下見上司如此,也都學著到處敲詐勒索、搜刮民財。老百姓恨透了這批狗官,總盼著有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的怨氣。
有一次,朝廷派官員下來巡察。當涂縣的老百姓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里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污受賄。狀子首先遞到王魯手上,他從頭到尾略看一遍,不由嚇得心驚肉跳,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都和王魯曾干過的壞事類似,甚至有許多壞事跟他有牽連。他越想越害怕,這樣下去,老百姓很快就會控告自己,萬一被朝廷知道了,調查自己在當涂縣的胡作非為,豈不是要大禍臨頭啊!王魯心驚膽戰,不由得拿筆在案卷上寫道:“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完便癱坐在椅子上。
用典
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
——明·施耐庵《水滸傳》
上一篇:成語《撲朔迷離》釋義|出處|故事|用典|
下一篇:成語《投筆從戎》釋義|出處|故事|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