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雨落花紅》
【本書體例】
孫玉鑫著。52萬字,澳門毅力出版社版。
南宋末年,權奸當朝,忠良被害,無畏上將軍葛樂山亦被革職歸田。這一年,元軍與金交戰,途經古城,百姓聞聽,紛紛逃難。葛樂山帶著八歲幼子伯君、妻妹秋娘等一家妻小亦加入了逃難的人群,欲南渡黃河,尋找舊部。不料途中遭遇拖雷率領的元軍后隊精銳,葛樂山施展超凡武功,制住了拖雷。拖雷欽佩葛樂山的武功不俗,葛樂山亦佩服拖雷善戰,兩位英雄,惺惺相惜,竟義結兄弟,并互換了信物。一場血腥的殺戮因此平息了,但葛樂山的兒子伯君和妻妹秋娘卻在混亂中與家人失散。
葛樂山找不到伯君和秋娘,只得作罷,依計劃南渡黃河,找到舊部周吉,隱身天目山中。這天周吉帶來消息,葛樂山昔日部將王侖已向南宋朝廷泄露了他的行跡,朝廷業已派出殺手追蹤而至。葛樂山遂與周吉及舊部朱殿軍設計,生擒了殺手,并曉以大義,與他們化敵為友。然后,葛樂山、周吉、朱殿軍等繼續南下,來到十萬大山中的金沙寨。金沙寨已隱居三姓,其中任萬山來得最早,其次是鐘佩符,原是岳飛部下,岳飛含恨風波亭,他一怒之下,隱居于此。沈重年原是葛樂山部下,葛樂山被革職后,舊部流散,他便來到這里隱居。三姓共同推戴葛樂山總理復興大業。言談中,葛樂山發現任、鐘兩家似有不和。原來沈、鐘兩家公子沈鈞、鐘敬人同在任家習武。任萬山有女任筠,與沈鈞兩相愛悅,私訂終身。鐘家代兒求婚,任萬山始而應承,繼而發現任筠與沈鈞情愛已深,遂不得已婉拒了鐘家。鐘家認為任家出爾反爾,不守信義,雙方結下疙瘩。此后,三位年輕人雖仍在一塊兒習武讀書,但鐘敬人卻心含怨毒。葛樂山認為應盡快為沈鈞、任筠成親,以免日久生變。在婚禮前幾天,鐘敬人竟對沈鈞暗下毒手,致使沈鈞身負重創。消息傳開,大家對鐘敬人這種不仁不義的惡毒行為十分憤慨,要求對他施以重罰。鐘佩符亦怒不可遏,幾欲出手處死敬人。葛樂山心存仁厚,認為敬人雖天性淺薄,心思乖巧,但秉性聰明。如能設法改造,還是可用之材。遂決定將敬人囚于鐵樓,由葛樂山以“心禪大法”加以改造。但敬人卻不思悔改,反誣葛樂山對他迫害。看守他的鐘興,心地仁厚,被他的花言巧語蒙騙,帶他逃出鐵樓,并由秘道送其出山。出山前,敬人竟下毒手,用毒鉤殺死鐘興。葛樂山聞信,派人封死秘道,并在其中埋設了機關火藥。同時,派弟子葛自強出山,打探伯君下落,追蹤鐘敬人。
再說秋娘與伯君,當年與家人失散后,秋娘被窮家幫幫主陳繼志搭救,伯君則被拖雷收養。時光飛逝,陳繼志志在復興宋室江山,秋娘與之志同道合,遂結為夫妻,并與葛樂山取得聯系,兩相呼應。伯君則成了小王爺,并與鐵衣玉王爺的公主玉慶珠訂了婚約。鐘敬人逃出十萬大山后,繪制了金沙寨形勢圖及秘密通道的位置,賣身投靠,卻投入伯君的王爺府。葛自強追蹤敬人來到王府,卻見到了伯君。葛自強處死鐘敬人并與葛樂山取得聯系,決定由伯君和葛自強采辦急需物資押送回山。元軍得知十萬大山有先宋遺民,遂派五千大軍尾隨而至。其先鋒千五百人進入了秘道,結果觸發機關,全部葬身其中。其余元軍見勢不妙,欲撤兵,卻被葛樂山率無畏軍攔住了退路。這時,拖雷和玉慶珠公主趕來,雙方遂約定,拖雷在日,元軍決不來犯,葛樂山有生之年亦不再興兵。伯君與玉慶珠公主亦得結為秦晉之好。
這部小說以宋末元初動蕩的社會形勢為背景,描寫了主人公葛樂山及其兒子伯君、妻妹秋娘等一家人各自不同的經歷和遭遇。故事情節極富戲劇性。
故事伊始,金元交戰。為避兵亂,百姓紛紛逃難。原南宋無畏上將軍葛樂山攜兒子伯君、妻妹秋娘等一家老小,亦加入了逃難的人群。不料途中卻偏偏遇上了元軍的精銳之旅。讀者的心不禁為之一懸,以為一場殺劫將不可避免地降臨在葛樂山一家身上。作者卻筆鋒一轉,葛樂山竟與元軍首領拖雷化干戈為玉帛義結為兄弟,輕而易舉地化解了一場血腥的殺戮。“結義”當然純屬虛構,但是,由于作者把握了俠義之士,英雄相惜,以及主人公葛樂山機智沉著的性格特點,編織了這一情節,讀來雖感意外,卻覺入情入理。
秋娘與家人失散,橫遭大難,卻被窮家幫幫主陳繼志所救,并與之結為夫妻。當時的禮教似不允許姑娘自作主張婚嫁,但兵荒馬亂,也就顧不得許多了。更何況陳對秋娘有救命之恩,又共有興復宋室之大志,也算是志同道合的美滿姻緣。
伯君最令人懸心,年僅八歲的孩子,毫無自衛能力,金刀鐵馬之下,如何逃得性命?誰知他吉人天相,竟成了小王爺,富有濃厚的傳奇色彩。不過他并未貪圖榮華、忘記祖宗,而是拋棄爵位,幫助父親的復興大業。
談到伯君,自然想到鐘敬人。他殺友弒上,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中,這乃是逆倫大罪。至于后來竟向元軍出賣山中秘密,更是背叛祖宗、不可饒恕的行為,和伯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故事的結尾,令人感到有些突兀。葛樂山花費多年的心血,訓練“無畏軍”,以完成復興大業,但是,除了秘道機關起了作用,“無畏軍”沒動一刀一槍,這和全書不過分鋪張血腥場面的風格是一致的。但是因前面對葛樂山為復興大業做準備的活動鋪陳過甚,這樣結尾,難免令人有意猶未盡的感覺。
上一篇:《飛豹揚鷹》武俠小說鑒賞
下一篇:《飲馬流花河》武俠小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