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映簾櫳,懸光入丹墀。佳人撫鳴琴,清夜守空帷。蘭徑少行跡,玉臺生網絲。庭樹發紅彩,閨草含碧滋。延佇整綾綺,萬里贈所思。愿垂湛露惠,信我皎日期。
張華是西晉著名詩人,代表作有《情詩》五首,是以男女相思為題材的。江淹擬張華的詩題為《離情》,從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看,顯然是以張華的《情詩》為主要模仿對象的。張華《情詩》寫的是清秋明月下,閨中思婦懷念遠行夫君的寂寞惆悵心情,這首擬作的構思亦是如此。起首二句便表明了時間是秋夜,“秋月映簾櫳,懸光入丹墀”,秋夜的月光映照著竹簾和窗櫺,也照在房前的石階上。月光給人的感覺是清冷的,這無疑也襯托了思婦孤寂的心境。“佳人撫鳴琴,清夜守空帷”,清秋之夜,思婦獨守空閨,難以入眠,于是夜中彈琴,以寄托她對丈夫的思念之情。用夜中彈琴來表現主人公內心的思緒,這在六朝詩歌中已不少見,但此處用一“撫”字,比之“端坐鼓鳴琴”(《情詩》)用“鼓”字,更能體現佳人的舉止輕柔,也與全詩寧謐的氛圍更和諧。
“蘭徑少行跡,玉臺生網絲”,“蘭徑”指庭院小徑,“玉臺”指鏡臺,“蘭”與“玉”皆形容其美好。丈夫遠行,思婦終日獨處室中,故門外小徑也罕見行跡。更因她玉容寂寞,無心梳妝打扮,所以鏡臺久棄不用,竟布上了蛛網。丈夫外出時間之長,思婦心情之凄苦,盡在不言之中了。“庭樹發紅彩,閨草含碧滋”,樹上的紅花,門前的綠草,所寫景象表明時節尚在初秋。這兩句其實暗示了思婦心中的憂愁:花尚紅,草猶綠,然而這一切將隨秋色愈濃而逐漸消歇,正象征了思婦盛年美貌的悄然凋褪。和《古詩十九首》中“過時而不采,將隨秋草萎”相比,這二句不言“萎”字,顯得更為含蓄。
“延佇整綾綺,萬里贈所思”,如果說前面思婦對丈夫的思念表現得還較含蓄的話,那么從這兩句起,情感抒發就較為直接、明顯了。“延佇”意為久立等待,思婦盼望丈夫歸來,可他依舊未歸,而天氣眼看轉涼,于是整理起他的衣服,準備托人給他帶去。所謂“萬里贈所思”,也是古詩中常有的表示相思之情的手法,其構思出自《古詩十九首》中“客從遠方來,贈我一端綺,相去萬余里,故人心尚爾”。“愿垂湛露惠,信我皎日期”,“湛露”一語出自《詩經》,意為濃重的露水,此處用以形容恩惠之深重。整句意思,是說但愿丈夫能降恩惠于我(即早日與我團聚之意)。“信我”句也是化用了《詩經》中“謂予不信,有如皦日”的詩句,是說請你相信我當年指日而發的誓言。期,約會之意,這里指誓約。后四句抒情色彩較濃,最末二句讓思婦從自己和丈夫兩面對寫,更顯得情真意摯。
張華詩被鐘嶸稱為“華艷”、“兒女情多,風云氣少”(《詩品》),江淹這首擬作也很符合這一特點。他摹擬前人風格時,為了和前人的風格相一致,除了從題材內容入手外,還很注意化用原作的用語等,以求創造出和所擬對象相似的意境。如這首詩開首二句即從張華《情詩》“明月曜清景,昽光照玄墀”而來,“佳人”二句也融合了張華詩中“北方有佳人,端坐鼓鳴琴,終晨撫管弦,日夕不成音”及“幽人守靜夜,回身入空帷”等句。“蘭徑”二句也和張華《雜詩》中的一些狀物寫景之詞所呈現的意境有相似之處。這種從原作現成的題材、用語等選取有用的材料加以重新融合的方法看似簡單,真正做來卻也不易,這需要擬作者對原作很熟悉并有深切的體會,且要有較深的剪裁功夫。江淹這首擬作,正反映了他在這方面的突出才能。
上一篇:《雜體詩三十首·江淹·古離別》原文|賞析
下一篇:《雜體詩三十首·江淹·陶征君潛田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