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蔡琰悲笳
【出典】 《樂府詩集》卷五九《琴曲歌辭三》錄有《胡笳十八拍》,署名蔡琰。題解引《蔡琰別傳》曰:“漢末大亂,琰為胡騎所獲,在右賢王部伍中。春月,登胡殿,感笳之音,作詩言志。曰:‘胡笳動兮邊馬鳴,孤雁歸兮聲嚶嚶。’”又引唐·劉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為《離鸞別鶴之操》。胡虜犯中原,為胡人所掠,入番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與邕有舊,敕大將軍贖以歸漢。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蘆葉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以琴寫胡笳聲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又引《琴集》曰:“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并蔡琰作。”
【釋義】 蔡琰字文姬,在漢末動亂中,被擄入南匈奴。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傳即蔡琰所作。歌詞中表現了女主人公流落南匈奴的悲慘遭遇。后世詩詞常用此事表現戰亂流離或婦女悲懷的典故。
【例句】 蔡琰悲笳,昭君怨曲,何預當日悲歡。漫贏得、西鄰倦客,空惆悵,今古上眉端。(劉天迪《一萼紅·夜聞南婦哭北夫》3561)這里用“蔡琰悲笳”比擬南婦哭北夫的悲懷。
上一篇:典故《蔡姬》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補月》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