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黃云蔽千里,游子何時還?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團。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愿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菟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
這是《雜體詩》的第一首。《雜體詩》共三十首,逐次模擬漢魏至晉宋以來諸家的五言詩。這是模擬《古詩》中的離別之作。
“遠與君別者,乃至雁門關。”“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雁代在漢魏時已是北方邊境地區了,去雁代,自然是被征發從軍。這兩句交代分離的原因及丈夫遠去的地點。“黃云蔽千里,游子何時還?”“黃云”,混雜塵沙的云,是塞外常見的景象,給人一種悲涼、蒼茫之感。這一句已顯現出游子(其實就是從軍的征人)形單影只、凄惻彷徨之狀,后一句的關切之詞就脫口而出了。這兩句暗用《古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的語意。上面從分別寫起,主人公沉浸在那些情景中,深深思念著征人。下面寫到目前:“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團。”“露已團”,露已成珠驚起了她的節序之感:啊,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又是秋天了。感到時間的久長,仍是盼望征人早歸,與“游子何時還”意相連貫。同時這節序之感又觸動了她別一種心思:秋風一吹香花香草就要凋殘了,自己的命運也有些相似。《古詩》就寫道:“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但是,她又很快從自己身上跳開:“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蕙草”是自比。不憐惜自己容貌衰老,擔憂的是遠方征人的寒冷。由·“不惜”見出原本的“惜”,又由“惜”到“不惜”,曲曲傳出了主人公心理的波動,以及對丈夫溫厚的體貼。
“君在天一涯,妾身長別離。”這里換韻,意思也隨著有些變換,貼近自己的情感寫去。這兩句寫彼此相距遙遠,不能相見,很是痛苦。這個“長”字是由空間感覺轉換成的時間感覺,加重了別離痛苦。這里又化用了《古詩》“各在天一涯”的句子。“愿一見顏色,不異瓊樹枝。”“瓊樹枝”,仙樹枝,據說可以療憂,《蘇李詩》有:“思得瓊樹枝,以解長渴饑。”又常用來比喻人的姿質美好,《世說新語》有此用法,后來李白《三山望金陵寄殷淑》詩也有這種用法:“耿耿憶瓊樹,天涯寄一顏。”這里兩意皆有,而且是貫通的,意思是說:只要見到心愛的人,我的憂愁也就沒有了。這里的思念與愛戀是融合在一起的。“一見”、“不異”,見出感情的濃度。最后她更進一步表達她的愛戀:“菟絲及水萍,所寄終不移。”“菟絲”下省略了“女蘿”,《古詩》有:“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是比夫婦的相與依存,“水”與“萍”的比喻亦是此意。這是表示對丈夫永遠忠貞。這幾句從相思的痛苦寫到對丈夫忠貞不渝,最終把感情從自愁狀態中解脫出來,用以安慰對方,還是表現了對征人的體貼,這樣的感情真是溫柔敦厚之至了。
鐘嶸就曾指出江淹“善于摹擬”(《詩品》)。《雜體》三十首是其代表作,為許多選家所重視,《文選》就全數入載。李善注曰:“江之此制,非直學其體,而亦兼用其文。”“學其體”的“體”是兼指題材、風格,“文”是語言文字,這算是道出了江淹的摹擬技巧。這首詩的題材是《古詩》中常見的游子思婦的相思離別,用的是訴說的口吻,極富抒情性,語言淺顯自然,顯得家常而親切,化用了《古詩》的一些語句,熔鑄得渾然一體。這是摹擬的上乘之作。雖則是摹擬,但并不雷同,說它像《古詩》則可,說它為某首的仿作則否,它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像本首的抒情這樣委婉,主人公的性情寫得這樣的溫厚,在《古詩》中是很難找到的。
上一篇:《雜體詩三十首·江淹·劉太尉琨傷亂》原文|賞析
下一篇:《雜體詩三十首·江淹·張司空華離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