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
釋義
比喻有毅力,不怕困難。
出處
《列子·湯問》:“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故事
傳說在古代冀州有位九十歲的老人,住在太行、王屋兩座大山的對面,名叫愚公。愚公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就把全家人聚在一起商議說:“為了你們和今后的萬代子孫,我們盡力挖平這兩座大山,使路從豫州南部一直通到漢水南岸,你們覺得怎么樣?”眾人紛紛表示贊成,只有他的妻子疑惑地問:“你的年紀這么大了,僅憑個人的力量,連魁父這樣的小山丘都鏟不平,何況這兩座大山呢?況且土石堆到哪里去呢?”
還沒等愚公答話,一些兒孫便搶著說:“我們大家一起努力,把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于是,愚公帶領著子孫鑿石頭,挖泥土,開始了搬山的大工程,再把土石運送到渤海邊,連鄰居家七八歲的小男孩也來幫忙。河曲有個叫智叟的老人聽說了此事,過來對愚公說:“你可真笨啊!憑你的老弱之力,連個山頭都鏟不掉,又能把這兩座大山怎么樣呢?”
愚公聽后,長嘆一聲說道:“人家都說你聰明,可你的見識還不如我鄰居家的小孩子啊!難道你不知道,我死了還會有兒子在,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這兩座山雖然高大,卻不會再增高加大,我們世世代代干下去,怎么會挖不平呢?”
后來,天神聽說了此事,害怕他日夜挖山不已,就告訴了天帝。天帝感動于愚公的誠心,命令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東,一座放到雍南。從此,冀南、漢陰兩地再也沒有阻隔了。
上一篇:成語《惜墨如金》釋義|出處|故事|用典|
下一篇: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釋義|出處|故事|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