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戲曲·明、清戲曲的繁盛與變革·孔尚任·桃花扇(節選)
孔尚任
第七出 卻奩
(雜扮保兒掇馬桶上) 龜尿龜尿,撒出小龜,鱉血鱉血,變成小鱉。龜尿鱉血,看不分別,鱉血龜尿,說不清白。看不分別,混了親爹; 說不清白,混了親伯。(笑介) 胡鬧胡鬧! 昨日香姐上頭,亂了半夜; 今日早起,又要刷馬桶,倒溺壺,忙個不了。那些孤老、表子,還不知摟到幾時哩? (刷馬桶介)
【夜行船】 (末) 人宿平康深柳巷,驚好夢,門外花郎; 繡戶未開,簾鉤才響,春阻十層紗帳。
下官楊文驄,早來與侯兄道喜。你看院門深閉,侍婢無聲,想是高眠未起。(喚介) 鴇兒,你到新人窗外,說我早來道喜。(雜) 昨夜睡遲了,今日未必起來哩! 老爺請回,明日再來罷! (末笑介) 胡說! 快快去問。(小旦內問介) 保兒,來的是那一個? (雜) 是楊老爺道喜來了! (小旦忙上) 倚枕春宵短,敲門好事多。(見介) 多謝老爺,成了孩兒一世姻緣。(末) 好說。(問介) 新人起來不曾? (小旦) 昨晚睡遲,都還未起哩。(讓坐介) 老爺請坐,待我去催他。(末) 不必,不必。(小旦下)
【步步嬌】 (末) 兒女濃情如花釀,美滿無他想,黑甜共一鄉??梢蔡澚税硯鸵r,珠翠輝煌,羅綺飄蕩,件件助新妝,懸出風流榜。
(小旦上) 好笑,好笑! 兩個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畢,請老爺同到洞房,喚他出來,好飲扶頭卯酒。(末) 驚卻好夢,得罪不淺。(同下) (生、旦艷妝上)
【沉醉東風】 (生、旦) 這云情接著雨況,剛搔了心窩奇癢,誰攪起睡鴛鴦?被翻紅浪,喜匆匆滿懷歡暢! 枕上余香,帕上余香,消魂滋味,才從夢里嘗。
(末、小旦上) (末) 果然起來了,恭喜,恭喜! (一揖,坐介)(末) 昨晚催妝拙句,可還說的入情么? (生揖介) 多謝! (笑介) 妙是妙極了! 只有一件。(末) 那一件? (生) 香君雖小,還該藏之金屋。(看袖介) 小生衫袖,如何著得下? (俱笑介) (末) 夜來定情,必有佳作。(生) 草草塞責,不敢請教。(末) 詩在那里? (旦) 詩在扇頭。(旦向袖中取出扇介) (末接看介) 是一柄白紗宮扇。(嗅介)香的有趣。(吟詩介) 妙,妙! 只有香君不愧此詩。(付旦介) 還收好了。(旦收扇介)
【園林好】 (末) 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題在宮紗扇上; 怕遇著狂風吹蕩,須緊緊袖中藏,須緊緊袖中藏。
(末看旦介) 你看香君上頭之后,更覺艷麗了! (向生介) 世兄有福,消此尤物! (生) 香君天姿國色,今日插了幾朵珠翠,穿了一套綺羅,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愛。(小旦) 這都虧了楊老爺幫襯哩!
【江兒水】 送到纏頭錦,百寶箱,珠圍翠繞流蘇帳,銀燭籠紗通宵亮,金杯勸酒合席唱。今日又早早來看,恰似親生自養,賠了妝奩,又早敲門來望。
(旦) 俺看楊老爺雖是馬督撫至親,卻也拮據作客,為何輕擲金錢,來填煙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爺施之無名,今日問個明白,以便圖報! (生) 香君問得有理,小弟與楊兄萍水相交,昨日承情太厚,也覺不安! (末) 既蒙問及,小弟只得實告了,這些妝奩酒席,約費二百余金,皆出懷寧之手。(生) 那個懷寧? (末) 曾做過光祿的阮圓海。(生) 是那皖人阮大鋮么? (末) 正是。(生) 他為何這樣周旋? (末) 不過欲納交足下之意。
【五供養】 (末) 羨你風流雅望,東洛才名,西漢文章,逢迎隨處有,爭看坐車郎。秦淮妙處,暫尋個佳人相傍,也要些鴛鴦被、芙蓉妝; 你道是誰的,是那南鄰大阮,嫁衣全忙。
(生) 阮圓老原是敝年伯,小弟鄙其為人,絕之已久; 他今日無故用情,令人不解。(末) 圓老有一段苦衷,欲見白於足下。(生)請教! (末) 圓老當日曾游趙夢白之門,原是吾輩; 后來結交魏黨,只為救護東林,不料魏黨一敗,東林反與之水火。近日復社諸生,倡論攻擊,大肆毆辱,豈非操同室之戈乎? 圓老故交雖多,因其形跡可疑,亦無人代為分辯。每日向天大哭,說道: “同類相殘,傷心慘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所以今日諄諄納交。(生) 原來如此,俺看圓海情辭迫切,亦覺可憐! 就便真是魏黨,悔過來歸,亦不可絕之太甚,況罪有可原乎? 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見,即為分解。(末) 果然如此,吾黨之幸也。(旦怒介) 官人是何等說話? 阮大鋮趨附權奸,廉恥喪盡; 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於何等也?
【川撥棹】 不思想,把話兒輕易講。要與他消釋災殃,要與他消釋災殃,也提防旁人短長。官人之意,不過因他助俺妝奩,便要徇私廢公; 那知道這幾件釵釧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拔簪脫衣介) 脫裙衫,窮不妨; 布荊人,名自香。
(末) 阿呀! 香君氣性,忒也剛烈。(小旦) 把好好東西,都丟一地,可惜可惜! (拾介) (生) 好好好! 這等見識,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 (向末介) 老兄休怪,弟非不領教,但恐為女子所笑耳。
【前腔】 (生) 平康巷,他能將名節講; 偏是咱學校朝堂,偏是咱學校朝堂,混賢奸不問青黃。那些社友平日重俺侯生者,也只為這點義氣,我若依附奸邪,那時群起來攻,自救不暇,焉能救人乎!節和名,非泛常; 重和輕,須審詳。
(末) 圓老一段好意,也還不可激烈。(生) 我雖至愚,亦不肯從井救人。(末) 既然如此,小弟告辭了! (生) 這些箱籠,原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無益,還求取去罷! (末) 正是多情反被無情惱,乘興而來興盡還。(下) (旦惱介) (生看旦介) 俺看香君天姿國色,摘了幾朵珠翠,脫去一套綺羅,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覺可愛。(小旦) 雖如此說,舍了許多東西,倒底可惜!
【尾聲】 金珠到手輕輕放,慣成了嬌癡模樣,辜負俺辛勤做老娘! (生) 些須東西,何足掛念! 小生照樣賠來。(小旦) 這等才好。
(小旦) 花錢粉鈔費商量,(旦) 裙布釵荊也不妨。
(生) 只有湘君能解佩,(旦) 風標不學世時妝。
本篇是《桃花扇》的第七出。在具體解說本出之前,先給大家講一講以下幾個問題——
《桃花扇》問世略述
一、《桃》劇演出盛況:
孔尚任杰作《桃花扇》自問世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迄今已過去四百余年,經歷了幾種社會制度,現在,還在傳誦與搬演?;仡櫱宕敃r演出情況極為熱烈,其盛況是——
《桃》 劇首次撰寫成功后: “王公薦,莫不借鈔,時有 (洛陽)紙貴之譽”;
“長安 (指北京) 之演《桃花扇》 者,歲無虛日,……笙歌靡麗之中,或有掩袂獨坐者,則故臣遺者也,燈炧(xiè謝) 酒闌,唏噓而散”
康熙帝也催索這部作品: “己卯秋夕,內侍索 《桃花扇》 本甚急; ……午夜進之直邸,遂入內府。”
“在萬山中,阻絕入境,即古桃源也。其洞主田舜牛,頗嗜詩書?!垦绫孛壹ё唷短一ㄉ取贰?。
還有讀者、觀者紛紛投詩贈歌,以示祝賀:
“讀《桃花扇》 者,有題辭,有跋語……至于投詩贈歌,充盈篋笥,美且不勝收矣?!?br>
(以上均見《桃花扇本末》)
由于《桃花扇》的成功,讓孔尚任譽滿文壇,時人都將他同《長生殿》作者洪昇相提并論,稱為“南洪北孔”,聲譽甚隆。
二、為什么它有這么大的成功?
首先,是因為《桃》劇是一部優秀的歷史劇。它“借兒女之情,寫興亡之故”(王源語)。以明末復社文人侯方域(字朝宗)與秦淮名妓李香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為中心線索,描寫了南明亡國的歷史悲劇,展示了明清之際廣闊、真實的社會畫面,表現了歷史發展的某些必然性。全劇長達四十四出(正出四十、副出四出)概括了從明崇禎帝滅亡前夕(1643)至南明弘光帝滅亡(1645)期間,發生在以南京為中心的政治舞臺上所有重大政治事件和軍事斗爭。劇中上場的有姓有名的人物二十九人,且全是歷史真人。作為歷史劇,像這般宏偉的結構,深邃的境界,雅麗的文字,在中國戲劇史上確是空前的。
其次,因為《桃》劇,又是一部具有進步傾向的政治劇。作品熱烈歌頌了具有民族氣節的主戰派史可法和下層人民,無情揭露了馬士英、阮大鋮一伙禍國殃民的敗類。這時,清廷的統治地位雖已鞏固下來,但漢人的反抗意識并未泯滅,特別是對殘酷的“文字獄”,更為廣大士人所不滿?!短一ㄉ取氛玫莱鏊麄兊男穆?,作者勇敢地(也許尚不夠自覺)反映了這個時代要求。無怪乎,當《桃》劇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夏秋間,出現在清代劇壇時,就被廣為傳抄,各大官家戲班,紛紛爭著搬演,而且“歲無虛日”,久演不衰。
第三、又因為《桃花扇》還是一部藝術上有創新的傳奇劇。作品結構的恢宏,布局的嚴謹和人物安排細密,情節穿插巧妙以及語言錘煉與音律精審諸多方面都達到很高水平。
三、那么,孔尚任又怎樣寫出這部杰作呢?
在《<桃花扇>本末》中,作者曾經說到自己的創作過程:在青年時期,就在考訂古代樂律,同時著手搜集南明王朝的遺事;在他出仕之前,就已打算將南明興亡歷史搬上舞臺。但他“恐聞見未廣,有乖信史”,“僅畫其輪廓,實未飾其辭也”。這是《桃》劇創作的醖釀時期。
當孔尚任三十七歲時,康熙帝南巡北歸,路經山東,特至曲阜祭孔,孔尚任被薦在御前講經(解說《大學》),盡得康熙帝稱許,意外地破格任命孔尚任為國子監博士。不到三年,他被調出京城,派往黃河??趨⒓邮杩9こ?。幾年來于淮揚地區治水,飄泊數年間,他接觸了現實,了解了民瘼,結識了明末遺民“四公子”之一冒辟疆(還有方密之,侯方域和陳貞慧等)、鄧孝威和僧石濤等人,又上棲霞山白云庵拜訪了道士張瑤星;他還游歷和憑吊了明孝陵和梅花嶺的揚州史可法祠以及秦淮河、燕子磯等明代遺跡。這些經歷,使他了解了江南風土人情,積累了更多的關于南明的佚事與野史,為他創作《桃花扇》傳奇打下了堅實基礎。據他自己說,這個歷程十年之久,“凡三易其稿而成書”。經過如此充分準備之后,一部不朽的大型歷史劇,才于康熙三十八年間正式誕生。
此時,孔尚任年已五十一歲。正當由于《桃花扇》成功而稱譽南北,“頗有凌云之氣”之際,他卻突然莫名其妙地被罷了官。罷官后三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離京還鄉,隱居曲阜?!短一ㄉ取穭”荆灿诹T官之后,才由天津詩人佟蔗村的幫助而刻版印行。
《桃花扇》全劇與選出《卻奩》
一、《桃》劇故事概貌及其劇旨
《桃》劇的故事情節大體是這樣的——
明末著名的文學團體復社,其重要成員侯方域僑居南京,經友人楊文驄介紹,同秦淮名妓李香君訂了婚姻。魏忠賢的閹黨成員阮大鋮(當時文學家),欲結交侯方域,托楊文驄送去豐盛的妝奩,卻被李香君堅決拒絕,把一些釵釧衣裙“好好的東西,都丟一地”。阮大鋮見李侯不“賞面子”,懷恨在心,待得勢后,就借故讒害侯方域,迫使他離開了南京,逃到淮安漕撫史可法處避難。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下了北京城,明崇禎帝自縊于煤山。在南京的馬士英、阮大鋮等人,立即擁立福王朱由崧為帝,建立了南明政權。
阮大鋮因擁立有功,提任為兵部侍郎而大大得勢。于是就下令逮捕復社成員(如吳次尾、陳定生等人),并逼迫李香君嫁與漕撫田仰。香君堅貞不屈,以頭撞地,血濺侯方域贈送的一把宮扇上。后經楊文驄在扇上將血漬點染成一枝桃花(劇名《桃花扇》由此得名)。后清兵南下,明軍損兵折將,史可法誓死抗清,失敗后投江盡節,南明君臣逃散,國破家亡。最后,李香君與侯方域在一所道觀里重新聚首,經道士點化之后,兩人分別出了家?!短摇穭」适拢驮凇皾O樵同話當年興亡事”(即“余韻”)中結束。
二、《卻奩》在全劇中地位及中心內容
《卻奩》是《桃》劇的第七出。它在全劇的發展中,有著重要作用,是女主人公與魏黨斗爭的第一個回合。這里,先看一段雪堂本的原評:
秀才之打也,公子之罵也,皆于此折 (出) 結穴。侯郎之去也,香君之守也,皆于此折生隙。五官咸湊,百節不松,文章關鍵也。
(轉引自《中國十大古典悲劇集》)
用現代語說,這一出戲重要意義有三:一是劇本通過李、侯新婚后的“卻奩”行動,反映了魏黨對復社的邪惡意圖終被香君的義烈行動所粉碎;但也因此埋下了香君日后受到種種迫害的禍根;二是說明李侯愛情關系已經滲進了反奸黨的政治內容;三是與此同時,主人公已由一個普通婦女轉變為復社反魏黨斗爭的重要新生力量??傊仁潜緞矍楣适轮械呐魅斯?,又是反映南明興亡歷史中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此可知,本出在全劇中所處的重要地位。
那么,這出戲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先看看出場的是什么人物?共有五人:由“旦”扮演的李香君,由“生”扮演的侯方域(朝宗),還有由“末”扮演的楊文驄和妓院的另外兩個人物,由“小旦”扮的香君假母李貞麗,由“雜”扮的保兒。這些人物配合完成“香君卻奩”這件“大事”。以此來極寫秦淮名妓李香君深明大義、賢貞正直,雖地位卑下,但具有不為威屈,不為利誘的高尚情操與氣節。這就是本出戲的中心思想。
詳解《卻奩》戲文
這出戲有二層意思:
第一層(自開頭至【園林好】):楊文驄早晨道喜;
第二層(自【江兒水】前道白至下場詩):李香君明義卻奩。
以下分段詳講——
第一層:楊文驄早晨道喜
(原文從略)
【夜行船】這支曲牌前的那些文字,是妓院中由“雜”扮的保兒的一段道白。大意是說,李香君他們昨夜“洞房花燭夜”,鬧騰了半宿。今日,我們卻要早起,又要刷馬桶,又要倒尿壺,忙個不了。主要是一些插科打諢的言語,意思不大。所以,有些版本就刪去了這一段,本書保持原狀。
下邊就是本出戲的第一支曲,由“末”扮演的楊文驄(即楊龍友)首先唱道——
【夜行船】 人宿平康深柳巷(“平康”,原是唐代里名,長安有“平康坊”,妓女所居之地,新科進士往往游樂其中。后泛指妓院),驚好夢,門外花郎(指賣花人); 繡戶(多指女子居處) 未開,簾鉤才響,春阻(春情阻隔) 十層紗帳。
這是楊文驄上場唱的曲子,大意是說:妓院里的人們,到了清晨,仍然高臥不起,門外的賣花聲,驚醒了她們的好夢。只聽得簾鉤叮當響,不見房門打開來。那春情呵,好似為一層層紗帳所阻隔,不露半點消息。
楊文驄唱罷說: 下官楊文驄,早來與侯兄(指侯方域) 道喜。你看院門深閉,侍婢無聲,想是高眠未起。(喚介) 即喊道: 保兒! 你到新人窗外(李香君住處),說我早來道喜。保兒說: 昨夜睡遲了,今日未必起來哩! 老爺請回,明日再來罷! 楊文驄笑道: 胡說! 快快去問。(小旦內問介) 由 “小旦” 扮的李貞麗、香君假母,在后臺問道: 保兒,來的是那一個?保兒答: 是楊老爺道喜來了! (小旦忙上) 香君假母,妓院老鴇李貞麗趕忙上來,念了兩句上場詩: 倚枕春宵短,敲門好事多。見了楊文驄說: 多謝老爺,成了孩兒一世姻緣。楊答謝說: 好說。并問: 新人起來不曾?貞麗說: 昨晚睡遲,都還未起哩。貞麗向楊老爺說: 老爺請坐,待我去催他。老爺忙道: 不必,不必。(小旦下)
下邊是楊文驄在等候李香君時的一些思想活動,用【步步嬌】曲牌唱出,即本出第二支曲:
【步步嬌】 (末) 兒女濃情如花釀,美滿無他想,黑甜共一鄉(謂熟睡。俗以熟睡為“黑甜鄉”)。并說: 可也虧了俺幫襯,珠翠輝煌,羅綺飄蕩,件件助新妝,懸出風流榜。
正當楊老爺為自己前日送給香君他們貴重妝奩而自鳴得意時,只聽見李貞麗的聲音:(小旦上)
好笑,好笑! 兩個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丁香,原是花名,此指叫 “丁香結” 的紐扣。正在相互幫助扣扣子,故說。菱花,指銅鏡,背面刻菱花圖案,故常以此代稱鏡子),梳洗才完,穿戴未畢,請老爺同到洞房,喚他出來,好飲扶頭卯酒(早晨卯時飲的酒?!胺鲱^”,一種酒名)。(末) 楊老爺忙說:驚卻好夢,得罪不淺。(同下,生、旦艷妝上) 楊老爺與李貞麗下去后,由 “生” 扮的侯方域和旦扮的李香君,在梳洗穿戴停當后,以華麗服飾走出洞房來見楊文驄。他倆上場,共唱了一支 【沉醉東風】,即本出第三支曲——
【沉醉東風】 (生、旦) 這云情接著雨況(這指男女交歡時的情況),剛搔了心窩奇癢,誰攪起睡鴛鴦?被翻紅浪,喜匆匆滿懷歡暢! 枕上余香,帕上余香,消魂滋味,才從夢里嘗。
這支曲辭詞意清楚,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李、侯兩人在回味足使人“消魂”的新婚滋味中來會見道喜客人楊文驄。(末、小旦上)楊老爺與李貞麗同來與李香君、侯方域相見。
楊文驄忙說:果然起來了,恭喜,恭喜! (一揖,坐介) (末)
彼此作揖相見后,楊文驄首先問道:昨晚催妝拙句,可還說的入情么?
這里所說的“催妝拙句”是指前一出《眠香》中,楊文驄送給香君的“催妝詩”——
生小傾城是李香,懷中婀娜袖中藏;
緣故十二巫峰女,夢里偏來見楚王。
從《板橋雜記》中得知,這四句詩,原是余懷贈給香君的,孔尚任借來讓它作為楊文驄的自撰詩送給李香君。她小時渾名“小香墜”,故言“袖中藏”,語帶雙關?!笆濉?,指巫山十二峰,用宋玉《高唐賦》故事。
(生揖介) 侯方域作揖還禮后。說: 多謝! 并笑著說: 妙是妙極了! 只有一件。楊問: 那一件?侯說: 香君雖小,還該藏之金屋(用漢武帝“金屋藏嬌”典實) 侯方域邊說邊看看自己衣袖說: 小生衫袖,如何著(藏) 得下? (俱笑介) (大家對其“懷中婀娜袖中藏” 一句詩,作如此打趣) (末) 楊文驄又問: 夜來定情,必有佳作。(生) 侯答:草草塞責,不敢請教。侯方域謙虛地答說,而楊文驄,仍緊索不舍:詩在那里? (旦) 香君代答: 詩在扇頭。香君從袖中取出扇子給楊文驄,接過后說: 是一柄白紗宮扇。(嗅介) 楊文驄用鼻子去聞扇后說: 香的有趣。并吟詩道: 妙,妙! 只有香君不愧此詩。(付旦介)楊把扇子還回香君后說: 還收好了。(旦收扇介)
在這里,楊文驄接過香君從衣袖里取出來的白宮扇,又看又嗅又吟的,而且大叫:“妙,妙,妙!”鄭重交還香君后又補上一句:“要好好地保藏”! 這到底為了什么?扇頭上寫的是什么樣的詩?這要回到上一出戲中去看了。在那出戲中侯公子在白宮扇上題了這樣的一首詩——
夾道朱樓一徑斜,王孫初御富平車。
青溪盡是辛夷樹,不及東風桃李花。
這四句詩原見于侯方域《四境堂詩集》卷二,題為《贈人》。原作以辛夷(紫色木蘭花)較桃李為貴。這與孔尚任引用之意,正好相反。大約是因為香君姓李,因以桃李喻香君,說它高于辛夷樹,是有對香君的夸贊之意。劇作家通過楊文驄之言行,把這件“宮扇題詩”之事加以特別強調,不無意思。因為整個《桃》劇的故事,就是由此引發出來的。正如蘭雪堂本的原評所說:“《桃花扇》于此托始?!?br>
下邊又是楊文驄所唱的本出第四支曲——
【園林好】 (末) 正芬芳桃香李香,都題在宮紗扇上; 怕遇著狂風吹蕩,須緊緊袖中藏,須緊緊袖中藏。
這支曲辭,主要是說好事多磨,帶有預言性的忠告:美滿良緣很好! 但要嚴防狂風驟雨的摧殘,一定要珍惜,要有思想準備。
下邊五支曲,即是本出戲的另一層意思。一般地說,前段文字,總是為后一段文字作好鋪墊,使“卻奩”的高潮很自然地涌向人們的視線。
第二層:香君明義卻奩
(原文從略)
【江兒水】曲牌前的道白,就是本出第二層意思的開始。
(未看旦介) 首先由楊文驄仔細打量李香君正穿戴著他送的妝奩之物,心中甚為高興。于是,對大家說: 你(此作你們,復數代詞) 看香君上頭之后 (原指娼家處女頭一次接客,叫“梳櫳”,也叫“上頭”。此指婚后女子梳成人發式之后),更覺艷麗了! (向生介) 向侯生道: 世兄有福,消(受)此尤物(即指人之尤異者,《左傳》有云: “夫有尤物,足以移人。”今專指具有特殊姿色的女人為“尤物”) 侯方域說: 香君天姿國色,今日插了幾朵珠翠,穿了一套綺羅,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愛。(小旦) 這都虧了楊老爺幫襯哩。李貞麗說了這道謝的話后,就唱了下邊本出第五支曲辭——
【江兒水】 送到纏頭錦(原指舞者纏在頭上的裝飾,此指贈送的財物),百寶箱,珠圍翠繞流蘇帳(古時以五色翠羽為垂飾,謂之“流蘇”,以此裝飾的帳子,稱“流蘇帳”),銀燭籠紗通宵亮,金杯勸酒合席唱。今日又早早來看,恰似親生自養,賠了妝奩,又早敲門來望。
香君此時此地的心情是高興的,對于楊老爺送酒席、送妝奩是十分感激的。正如假母所說,他像自己親爹、親娘一樣來對待她,怎能不感激。然而,聰明機警的香君,總不免有疑惑,于是,就問:
(旦) 俺看楊老爺雖是馬督撫至親 (指馬士英時任鳳陽督撫,楊是他的妹丈,故云“至親”),卻也拮據作客(寄居客地,經濟不免拮據),為何輕擲金錢,來填煙花之窟(宋元以來對女藝妓的習稱)?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爺施之無名,今日問個明白,以便圖報! (生) 侯方域也附和著說: 香君問得有理,小弟與楊兄萍水相交(沒有深的交情,是偶然相識),昨日承情太厚,也覺不安!
(末) 楊龍友見他倆追問此事,即說: 既蒙問及,小弟只得實告了,這些妝奩酒席,約費二百余金,皆出懷寧之手(此指阮大鋮,因他是安徽懷寧人,故稱)侯方域忙問: 那個懷寧?楊答: 曾做過光祿(管理皇帝膳食之官) 的阮圓海(即阮大鋮,別號圓海)。侯則警覺地問: 是那皖人阮大鋮么?楊答: 正是。侯再問: 他為何這樣周旋?楊說: 不過欲納交足下之意。
他并接唱了一曲【五供養】,詳述了因由。這是本出戲的第六支曲——
【五供養】 (末) 羨你風流雅望,東洛才名(此暗用左思作《三都賦》,弄得“洛陽紙貴”之典,借以喻方域才名之大),西漢文章(暗用西漢時代出現大作家司馬遷、司馬相如等的杰出作品。來喻方域文章之優杰),逢迎隨處有,爭看坐車郎(此用西晉“美男子”潘岳每坐車出游,引來婦女爭看,擲果盈車之典)。秦淮妙處,暫尋個佳人相傍(互為依傍),也要些鴛鴦被、芙蓉妝; 你道是誰的,是那南鄰大阮(即南阮魏晉之際的阮籍、阮咸叔侄,均有文名,前者稱“大阮”,后者稱“小阮”。此借指阮大鋮),嫁衣全忙。
侯方域聽完楊文驄這支極度贊美的曲辭,心有點軟了,于是,改口說:
(生) 阮圓老(對其尊稱) 原是敝年伯(父之同年之謂),小弟鄙其為人,絕之已久; 他今日無故用情,令人不解。(末) 楊文驄趕快解釋: 圓老有一段苦衷,欲見白(向你說) 於足下。(生) 侯說: 請教!(末) 楊道: 圓老當日曾游(訪游) 趙夢白之門 (即指趙南星,明末吏部尚書,為魏黨所忌,矯旨削籍,貶戍代州而亡),原是吾輩; 后來結交魏黨(指熹宗時魏忠賢之閹黨,阮、馬之流皆其余孽),只為救護東林(即明末的東林黨,一向與閹黨對抗),不料魏黨一敗,東林反與之水火(彼此不容)。近日復社諸生(即指前出戲中的“復社五秀才”: 吳應箕、楊維斗、劉伯宗、沈昆銅和沈眉生等人,復社在“東林”之后,由張溥等人倡結,實為東林之裔脈),倡論攻擊,大肆毆辱,豈非操同室之戈乎? 圓老故交雖多,因其形跡可疑,亦無人代為分辯。每日向天大哭,說道: “同類相殘,傷心慘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所以今日諄諄納交(殷勤獻財物以相交結)。(生) 侯方域聽后,有同情之感說: 原來如此,俺看圓海情辭迫切,亦覺可憐! 就便真是魏黨,悔過來歸,亦不可絕之太甚,況罪有可原乎? 定生、次尾(定生,為陳貞慧之字,次尾,為吳應箕之字,皆復社后期領導人) 皆我至交,明日相見,即為分解(排鮮,釋怨)。(末) 楊高興地說: 果然如此,吾黨(指我們)之幸也。(旦怒介) 這時,李香君惱怒地插話: 官人是何等說話? 阮大鋮趨附權奸,廉恥喪盡; 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處於何等也(把自己放到什么地位上了)?
李香君聽完楊龍友之求情和侯方域的答應救護的話后,再也忍不住心頭之火起,十分惱怒地說了這席深明大義的話。接著,唱了本出第七支曲——
【川撥棹】 不思想(不好好考慮),把話兒輕易講。要與他消釋災殃,要與他消釋災殃,也提防旁人短長(指旁人的指責評論)。官人之意,不過因他助俺妝奩,便要徇私廢公; 那知道這幾件釵釧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拔簪脫衣介)
接唱: 脫裙衫,窮不妨; 布荊人(布荊人,是荊釵、布裙之略語,古代貧婦們的服飾),名自香(人雖窮,名聲不可臭)。
(末) 楊文驄趕忙勸道: 阿呀! 香君氣性,忒也剛烈。(小旦)李貞麗心疼地說: 把好好東西,都丟一地,可惜! 可惜! 說了趕快去拾了起來。(生) 侯方域甚感意外,為香君的剛毅行為所激動,連連稱贊道: 好好好! 這等見識,我倒不如,真乃侯生畏友也(指嚴于律己,正言勸人,不阿諛取容,而令人敬畏之剛直朋友)。(向末介) 侯方域向楊文驄解釋: 老兄,休怪。弟非不領教,但恐為女子所笑耳。接著香君唱過的曲牌【川拔棹】,侯方域也唱了一曲,即第八支曲——
【前腔】 (生) 平康巷,他(指香君) 能將名節講; 偏是咱學校朝堂,偏是咱學校朝堂(咱們這些讀書人),混賢奸不問青黃(不問是非黑白)。那些社友平日重俺侯生者,也只為這點義氣,我若依附奸邪,那時群起來攻,自救不暇,焉能救人乎! 節和名,非泛常(非同平常); 重和輕,須審詳(務須好好分清輕重)。
這支曲辭,表白了侯方域的心跡。他的那種動搖性格,由于香君的剛烈行為而又重新堅定了起來。這也更加反襯出香君行動的正確性,人物形象更其鮮明了。
這時,楊文驄還沒有完全死心,欲繼續為阮胡子求情。他說: 圓老一段好意,也還不可激烈。侯方域說: 我雖至愚,亦不肯從井(投井) 救人(意說,不僅不能救起別人,反害了自己)。(末) 既然如此,小弟告辭了! (生) 侯方域見楊文驄要走,趕快說: 這些箱籠,原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無益,還求取去罷! (末) 楊文驄最后說了兩句話走了: 正是“多情反被無情惱,乘興而來興盡還。”
這兩句話出典:前句引用了北宋蘇軾的【蝶戀花】詞,有好心辦壞事之意。后句化用了東晉王子猶的話:“乘興而來,興盡而返”。香君見楊文驄雖搬走了妝奩,但心里仍甚為惱怒。
(生看旦介) 侯方域看著香君怒氣還未全消,故又對她說了不少好話:
俺看香君天姿國色,摘了幾朵珠翠,脫去一套綺羅,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覺可愛。
侯方域這段話,與前邊曾說過的贊美話,并不矛盾,也不重復。這時這種寫法,不僅為了結構上前后呼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寫出主人公在思想上一次升華:自然容貌比起人為裝扮,當然更加美麗。從美學上說,也是一種進步。
(小旦) 李貞麗卻沒有從這個事件獲得什么進步,仍然感到十分可惜: 雖如此說,舍了許多東西,倒底可惜! 接著,她為這出戲唱了最后第九支曲——
【尾聲】 金珠到手輕輕放,慣成了嬌癡模樣,俺辛勤做老娘!
(生) 侯方域說:些須(許) 東西,何足掛念! 小生照樣賠來。(小旦) 貞麗才說: 這等才好。最后,由李貞麗、李香君和侯方域三人共念了一首下場詩:
(小旦) 花錢粉鈔費商量,(旦) 裙布釵荊也不妨,
(生) 只有香君能解佩,(旦) 風標不學世時妝。
這詩的大意是說:為了籌辦這些妝奩,費了他多少心思,只要保住名節,著布裙,插荊釵又有什么不好?只有深明大義,香君才勇于退回妝奩;堅持高尚品格,決不隨此媚俗學摩登!
以下著重講講《桃花扇》的杰出藝術成就。
《桃》劇在我國戲曲史上取得了重要地位,除了它具有生動的歷史題材和重大社會主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作品在藝術上的杰出成就。為了說明問題,務必就全劇加以深入剖析。
《桃》劇在藝術上的突出表現有四:
一、全劇布局得宜,情節穿插妥帖
對于這個重要問題,作者在卷首的《凡例》中,曾作明確規定——
排場有起伏轉折,俱獨辟境界; 突如而來,倏然而去,令觀者不能預擬其結局。凡局面可擬者,即厭套也。
又規定——
每出 (戲) 脈絡聯貫,不可更移,不可減少。非如舊劇,東拽西牽,便湊一出。
孔尚任在具體寫作《桃》劇時,就嚴格遵守自己提出這些規則,按這個指導思想,進行謀篇布局,構結戲劇情節。這在全劇的關目處理上,就是一個最好的具體表現。為使全劇結構嚴整,脈絡清晰,他十分重視開頭的序幕,場末的小結和劇終的總結等場次的安排。于是,在正場(四十出)之外,又加上“試一出”、“加一出”、“閏一出”和“續一出”等名目的輔助性場次,打破了歷來傳奇劇本結構的常例,表現了創新精神。
在人物的安排上,也體現了這個藝術構思。這集中表現在李香君和侯方域這兩個主人公的設計上。侯方域是著名的“復社”文人,進行過反閹黨的斗爭,同時,又是劇中極力頌揚的英雄人物史可法的幕客。這樣,就可通過他的一系列戲劇行動,比較集中地,從正面反映南明王朝內部的各種矛盾。女主人公李香君,是秦淮名妓,通過她的舞臺活動,也可從側面帶出弘光小朝廷那種安于剩山殘水,歡歌醉舞,荒淫腐化和爭權奪利、魚肉百姓、迫害忠良的種種情狀。這使劇中的情節安排,既有中心又有側重,并且力爭穿插妥帖。正如《桃》劇中的《媚座》“總批”所說那樣:“上半之末,皆寫草創爭斗之狀;下半之首,皆寫偷安宴樂之情。爭斗有朝宗分其憂,宴游則香君罹其苦。一生一旦,為全本綱領,而南朝之治亂系焉。”
這是一個極其精當的概括,深刻地道出《桃》劇的巧妙構思藝術:以侯李姻緣為經,以亡明史事為緯,亦即通過一個離合悲歡愛情故事,表現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要而言之,以史為主見興亡,以扇為魂見心跡;離合跟隨時勢展,政事依賴離合織。
二、人物塑造也有創意
孔尚任在自己的劇本中,建立了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體系,把《桃》劇所有出場人物(約三十余人)分成左部、右部、奇部、偶部和經部五組。其中主要的正面人物有侯方域、李香君、史可法等。其主要反面人物則有阮大鋮,馬士英和弘光帝;此外,又有一個經常出場而貫穿始終的奇怪人物叫楊文驄。他既非完美的正面人物,也非十足的反而人物,而是介乎兩者之間的“中間性人物”,或稱之為“牽線人物”。除此之外,尚有一些刻劃比較成功的人物如蘇昆生和柳敬亭等。但他們都只是重要的配角。
以下簡析各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李香君——她是一位聰慧美麗、志趣高潔、富有正義感和斗爭精神的女性。但她出身下層,乃秦淮歌妓,由于環境的影響(假母李貞麗常與復社文人交往)自少就養成了一種有文化素養而與眾不同的性格。她是年輕女性,但與一般少女不同;她是歌妓,但與一般妓女不一樣,她的性格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
她既有天生麗質,能歌善舞,又是氣性剛烈、明智果斷、意志堅毅和富有反抗精神。在緊要關頭,她一再放射“義烈”光芒。全劇有三出戲(即《卻奩》、《守樓》、《罵筵》)完成了這個角色的塑造,刻劃了一個深明大義、疾惡如仇,不為威屈,不受利誘的高大形象。
至于,最后結局讓她“棲真”入道。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目的是讓她的性格保持下去,不至于退化或變質。因為好的性格在“罵筵”中似乎已達頂峰,再難發展。于是,給她安排一個“不了而了”的余波,使其在“棲真”中表示自己的消極抵抗,與統治者不合作的態度。這也許是一個不差的結局。
侯方域——劇中的“侯公子”與歷史上侯方域,是有若干出入的。據邵長衡《侯方域傳》說,“方域儻蕩任俠使氣,好大言,遇人不肯平面貌視,然一語合,輒吐出肝肺,譽之不容口,振(賑)友人之厄,不吝千金,然亦喜睚眥報復?!边@是歷史人物侯方域的真面目。
歷史人物的侯方域,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卻成了這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他是一個關心國事,注重名節,才學出眾,風流倜儻的名士。作者讓他體現了復社人士的若干特征。但這不是一個完美的典型。作者寫了他不少的缺陷:政治立場浮淺,是非觀念模糊,斗爭性不強,遇事膽小怕事和在國破家亡之后還只顧談愛調情等等“貶筆”,隨處可見。至于作者不寫他的降清變節,怕是為了保持一個正面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并且,使全劇反權奸主題不致受到損害,也不會因此成為美化歷史叛徒、歪曲歷史真相的“敗筆”。因為,作為一種文學藝術作品(非歷史著作)對于藝術形象的塑造允許與歷史原型的關系,應有多種的處理方式: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不完全相同,甚至可以距離甚遠。我們不能把藝術同歷史混為一談。
阮大鋮——這是《桃》劇中一個重要的反面人物。劇中的這個“阮胡子”與歷史原型,在重大情節上都是符合的。在《偵戲》一出中,阮大鋮自報家門的那一大套,正是歷史的真貌。但也有一些是作者虛構的,如《哄丁》一出被打等??傊?,他是一個公認的中華士人中之敗類,一身兼有多種惡劣品質:既是一個猥瑣卑賤的小人,又是一個狡猾奸詐的政客;既是一個氣勢薰天的險毒的權奸,又是一個軟骨頭的降敵媚清的民族叛徒。
楊文驄——龍友,是楊文驄的字,他是馬士英的妹夫,又是阮大鋮的盟弟。他為人的特點是:看風駛舵,八面玲瓏。復社力量強大時,他想方設法靠近復社,同時暗中又替閹黨余孽效勞;當馬、阮得勢之后,他又成了他們的幫閑或幫兇,但又不做得太露骨、太過分,總是處處留后路,以便左右逢源,可進可退,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比如,他利用李香君去結交好人,又利用李香君去巴結壞人;李香君被他害得幾乎要喪命,但事后,他又去照看李香君?!睹淖返摹翱偱鄙险f:“香君一生,誰合之,誰離之,誰害之,誰敗之,作好作惡者龍友也?!?br>
因此,他既可劃人反面人物一類,也可算入不完美的正面人物,充其量可謂之有嚴重缺陷的“好人”。
三、曲辭與賓白各司其職,詞風與劇情兩相統一
這不管是我們選讀的單出來看,還是從全劇來審察,均為如此。這個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嚴格區分曲與白的不同作用。作者在劇中很重視這樣的一些原則:“凡是胸中情不可說,眼前景不可見者,則借曲辭以詠之”;凡是事實說明,情節交待和必要的設科打諢,就讓賓白發揮作用。
關于這一點,在選讀的《卻奩》中,表現得很清楚。楊文驄在《卻奩》中連唱了四曲,幾乎全是抒發“胸中之情”的,有的還是內心活動的刻劃。李香君、李貞麗和侯方域唱的曲辭也都是“胸中情”和“內心話”,主人公和楊文驄的道白,以及妓院鴇母和雜役們的對白,正是為了交代情節、說明事實或作些插科打諢而設的。在《罵筵》中,就是如此。在“李香君痛斥列公”一節,表現得特別明顯。戲中李香君連唱四曲,馬、楊、阮等人的道白,以及清客、煙花、差役間的對話,都是該唱的唱,該說的說,該念的念,運用得體,各得其所。特別是在道白中,注意使說白個性化和口語化。《卻奩》中的語言,就是如此。
開頭上場的保兒打諢,既泄忿又打趣,語帶詼諧;楊文驄為阮大鋮說情的一席話和侯方域聽了“托情”后的表態,都呈現了個性化。特別是侯的頭一句“阮圓老原是敝年伯”的話,把阮圓海成為“阮圓老”的變化,巧妙地表現了侯生的動搖性格;李貞麗重物輕節的一些話語,既性格化又口語化,足見語言技巧的高超。不過,在曲辭中,由于過分注重文采,以致措詞比較典雅,往往損害了詞意的暢曉。
第二、力求曲辭風格與人物個性切合,環境描寫與性格刻劃一致。李貞麗的【江兒水】和【尾聲】的唱辭,就同這個妓院假母身分甚為切合;楊文驄幾支曲辭,從【夜行船】開始至【園林好】,特別是【五供養】,幾乎是句句玲瓏,曲曲適合其身份和個性,把一個諳熟青樓生涯,處處八面玲瓏的本性都鮮明地表現了出來。侯方域這個政治立場浮淺而“才學風流”的公子型的復社名流,所唱的【沉醉東風】一曲,也正是人物性格的體現。但他到底還有“從諫如流”的優點。因此,在接唱【川撥棹】“前腔”中的唱辭,看來也是符合其身分與聲口的。
在《罵筵》中,李香君出場時所唱的【忒忒令】,其中“殘臘雪濃、早春泥凍”與她當時心情吻合,也同后來的“對寒風雪海水山,苦陪觴詠”的處境一致,使曲詞的藝術意境同主人公的思想境界統一起來。這樣,一個“如見其景,如聞其聲,親睹其人”的藝術效果,很自然地為人們所取得。
四、反對因循摹擬,重視推陳出新
孔尚任一心要改變當時傳奇創作陋習的革新精神,在《桃》劇這部巨著中,幾乎隨處可見。這里,值得特別重視的有三點:
第一、“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將愛情與政治兩個主題有機融合。在我國戲曲史上,通過男女主角的悲歡離合來串演一代興亡的歷史故事,并不鮮見。但像《桃花扇》那樣,在藝術上攀上新高度的并不多。它是把“南明興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本末》),由一條名士侯方域同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的主線緊密地編織了明清易代之際的歷史故實,演繹成一部有著強烈政治性,又有濃重抒情氣氛的光輝歷史劇,使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第二、上下場詩大都新擬,不用“集唐”舊套。在劇情進程中若干對句,也都是新擬或翻新。如李貞麗上場時念的一對:“倚枕春宵短,敲門好事多”(新擬);楊龍友的最后下場對句:“多情反被無情誤,乘興而來興盡還”(翻新);還有《卻奩》最末的下場詩,由三人合念曰:“花錢粉鈔費商量(小旦),裙布荊釵也不妨(旦);只有香君能解佩(生),風標不學世時妝。(旦)
在《罵筵》中,幾乎所有上下場詩和劇中對句,都是作者新擬的,都是按照劇情發展需要而自撰的合情、合景、合事的新詩。其中有的是翻用舊詩而賦予新意的,有的是沿用古典而另鑄新詞的,有的則是概括當時實情實景而譜就的新詩。
為什么孔尚任對這件事會如此認真呢?
其中有一番道理。在《桃花扇·凡例》中,他曾經明確指出:
上下場詩,乃一出之始終條理,倘用舊句、俗句,草草塞責,全出削色矣。
所以,在寫作此劇中,他堅決摒棄那種“時本多尚‘集唐’的濫套”,“今俱創為新詩”。如此,才能達到“起則有端,收則有緒,著往飾歸之義,仿佛可追也”的藝術要求。
第三、忠于客觀史實,也表現了某種創新精神。他說過:“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于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烏有子虛之比?!?br>
作者基于這一原則,盡量據實而書,有根有據地演繹故事。于是,在劇本前面,附錄了一篇《考據》,詳盡列舉了許多重要史實所依據文獻資料。這使《桃》劇確實比較好地達到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統一,為后世歷史劇的創作樹立了良好的榜樣,當然,這里所說的“歷史真實”,也非純客觀地照搬歷史事實,而是指反映歷史的本質真實。毋庸諱言,孔尚任在《桃》劇中確實賦予它總結歷史經驗的使命的。他重視歷史而又不為史實所囿,而是在大量占有材料的基礎上,進行了去偽存真,集中提純,并加以巧妙的安排與穿插,盡量適合舞臺演出的要求,讓大家從舞臺藝術形象中接受歷史教訓,以達到“不獨使觀者感慨涕零,亦可懲創人心,為末世之一救”的目標(見《桃花扇小引》)。
附圖七十四:
孔尚任
上一篇:中國古代小說·中國古代小說代表作品·唐傳奇與宋明話本·李朝威·柳毅傳
下一篇:中國古典戲曲·明、清戲曲的繁盛與變革·湯顯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