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洞仙歌》唐宋詞匯評賞析
公自序云:仆七歲時,見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嘗隨其師入蜀主孟昶宮中。一日大熱,蜀主與花蕊夫人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一詞。朱具能記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無知此詞者。但記其首兩句,暇日尋味,豈《洞仙歌令》乎,乃為足之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起來攜素手,庭戶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試問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繩低轉。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
【本事】
張邦基《墨莊漫錄》卷九:東坡作長短句《洞仙歌》,所謂“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者,公自敘云:“予幼時見一老人,年九十余,能言孟蜀主時事,云‘蜀主嘗與花蕊夫人夜坐,納涼于摩訶池上,作《洞仙歌令》’。老人能歌之。予今但記其首兩句,乃為足之。”近見季公彥《季成詩話》,乃云:“楊元素作《本事》記《洞仙歌》:‘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錢塘有老尼能誦后主詩首章兩句,后人為足其意,以填此詞。”其說不同。予友陳興祖德昭云:“頃見一詩話,亦題云李季成作。乃全載孟蜀主一詩:‘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簾間明月獨窺人,欹枕釵橫云鬢亂。三更庭院悄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只恐流年暗中換。’云:‘東坡少年遇美人,喜《洞仙歌》,又邂逅處景色暗相似,故隱括稍協律以贈之也。’予以謂此說乃近之。”據此,乃詩耳,而東坡自序乃云《洞仙歌令》,蓋公以此敘自晦耳。《洞仙歌》腔出近世,五代及國初未之有也。
【編年】
《孔譜》:元豐五年(1082)。
【匯評】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二十六:子瞻佳詞最多,其間杰出者,如……“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夏夜詞(略)凡此十余詞,皆絕去筆墨畦徑間,直造古人不到處,真可使人一唱而三嘆。
周紫芝《竹坡詩話》:“冰肌玉骨清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一點月窺人,欹枕釵橫云鬢亂。起來庭戶悄無聲,時見疏星渡河漢。屈指西風幾時來,不道流年暗中換。”世傳此詩為花蕊夫人作,東坡嘗用此詩作《洞仙歌》曲。或謂東坡托花蕊以自解耳,不可不知耳。
張炎《詞源》卷下:詞以意趣為主,要不蹈襲前人語意。如:……夏夜《洞仙歌》云:(略)此數詞皆清空中有意趣,無筆力者未易到。
葉真《愛日齋叢鈔》卷三:東坡《秋懷》詩:“苦熱念秋風,常恐來無時。及茲遂凄凜,又作徂年悲。”即補《洞仙歌》結語。
楊慎《詞品》卷一:杜詩“關山同一點”,“點”字絕妙。東坡亦極愛之,作《洞仙歌》云:“一點明月窺人。”用其語也。
胡應麟《丹鉛新錄》卷二:杜詩:“關山同一點。”“點”字絕妙,東坡亦極愛之,作《洞仙歌》云:“一點明月窺人。”用其語也。《赤壁賦》云:“山高月小。”用其意也。今書坊本改“點”作“照”,語意索然。且關山一照,小兒也能之,何必杜公也。載《草堂詩余》可證。案《草堂詩余》蘇子瞻《洞仙歌》云云。杜詩非“點”字,余已詳辨《詩藪》中。第楊引坡詞“一點明月窺人”,乃“繡簾開一點”。“點”字絕者。讀本詞,楊之誤,不辨自明。
朱彝尊《詞綜》卷二孟昶《玉樓春》詞評:按蘇子瞻《洞仙歌》,本隱括此詞,然未免反有點金之憾。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東坡《洞仙歌》,只就孟昶原詞敷衍成章,所感雖不同,終嫌依傍前人。《詞綜》譏其有點金之憾,固未為知己,而《詞選》必推為杰構,亦不可解。
沈祥龍《論詞隨筆》:詞韶麗處,不在涂脂抹粉也。皆誦東坡“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句,自覺口吻俱香……蓋在神不在跡也。
王闿運《湘綺樓評詞》:《洞仙歌·冰肌玉骨》。原本皆七言,以宜作詞,故加成此,不必以續鳧斷鶴譏之。然原所謂“疏星”,即此“玉繩”也,此則以為流星。又有下三句,癡男不若慧女,信矣。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補足蜀主《洞仙歌令》納涼詞,風流超逸,亦是公得意之作。上片寫簾內欹枕,下片寫戶外偕行,將熱夜納涼情景,寫得清涼自在,如涉靈境。首兩句為原句,寫人已是豐姿綽約,一“自”字更覺麗質天生,不關景之清涼而清涼也。坡公補足“水殿”一句,人境雙絕。人原自清涼,再加之臨水臨風,境既清涼,人愈清涼矣。“繡簾”兩句,更寫月來,陡現光明,是境似廣寒,而人亦飄飄若仙矣。觀其寫水殿風來,池上香來,簾開月來,是何等豪華,何等閑適。“明月窺人”,“窺”字靈動。與歐公之“燕子飛來窺畫棟”之“窺”字,同具傳神之妙。“人未寢”兩句,就明月方面窺出釵橫鬢亂,情景宛然。換頭,寫月下攜手徘徊,又是一番清幽景象。上言“人未寢”,為時已晏;此言“庭戶無聲”,為時更晏。“試問”三句,想見無人私語之情,而斗轉河斜,徘徊尤久矣。“但屈指”兩句,因大熱納涼,轉念西風之來,因行樂未央,又深惜流光之速。全篇設想蜀主當日情事,補足原作,原作殆未能及。
上一篇:《張先·泛清苕·正月十四日與公擇吳興泛舟》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
下一篇:《李元膺·洞仙歌》唐宋詞匯評賞析|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