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愚《趙汝愚》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小傳】
趙汝愚(1140—1196),字子直,饒州余干(今屬江西)人。宋宗室。孝宗乾道二年(1166)進士。八年,知信州。淳熙二年(1175)知臺州(《嘉定赤城志》卷九),尋除江西轉運判官。入為吏部郎中兼太子侍講。九年,出為福建路安撫使兼知福州,遷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光宗紹熙二年(1191),召為吏部尚書。四年,遷知樞密院事。五年,孝宗卒,光宗以疾不能執喪,與外戚韓侂胄擁立寧宗,拜右丞相。在相位僅半年,即遭韓排擠,出知福州,尋謫永州安置,至橫州暴卒,年五十七。謚忠定。
【傳記資料】
《宋史》卷三九二《趙汝愚傳》
清道光《余干縣志》卷二十一《忠定趙公墓志銘》
【著述】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七:“《篤行事實》一卷,丞相趙汝愚子直編其父善應彥遠事狀,而羅原、朱熹所撰行狀、墓銘及諸賢哀詞、題跋之屬,萃為一編。‘篤行’者,陳福公題其墓云爾。呂太史跋語有云:‘處者易持,出者難工。’朱侍講取其意以為銘,所以勉其子之意深矣。”同書卷十五:“《皇朝名臣奏議》一百五十卷,丞相沂國忠定趙汝愚編進。時為蜀帥。”同書卷十八:“《趙忠定集》十五卷、《奏議》十五卷,丞相福公趙汝愚子直撰。別本總為一集,亦三十卷。”
【總評】
楊慎《詞品》卷五:趙汝愚《題鼓山寺》云:“幾年奔走厭塵埃。此日登臨亦快哉。江月不隨流水去,天風常送海濤來。”朱晦翁摘詩中“天風海濤”字題扁,人不知其為趙公詩也。嚴次山有《水龍吟》題于壁云:“飆車飛上蓬萊,不須更跨琴高鯉,砉然長嘯,天風澒洞,云濤無際。 我欲乘桴,從茲浮海,約任公起。辦虹竿千丈,轄鉤五十,親點對、連鰲餌。誰榜佳名空翠。紫陽仙去騎箕尾。銀鉤鐵畫,龍滿面拏鳳翥,留人世間。更憶東山,哀箏一曲,灑沾襟淚。到而今,幸有高亭遺愛,寓甘棠意。”此詞前段言江山景,后段“紫陽仙去”指朱文公,“東山”、“甘棠”指趙公也。趙詩、朱字、嚴詞,可謂三絕。特記于此。
沈雄《古今詞話·詞話》上卷:岳倦翁云:“趙師俠,燕王德昭七世孫,舉進士,有《坦庵樂府》。其為文如泉出不擇地,詞之摹寫風景,體狀物情,俱極精巧,初不知其得之之易。”黃玉林云:趙善扛,字文鼎,自稱解林居士,詞甚富,蓋德莊之流也。汲古閣載南豐宗室趙長卿,一稱仙源居士,《惜香樂府》多至十卷。《詞綜》載余干王孫趙汝愚,字子直,舉進士,累官右丞相,盛以詞章鳴世。此四宗室之工于詞者也。
上一篇:趙師俠《菩薩蠻·瑞蔭秋望》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趙汝愚《柳梢青·西湖》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