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船已經停在灘邊。江灘上盡是細沙和一堆堆巖石。我們把她的簡單的行李放在這里時,大家還是盡量說些話。
她一直顯得心情平靜的樣子。即在談話間觸及她的遭遇,說到那些恫嚇,說到她家中設計的種種為難以及利誘時,她一向雖然沒有輕視這些困難,但從她那種蔑視的搖首當中,人會看出她的那種內心的堅定。
我曾經默默地在心中為她想過,那些對她的兇險的壓力,只有逐漸地使她更加堅定地走上解放自己,走上一條更加寬闊的人生道路。而這種道路,對于別人可能會視為畏途。
我看見那位教她西洋畫的老教授,特地為她送行,這時也走下陡削的坡岸,走到江灘上來了。船夫正將行李移到船上去。我突然心中感到茫然。
她微笑著,和老教授握手。這時,雖然大家都竭力使自己鎮靜,卻都不能抑止心中的激動。
“他來的時候,一定會來找你。盡管他能用種種謊言來欺騙我,我卻不肯欺騙他;你便直截了當對他說,我已經走了,他們永遠追不到我,這是因為彼此走著相反的路……這以后,我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可以做出我應該做的事情!”
這是那晚她第一次向我提到,她已下決心要走向自由地區的愿望時,向我說的話。當時,我雖也看出她經過深思熟慮才最后下此決心,但聽了她的話,仍然憂慮地望著她,因為我感到途中她還要經歷多少艱險呵。
她看了我一眼,搖了搖頭,又對我微笑,說:
“我得斬釘截鐵地斷絕我所鄙夷的生活!”
我知道,那個舊的勢力一定要她屈服;家中一定要把她和一個所不歡喜的男子連結在一起。
“我下定決心了。”她說,“我自己身受這種痛苦,所以,我更明白我們所應當做的事情……”
她就決心投入那個為全人民解放的團體里。所以當她得悉那個男子決心勾結惡勢力要來捕捉她的時候,她以實際行動,在我們面前表示:將以自己的全部生命追求理想,解放自己。
我從追憶中醒過來。我看見她迅速地跳上木船。她微笑著,和我們點首,即彎身進入船篷下的小船艙了。
江是曲折的。她搭的木船,橫過江心的一堆礁巖,便駛向隱在那道謈崖后面的江流中去。我們真的從此和她別離了?
那位老教授這時坐在灘邊的一塊巖石上,好象他需要坐在那里很好地休息一會。他盡量地吸著煙斗,煙圈濃濃地遮住他的臉孔。
我們都沒有交換一句話。江面上傳來激浪打向礁巖的響聲。我們的呼喚,這時也不能夠為她所聽見了。
這江灘上面的江岸上,有一條小徑是我們時常走過的地方。岸壁很高,叢生高莖的蘆葦。蘆葉為夏日的炎陽燒得成為焦褐的,而又密密的連接著,遮住我們投向江面的視線。
不知怎的,我想這江邊的荒漠的景象;不知怎的,我想起在江岸的行徑上走過時,江面上什么都不能看到,只有江的激怒的吼聲,隱隱可以聽見。有時我們和她一起行走,竟沒有說一句話,但心中有什么相同的心事,又有何樣相同的理想,使我們的心在沉默中更加靠近?
不知怎的,我想到我們和她不曾離開過。仿佛我們的視線可以透過那崖壁和葦叢,看見載她的木船沿著曲折的江流向前航行,即使通過擊打礁石的激浪時,船身也很平穩。
我想到在今后戰斗的道路上,沒有誰能來羈絆她了。“我想,我可以做出我應做的事……我成為一個自由的人!”她的話在我耳邊響著,我想到她將在為全體人民解放的戰斗事業中過著幸福的日子。
等到江上升起淡淡的薄靄時,我們才突然感到大家在這江灘上已經停留許久了。我和一位友人扶著那位老教授走上岸坡。在回去的一段路上,他沒有說一句話。
(1947年1月14日上海《大公報》)
這篇短文記述一位女同學在擺脫封建家庭及其丈夫的羈絆走向解放區時與同學別離的一個場面。事情發生于1943年夏天左右,當時的高等學校一般都遷到山區;文中這位女同學的學校前面有一條江。
1979年9月23日,作者記。
賞析這是一篇記“送別”的小品文。如作者在附記中所說,記述的是1943年夏天左右,一位女同學在擺脫封建家庭及其丈夫的羈絆走向解放區時與同學離別的一個場面。
作者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凝重而又闊遠的境界。
一般地說,詩講究意境的營造。物我合一,爾后意境出。有的小品文也講究意境的營造。當所記事物浸潤著作者濃重感情,并構成一種獨特的畫面,呈現一種特定情調,在這種情況下,小品文的意境即凸現在讀者的閱讀視野之中。
本文題目為“江”,這無疑包含著作者的匠心。江邊送別,本身就是一幅畫。開頭的幾個段落帶有交代事件來龍去脈性質。從“我從追憶中醒過來”以上部分,描述或追憶女同學逃離丈夫的糾纏,決心“投入那個為全人民解放的團體里”的斗爭過程,以及所面臨的艱險情境。這部分文字雖然重要卻并未構成一種畫面,只能看成是構成畫面的準備。從“江是曲折的”以下部分,作者把“江”以及江上行人、江邊送別的“我們”融為一體,畫面就構成了。
這個畫面是不斷推移變化的:先是寫女同學所乘木船“隱在那道嘒崖后面的江流中去”,只聽得見江面上傳來浪打向礁巖的響聲,人卻漂向遠方。岸上送別的人們(特別是老教授)緘口不語,在凝重中隱伏著焦慮、不安和祝愿。然后,作者換一個角度,寫江岸上“叢生高莖的蘆葦”,蘆葉呈焦褐色,密密連接著,遮住人們投向江面的視線。因為遮住了“我”的視線,只能隱隱聽“江的激怒的吼聲”,這給畫面添了幾分悲壯,女同學奔赴理想的內蘊漸次呈現。也因為遮住了“我”的視線,才返諸內心,借助想象,仿佛看見船在曲折江流中平穩前進。這又給畫面中遠行的人添了幾分執著和堅定,預示著她未來廣闊而光明的前景。
大江、礁石、江岸蘆葦、遠行之人和送別的“我們”——這許多場景、人、物,藝術地加以整合并從不同角度給以觀照,構成多變而又互相聯系的畫幅,傳遞出作者惆悵而遼遠的思緒。
語調的平緩,語言的簡潔和含蓄,追憶和想象的鋪展,以及對老教授無言而沉重的神情的強調,都加濃了凝重而邈遠的情緒色彩。
意境的營造使本文具有詩的韻味。
上一篇:《光明》原文|賞析
下一篇:《歌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