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小說·中國古代小說代表作品·明清小說·曹雪芹與《紅樓夢》
《紅樓夢》的出現,不僅標志著我國古典小說創作成就達到了最高峰,同時,也豐富了世界文學寶庫,在國際文壇上增加了一部罕見的杰作。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曾經指出:“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的確,這部小說,無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超越了傳統的小說而達到了新的高度。因此,它剛一問世,就驚動了當時社會,并越來越受到后世人們的廣泛注意,從閱讀到研究,其影響波及了國內國外。在今天,“紅學”不僅僅是中國的一種專門學問,而且越出國疆而成為環球性的“顯學”。經過兩百余年的歷史滄桑,現在我們再來讀它,當更飽人眼福,會有更深的感悟,更多的收獲。
《紅樓夢》產生時代及其作者
一、作者紹介
《紅樓夢》作者曹雪芹,本名霑,字夢阮,雪芹為號,又號芹圃、芹溪。他是一位經歷了巨變而最后郁郁死去的偉大小說家。他的卒年為乾隆二十七年除夕(1763年2月12日),生年不詳,曹雪芹在世約48年左右(或說40余歲、50歲不到)。
曹雪芹出身于“百年望族”、具有文學教養的“詩禮之家”。他的先世原為漢人,但很早入了滿籍,屬漢軍正白旗人。從曾祖父曹璽開始,到父輩曹颙、曹頫一代,歷時六七十年之久,世襲江寧織造之職(即清朝織造、采購和供應宮廷所需之各織物和日常用品之要職,并作為皇帝的耳目,官階雖不高,實權卻很大的一個“肥缺”)。曾祖母(孫氏)乃康熙帝之乳母;祖父曹寅,又當過康熙帝之“侍讀”。因此,康熙帝六次南巡,有五次即以織造府為行宮,四次在曹寅任內。由此可知,曹家的豪華,以及同皇室關系之密切了。曹寅是當時的著名藏書家和校勘家,《全唐詩》就是由他主持刊印的。且他又擅長書法,能詩詞,著有《楝亭詩鈔》、《楝亭十二種》等書。
曹雪芹就是在這種富貴豪華、詩禮傳家的貴族家庭中度過少年時代,但為時不長。這是由于他的家庭,在其父手里,因任內虧空,家道漸衰;更因皇室內訌,禍及曹家,父親受到削職、抄家的處分。自此,曹家急遽敗落,并由南京遣回北京。待到曹雪芹成年,他家已更加衰落了。最后,他流落在北京西郊香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里,生活甚為困頓,過著“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凄苦日子。
曹雪芹所經歷的一切,不是普通的生活,而是富有社會意義的創作題材。他沒被貧困壓垮,在凄涼的歲月中,他揮灑著巨筆“著書黃葉村”,從事著不朽巨著《紅樓夢》的創作。他在“蓬牖茅椽”之下,“繩床瓦灶”之旁,“披閱十載,增刪五次”,進行著辛勤卓絕的創作勞動。《紅樓夢》寫到快要接近完成的時候(八十回已定稿,后面的也已寫了一些),他卻因貧病交加,再加上愛子夭亡,在巨大悲慟中“淚盡而逝”。他所留下的只有“琴劍在壁”、“新婦飄零”,以及一部尚未完成的偉大著作。
二、產生時代
《紅樓夢》的出現,正是號稱盛世的乾隆年間(一般認為他開始寫作,在家道敗落以后,約在1744年前后),即十八世紀中葉,這是一個中國封建社會的末世,是二千多年來中國封建制最后一次表面繁榮而面臨總崩潰的前夕。
《紅樓夢》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文學史背景是這樣的:
首先,在清代前期(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初),出現了一次影響較大的反理學斗爭。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明末遺老王夫之和戴震、顏元、陳確等人。恰在這時,又出現了反對八股文的激烈斗爭。主要代表是顧炎武與吳敬梓等人。他們堅決反對以八股文取士的科舉制度。《儒林外史》的面世,正是最好的例證。在經濟上,資本主義因素在社會整體經濟中有了某些增長,但中國社會的性質沒有發生重大的質的變化,仍然是一個“完全的封建社會”。
這些客觀條件的存在,都影響著《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思想和立場。何其芳認為,曹雪芹的“基本立場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叛逆者的立場,他的思想里面同時也反映了一些人民的觀點。”作者的思想觀念與政治態度,無疑會給《紅樓夢》的思想傾向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其次,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在明代(即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初)曾有一次“反復古”的斗爭(主要是“明七子”與公安派的斗爭),特別是在文學創作上,出現若干創新的小說和戲劇。《牡丹亭》、《水滸傳》和《金瓶梅》等作品,不僅使愛情主題的藝術創作獲得了新生命,而且在體制上,使長篇題材的作品得到了發展,特別是《金瓶梅》這部“世情小說”代表作,更標志著長篇小說題材與技巧上的新起點,而《紅樓夢》則深受其益,并有了自己的更大發展。
三、流傳與版本
《紅樓夢》初名《石頭記》,又名《金石緣》,最早以“前八十回抄本”形式流傳于社會。據程偉元《紅樓夢·序》稱:“好事者每傳抄一部,置廟市中,昂其值得數十金”。說明此書在正式刊印之前,即已受人珍愛了。這個抄本流傳時期,大約在1754年至1791年期間。
這些抄本,一般都附有“脂硯齋評語”,故稱它為“脂評本”。據裕瑞在《棗窗閑筆》中說,這個“脂硯齋”,就是曹雪芹的叔叔。此姑存一說。現在發現“脂本”可達十數種之多,主要有:
乾隆甲戌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殘存十六回;
乾隆己卯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存四十一回,又兩個半回(即清怡親王府抄本);
乾隆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存七十八回;
戚蓼生序本《石頭記》,一九一二年有正書局石印本(即“有正八十回本”);
此外,還有《乾隆鈔本百二十回紅樓夢稿》。此書扉頁上題有“蘭墅太史手定紅樓夢稿”字樣。有人認為,這部稿之前八十回,是一個完整的“脂評本”,而后四十回,乃高鶚續寫《紅樓夢》過程中的一個稿本。一般都認為帶有“脂評”的本子,比較接近原著,對于考證和研究《紅樓夢》寫作過程,具有較大價值。
乾隆五十六年間,程偉元、高鶚有鑒于社會流傳二十多年的《紅樓夢》,一直沒有一個“定本”,于是,著手厘定和增補工作。高鶚續完后四十回,且整理了前八十回,合成一部故事完整的小說,并用活字排印了出來。這便是《紅樓夢》首次正式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活字印本,紅學家們稱它為“程甲本”。次年,即1792年(壬子年),高鶚又作了一些“補遺考證”,重新排印出版。這就是社會上最流行的“程乙本”。現在,我們見到的鉛印通行本,即以“程乙本”為底本,經過整理而出版的。將《石頭記》書名改為《紅樓夢》,也是在首次活字印書之時。
后四十回續作者高鶚,字蘭墅,一字云士,別號“紅樓外史”,漢軍鑲黃旗人。他曾考中舉人、進士,在乾嘉二朝做過翰林院侍讀、江南道御史刑科給事中和順天鄉試同考官等官職。一生著述有《蘭墅詩鈔》、《蘭墅十藝》、《吏治輯要》和《蘭墅文存》等書。
高鶚作《紅樓夢》后四十回,大約完成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即曹雪芹死后28年。它在思想上、藝術上均比不上前八十回原著,但不可一筆抹煞,有失敗之處,也有成功的地方。應該承認,補作基本上遵循曹雪芹的原旨,也體會到作者某些藝術用心,做了一些頗為得宜的處理。從而,使《紅樓夢》一書完成了悲劇的主題,讀者感到故事的完整印象,讓人們受到了強烈的藝術感染。這對擴大《紅樓夢》的流傳,加強社會影響,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二百多年來一直受人傳閱的事實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評價。
但是,補作的缺點,也是明顯的。主要是:一是把一直絕意仕途的主人公賈寶玉,后來竟然赴試,還名列金榜。這是與主人公原有的叛逆性格完全違反的。二是讓走向衰亡的封建家族,轉向了中興,“沐皇恩”、“延世澤”。這也不合原作對封建社會持批判態度的進步精神。三是補作過多的描寫了神鬼顯靈、因果報應之類,比原作作了更不適宜的渲染。此外,還有一些具體細節也處理不當之處,等等。不過,總體而論,續作功大于過,應當肯定。
四、研究與影響
在我國古典小說中,評論與爭議最多的就是這部《紅樓夢》,這正說明此書內容之無比博大豐贍,可以提供各種論據成為“一家言”。作為一部書竟成為一門學問,在中外文學史上,實在不多見。
《紅樓夢》流行之后,出現了大量的“續書”、“評本”和評論、專著,或讀書筆記之類的各種文字,很早就形成了一門專門的“紅學”。比如:
續《紅樓夢》之作,就有《后紅樓夢》、《紅樓復夢》、《紅樓夢影》、《紅樓夢補》等等十三四種之多,這在我國文學史上是空前的。但是,這些續書,由于水平太低,不堪一讀,早為人們所拋棄了。
“評本”,也特別多。除了“帶評夾批”的、最著名的“脂評本”之外,還有護花主人(王希廉)、大某山民(姚燮)的評本,以及妙復軒(張新之)評本,即太平閑人所評《金玉緣》等等。這些評本尚有一定價值,主要在于它為研究和考證,提供了一些資料和線索。
至于對《紅樓夢》的評論和研究的文章,則更為浩瀚了。很早以前就曾流傳著“開談不談紅樓夢,讀盡詩書亦枉然”的說法(見《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詞》)。因此,社會上不斷出現“紅樓熱”。據粗略統計,自1904年王國維寫《紅樓夢評論》論述了它的思想意義和美學價值的長篇論文之后,各種各樣的論文和專著,已達一千種以上。在最近幾年,光以《紅樓夢研究集刊》形式出版的文章就是大量的,還有其它專刊不計在內。
在評論中,反映了各種不同觀點,形成了各種流派,其最具影響的,有以下幾派:
一是“索隱說”。這一派最早露頭,代表作品有:王夢阮的《紅樓夢索隱》和蔡元培《石頭記索隱》。此說提出了一個醒目的觀點,即蔡元培所說的“《石頭記》者,清康熙朝政治小說也。”
二是“自傳說”。代表者是胡適之。這一派是用實證主義的繁瑣考證法,把《紅樓夢》說成“是曹雪芹的自敘傳”。
以上為新中國建立前的新舊“紅學”派別的觀點。建國后,經過對實用主義的批判,情況起了很大變化,《紅樓夢》研究工作,也逐步走上了正確方向。
《紅樓夢》的主題思想,在現今“紅學”界中,仍有許多不同說法與爭議。主要有:①“市民說”,代表者鄧拓。他說:“《紅樓夢》應該被認為是代表十八世紀上半期的中國未成熟的資本主義關系的市民文學的作品。”(《<紅樓夢>的社會背景和歷史意義》)類似說法,還有李希凡和茅盾等。②“農民說”,以劉大杰為代表。他在《<紅樓夢>的思想與人物》一文中說過:“《紅樓夢》的思想基礎,是建筑在農民力量的基礎上,是建筑在農民的生活思想的基礎上。”此說,和者不多。③“地主階級叛逆說”,何其芳為其代表。他說:“對封建主義懷抱不滿的人,并不限于農民和市民,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化史告訴我們,從封建統治階級的知識分子當中常常分化出一些不滿分子和有叛逆性的人物來,……吳敬梓和曹雪芹就是這樣的作家。”(見其《論<紅樓夢>》)此附和者甚多,在六十、七十年代報刊雜志有關文章中,常見此種觀點。④還有一種“百科全書說”,毛澤東就曾持此觀點,其影響很大。
在當今“紅學”界尚有若干問題在爭論著,舉其大者是:十八世紀前期的社會、歷史背景;《紅樓夢》進步思想的階級基礎;曹雪芹世界觀和創作法;《紅樓夢》主題思想;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等人物之思想、性格;《紅樓夢》對古代優良文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以及作者家世、《紅樓夢》版本等。
《紅樓夢》之影響,早已播及國外。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時,就有一部分被譯成英文(譯者湯姆即R·Thom,載于1842年的《The ch moSe SoeoKer》)此后相繼出版了俄、德、法、意、日和越南文、荷蘭文等一二十種外文譯文。其中俄文本和日文本是全譯的。此外,還有數十種有關《紅樓夢》的各種外文論著。這說明《紅樓夢》面世以來的影響極為深遠。確是一部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學巨著。
《紅樓夢》故事梗概及思想意義
《紅樓夢》全書的故事,開始于賈寶玉銜玉出生,為賈母所鐘愛,林黛玉失恃,前來依靠外祖母,迄于黛玉死,寶玉出家。其間插敘金陵十二釵的身世、經歷和結局。這就是說,以寶黛愛情悲劇為中心事件,通過賈、王、史、薛四大家族(主要是賈氏家族)在政治、經濟的內外活動和家庭生活的描寫,特別是賈府興衰歷史的敘述,生動而真切地畫出了一幅封建家族衰敗的歷史圖卷,揭示了我國封建制度瀕臨總崩潰和必然滅亡的命運。
一、《紅樓夢》的情節結構
它的具體情節的安排與結構,大體上是這樣的:
全書一百二十回,分為六大部份——
第一部分(1—5):
主要介紹榮、寧二府的情況,暗示各人的命運。各回之重點如下列:
第一回——主要交代寫書意旨:托情言政,暗示盛衰變化特點,顯示作者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原則。
第二回——概述賈府世系:
[注] *此為金陵十二釵,表中缺列 “十二釵”之一的史湘云,×此為夫妻關系
第三回——正式開始寫矛盾:林黛玉進榮國府(具體介紹榮國府狀況)。
第四回——著重敘說“護官符”,點出“四大家族”之關系與影響。
第五回——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對各人的命運作了暗示。
第二部分(6—33回):
著重寫寶黛叛逆思想及其斗爭,同時介紹大觀園等故事環境。其重點是:
(一)寶黛叛逆性格
①賈寶玉同林黛玉的愛情糾葛。這里著重寫了他們的否定封建文化,蔑視富貴,浮云功名等叛逆性的表現。
②還寫了寶玉的人生道路上的探索。當他在現實矛盾中求索解救之法而不得其解時,于是求助于老莊之“無為”,表現了“齊物論”思想。同時也向佛家“頓悟”求助。寶玉接受佛家“禪宗”與“苦行”兩派中的一派——達摩之禪宗。
(二)穿插紅、白兩件大事。
這里寫的是貴族家庭在潰亡前的一個“返照”:盛極而衰。
一件喜事:元春封妃及其歸省:
另一件喪事:死因不明的秦可卿之大出殯(秦可卿夭亡之跡,引起紅學界的關注與探索,但還是不甚了了)。
(三)最后寫“寶玉挨打”。
這里寫矛盾的集中暴露:統治者與叛逆者之矛盾、統治者與奴隸們之矛盾和統治者內部矛盾。這三個矛盾集中的反映,最后是寶玉受到了重重責打。
在第二部分中,出現了全書中的第一個高潮,寫得非常成功,把各種人物的身份,作了細膩的描述:
賈政的嚴父身份;
王夫人的慈母身份;
王熙鳳的總管家婆身份;
薛寶釵與林黛玉的貴族小姐身份;
賈寶玉的享有種種特殊待遇的特殊身份。
第三部分(34—80回)
總的是寫大觀園中的貴族生活。主要敘寫了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農民交租。
作者寫此,原意大概是為了說明“入不敷出”,而客觀效果,卻成了揭露地主之殘酷盤剝。
(二)出現了賈府第二個能人:探春展示才干。
薛寶釵很懂世故,從不得罪探春,而探春由于自己的不同“出身”(庶出),極望以自己的才干,爭得在賈府中的地位,于是總想“露一手”。但是事與愿違,接掌管理之后,卻出現了“作反”(亂)。探春探究其原因,認為“生于末世運偏消”。
她的性格正好與李紈相反。李紈是個萬事不管、只顧“把孩子養大就完事”的“活死人”。
(三)賈璉在國喪家孝之下,偷娶尤二姐。
賈璉是一個典型的浪蕩公子,經常依財仗勢隨意玩弄仆人妻子。這里,表現了賈、王(熙鳳)夫婦矛盾和榮、寧兩府的矛盾。
(四)最后一次抄檢大觀園。
這里描寫封建貴族大廈即將傾塌的沒落形勢,預示榮國府最后被抄家的前奏。
(五)晴雯之死。
著重寫了賈府終究衰敗的征兆。
這是前八十回的大體情節,后四十回主要情節——
第四部分(81—98回)
寫了兩個悲劇,即寶黛愛情悲劇及釵玉婚姻悲劇。前者寫寶玉與黛玉愛情發生了波折,最后林黛玉以死殉情。后者寫在賈母與王熙鳳的策劃下,寶玉與寶釵竟然結為夫妻,預示了“雙寶”婚姻悲劇的開始。
第五部分(99—106回)
主要記述賈府被查抄,賈母對天悔罪。
第六部分(107—120回)
最后,以大悲劇結束全書故事:賈府衰敗,寶玉出家。
二、《紅樓夢》思想內容及社會意義
《紅樓夢》是一部擁有120萬字的長篇巨制。它描寫了廣闊社會生活和復雜矛盾沖突,內容極其豐富。書中涉及的人物之眾多,事件之紛繁,確是空前的,以往任何長篇小說都難以與之相比。對于這樣一部小說,怎么去估量它的社會意義,是很值得認真探索的。
小說的社會意義,確實是巨大的,至少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重視。
(一)封建社會的總結與批判
《紅樓夢》所寫的主要是一個悲劇性的愛情故事。并以此為中心,聯系了廣闊的社會背景,通過一個貴族大家庭的興衰變化,藝術地,也是曲折地向人們剖視了封建社會末期的種種腐朽黑暗及其不可挽回的沒落命運。它對于封建社會,既是一份嚴厲的判決書,又是一支沉痛的挽歌。
首先,寫了“四大家族”——這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個縮影
在小說主要情節未展開之前,作者在第四回中給讀者轉述了在金陵廣泛流傳的四句“俗諺口碑”——也即“護官符”: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
豐年好大 “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這大富大貴的賈史王薛“四大家族”,通過世代聯姻和上下鉤連,形成了一個統治網。你看:
賈家祖上為皇帝立過大功,世襲“國公”;榮國府的賈母,由史家嫁來,史家祖上也官至尚書令,封“忠靖侯”,還有人做著“外省大員”。賈政正妻王夫人和侄媳王熙鳳,又是王家的姑姪倆;王夫人之兄王子騰,是九省都檢點之大官。王子騰另一個妹妹(薛王氏)則嫁到薛家,薛家祖上也曾封為“紫微舍人”;王氏其子薛蟠,現領內庫帑銀,為皇家“妥辦雜料”;其妹薛寶釵,又與賈政之子賈寶玉捏合成親。他們四家之間“聯絡有親”,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其關系極為密切。同時,他們還上下鉤通:向上,與最高統治者皇家攀上關系,除了薛家充當“皇商”之外,賈政的長女賈元春,“才選鳳藻宮”,當上了王妃。往下,他們又培植了應天府尹賈雨村、長安節度使云光等地方官,作為羽翼爪牙;就連賈府管家奴才賴大,也“托主子的洪福”,給兒子賴世榮升了一個“州縣官員”當當。就是這樣,以四大家族為中心,上通朝廷,下連州縣,構成了一個嚴密的封建統治羅網,對廣大人民進行殘酷的經濟盤剝和政治壓迫。人們從這些描述中,具體形象地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封建社會中的封建關系和生活畫面。這里給人們提示的,正是一個封建統治階級、以至整個封建社會的縮影。
同時,作者將筆鋒直指貴族家庭最顯眼的特征:腐朽糜爛生活。
小說描寫的主要對象是榮國府。它是一個由少數封建主子同數百名奴仆組成的封建貴族大家庭,在封建社會中很具典型性。且看,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一道圍墻,“竟將大半條街占了”;
家庭每個角落,“別講銀子成了糞土,憑是世上有的,沒有不是堆山積海的”;
日常飲食,百般考究,美味之精,花樣之多,不勝枚舉;而耗費之大,尤其驚人:單是一頓螃蟹,所化之錢就夠“莊稼人過一年”;
至于婚喪喜慶,那種奢華程度與規格,更是無以名狀。此舉兩個實例,先看喪事——
賈府長房寧國府,為孫媳秦可卿辦喪事,單是一口“鐵網山上出的”特種樹木的棺材,就“拿著一千兩銀子只怕沒處買”;為了“喪禮上風光些”,又花了一千兩銀子買通內監,為賈蓉捐了一個“御前侍衛龍禁尉”的官銜。送大殯時,大小轎子和車輛,“各色執事陳設,連接一帶擺了有三四里遠”,真是“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好不威風。
再看喜事——
榮國府的貴妃元春歸省。此乃“隆恩大典”,賈府為此特地修建了一座“省親別墅”,找了許多老管事、清客,以及各行匠工來籌劃設計,大興土木地“堆山鑿池,起樓豎閣”,直到建成一座“面面琳宮合抱,迢迢復道縈紆”的大觀園。當園子建成后,那些“搜神奪巧”的樓臺山石,竟使賈政等人走進去“都迷了路”。連元妃看了也點頭驚嘆:“太奢華過實了”。
窮奢極侈與殘酷榨取是分不開的。每個貴族家庭的歡樂,無不浸透著勞動人民的血汗。書中第五十三回“烏進孝繳租”,對此進行了具體描述。
在一個雨澇、雹災的壞年成下,黑山莊的農民還是向賈府繳納了各種東西四五十種之多。除了常米一千石之外,還有什么熊掌、鹿舌、獐子、麂子、蟶干等等。單是豬一項,就有邏豬、湯豬、龍豬、野豬、家臘豬等若干名目。另外,還加租銀二千五百兩。連賈府“哥兒們”玩耍的“活鹿”、“錦雞”之類,也要由農民“孝敬”。但是,賈府珍大爺看過租單后,還不高興地說:“這夠做什么的!”并說:“這一二年里賠了許多,不和你們要,找誰去!”終于露了地主階級的本性。
再次,在描寫貴族家庭的同時,也揭露了封建社會的種種黑暗
曹雪芹在書中,對于這個方面也花了不少筆墨。他用酣暢筆觸描寫了賈珍、賈璉、賈蓉這一伙“惡少老爺”們的肆無忌憚地過著荒淫無恥生活。他又狠狠揭露了貪官、豪門的罪惡。酷吏賈雨村,為了結交豪門,便無故地害得石呆子家破人亡,其由頭只是要奪取他手中的十二把扇子。花花公子薛蟠,仗著自己“皇商”身份,胡作非為,打死了人,“便如沒事人一般”,“只要花上幾個臭錢沒有不了的”。賈府年輕管家婆鳳姐,接受三千兩銀子的賄賂,便拆散了張金哥的婚姻,以至害死兩條人命,后來又由于她的作弄而使尤二姐身亡。所以有這些描寫,都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社會的罪惡,揭穿了貴族豪門表面上充滿“詩書翰墨之香”,而底里卻是最見不得人、糜爛透頂的處所。小說生動而深刻地畫出了封建社會的妖形怪狀,也暴露封建制的垂死本質。
(二)它是封建社會的一面鏡子,也是一部百科全書
《紅樓夢》這部巨著,擁有廣博知識與社會內容。它廣泛接觸了封建社會所存在的許許多多問題。比如,典章制度、文化教育、法律道德、宗教信仰和思想觀念,以及種種風習。這里,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它包羅了封建社會幾乎一切人文知識
作者把我國長期積累起來的豐富的封建文化知識,幾乎毫無遺漏地都吸收、組織到自己這部小說中來了。書中寫到了經學、史學、哲學和文藝學中的散文、駢文、詩賦、詞曲、平話、戲文、繪畫、書法和八股、對聯、詩謎、酒令,還寫了佛教、道教、星相、醫卜、禮節、儀式和飲食、服飾,以及各種人情風習等等幾十種學問,而且說得透徹,寫得真實。這樣廣博的知識,哪部書能比得上它! 曹雪芹寫這部書時年歲還不大,可是,他的生活經驗如此富贍,學問修養如此精深,語言文字如此純美,真不能不令人贊嘆:確是一位千載難逢的偉大天才!
這里,不必多找例證,光從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一節妙文,也可窺見一斑。這節文字不過一千二百多字,從選茶、擇水、煮水、泡茶、用器到品茶,無一句外行話,因茶寫人,處處精彩,洋洋大觀之盛事,僅見之于咫尺千文之中。
不僅寫品茶,還多處寫了飲酒、用露。光品類就列了以合歡花浸酒的“合歡酒”,以屠蘇草浸酒的“屠蘇酒”,屬米甜酒的“惠家酒”,還有香雪、加飯、竹葉青和紹興酒、黃酒,更有西洋葡萄酒,以及加料的藥酒,等等。這樣,酒中的白酒、黃酒、果酒三大類都齊全了。書中還寫了何人飲何酒、何時飲何酒,吃冷酒,吃燙酒,如何用醒酒湯或醒酒石等細節,寫得一絲不茍。曹雪芹滿腹璣珠之才,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紅樓夢》不愧為一面生活鏡子,一盞茶、一杯酒、一滴露,無處無來歷,因人設物,以物見人,人物兩貼,真是世間之千古妙文!
其次,它展覽了封建社會各階層、各類型的“人物相”
一百二十多萬字的《紅樓夢》,寫了大大小小的各類人物約達四五百人之多。幾乎把封建社會的各階層、各類人物都搜羅入書,繪成了一條絢麗多彩的人物長廊,展示了封建末世的各色“人物相”。其中:
有從“膏粱錦銹”中成長起來的貴族公子和封建大家子弟。這批人物中,除了賈寶玉不同于一般封建貴族子弟,而具有叛逆者精神的貴族逆子之外,大都是一群醉生夢死、驕奢淫逸的衣冠禽獸。比如賈珍除與兒媳有“爬灰”關系之外,還同賈蓉一起,招集一班紈袴子弟,日夜酗酒聚賭,無所不為;賈璉是一個標準的花花公子,浪蕩成性,常以玩弄仆人妻子為樂,竟不顧國喪家孝在身,偷娶了尤二姐。
又有生于鐘鼎之家,長于“花柳繁盛”之府的封建官僚小姐。其中,既有出身世襲侯爵的“書香門第”,自幼父母雙亡、富有叛逆精神的林黛玉;又有生長“皇商”之家,兄為“金陵一霸”而自己卻很“會做人”的封建淑媛薛寶釵。還有賈府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和史家之女史湘云等貴族小姐。
還有一大批家奴婢仆。其中有具有反抗精神的鴛鴦、晴雯、司棋和男仆焦大;也有甘心為奴才的襲人等。當然,這里也不乏“為虎作倀”者,如淪為鷹犬爪牙的“王善寶家的”等。
還有一批“三教九流”人物。其中最引人的是以“聯宗舊親”名義來榮國府、出盡“窮親投富”各種窘相的劉佬佬,又有出身官宦小姐、“文墨極通,經典極熟”出家為尼的妙玉。水月奄老尼凈虛,是一個依附權勢,作惡多端的“禿歪拉”(即壞女人“歪刺貨”)。除這些之外,還有和尚、道士、巫師、醫卜、優伶和娼妓等等,都在這部小說中留下了自己的“倩影”。
當然,這部書中還出現過不少王侯、帝妃、內侍、軍警,以及各種地方官吏等。
《紅樓夢》的主要人物形象
《紅樓夢》的價值,不僅表現在對封建社會的批判上,而且還表現在對封建叛逆者的歌頌上。小說塑造了若干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光輝的當然是男女主人公賈寶玉和林黛玉。同時,也塑造了幾個與之對立的人物形象,如薛寶釵和王熙鳳等,也同樣具有典型意義。此外,一群女奴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其中主要是晴雯、鴛鴦和花襲人等。作者就是通過這些人物性格的刻劃,以及描寫他(她)們之間的復雜的愛情關系,而展開了富有社會意義的矛盾沖突,呈現了一幅引人欣羨的生動畫面。
一、賈寶玉
這是作者傾力刻劃、寄托殊深而貫串全書始末的中心人物,一位封建貴族家庭的叛逆者。叛逆精神,是寶玉性格中最顯著特征,其表現是多方面的,最突出的是:
(一)“閨閣良友” 他對女孩有著普遍的同情和欣慕,特別是對那些被侮辱、被損害婦女,更寄于深切的同情與關愛。比如對于金釧兒的投井,龍三姐的慘死,芳官的出家,司棋和鴛鴦的自盡,以及晴雯的夭亡,等等,賈寶玉都極表同情、無限傷心的。當聞知金釧兒投井而死時,他感到“五內摧傷”;到了晴雯之死,他更非一般悲痛,而是悲憤至極,用了怒氣沖天的言辭,為晴雯寫了一篇感人至深的誄文,即著名的《芙蓉誄》。在文中,以憤懣之情嚴辭質問:“毀诐奴之口,討豈從寬?剖悍婦之心,忿猶未釋!”
為什么寶玉如此同情婦女呢?
因為他認為:“天地間靈淑之氣只鐘于女子,男兒們不過是些渣滓濁物而已”;又認為,“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得濁臭逼人。”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把自己的全部熱情和理想寄予婦女的“理論根據”吧?也可能有人會說,這是為淫亂作辯護,是“淫棍”的理論。其實不然,在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賈寶玉這套“理論”確是大長了女子的志氣,是對封建傳統觀念的大膽挑戰。自然,這也是寶玉叛逆性格的一個最重要表現。
(二)對功名仕宦道路的棄惡 這是寶玉叛逆性格又一個重要表現。對父親賈政“讀四書,考八股”的要求,他不予認可;拒絕同封建官僚交往應酬,認為那些道貌岸然的家伙是“國賊”、“祿蠹”!諷刺賴以進身的科舉制度,不過是“餌名釣譽之階”而已。對于“文死諫,武死戰”的封建最高道德標準,寶玉卻斥之為“胡鬧”;還把“仕途經濟”的大道理,斥為“混帳話”。這樣,不僅完全違背了封建道德規范,同時,也是對封建家長給他既定的生活道路的反抗,并向人們表明,他要走自己的道路。
(三)強烈厭棄自己的貴族生活 他常常怨恨自己生長在侯門公府之家,認為“富貴”二字真真把人們荼毒了。他愿意同出身微寒的人結成“傾心之交”,而對貴族家庭的繁華,表現了異常的冷漠。姐姐元春,冊封為貴妃,“寧榮兩處上下內外人等莫不歡天喜地”,只有賈寶玉置若罔聞。
這是主人公賈寶玉性格的一個方面(當然是主要方面),但他還有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即對封建階級背叛的不徹底性。這從下邊的情況中可以看出:
他奮力沖出了封建貴族家庭的門檻,但沒沖出封建階級的領地;他還為“君權”和“圣人”,保留著至尊至上的地位;對宗法觀念還有深刻的影響,“父親伯叔兄弟之倫,因系圣人之遺訓,不敢違忤”;他在王夫人(母親)與薛寶釵的哭聲中,“仰天大哭”奪門而出,去哪里呢?他帶著滿腔悲憤踏進寺院門檻。如此等等,都說明,他還缺乏繼續進行正面對抗和徹底決裂的決心和勇氣。他只要求在人世間存在真摯的愛情和自由的生活,卻提不出更新、更明確的理論和目標,還找不到真正的精神出路。
二、林黛玉
她是小說中女主人公,又一個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由于其出身“清貴之家”,又是一位獨生女,自少受到父母鐘愛,比較任性。后因雙親早喪,寄居于外祖母賈府,雖屬“花柳繁華”之所,但總覺得是寄人籬下,無家可歸,郁郁不樂。但是,好的“孤高自許”的性格,纖毫未損。她也如寶玉那樣鄙視封建文人的庸俗,詛咒八股功名之虛偽,也有很強的叛逆性,是一個不馴服的貴族小姐。
但是,由于寄人籬下的生活,在她心境中刻下了不可磨滅的隱痛。她不安于命運,可又無法掙脫、改變自己的命運。因而,她總是極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產生多疑心理,常常自吟自憐,觸景生情。大觀園里的熱鬧、人們的溫情,甚至自然中的秋風夜雨,落花飛絮,無不掀起黛玉心海的波瀾。滿地落紅,把她的飄零身世和那時代任人擺布的婦女命運,在她心里喚起,并產生了激情。于是,一篇情致凄惋的、著名的《葬花詞》問世了,留下了深深的影響。林黛玉性格中,具有叛逆因素,但主要特征,卻是她的“多愁善感”。在讀了《紅樓夢》之后,最先感受到的也就是這一點。
林黛玉的叛逆精神還是比較弱的。她富有智慧和敏感,卻主要不用來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詩意,而是更多地用來觀察四周環境的污濁和時代的陰暗。因此,她的詩作,常見一種陰冷的調子:“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又以落花自比:“質木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隱溝渠”。對封建社會懷有哀怨、不滿之情,但找不到思想出路。因此,她對生活中的平凡質樸同庸俗污濁弄不清界限,往往當成一個東西加以嘲笑和厭棄。顯赫的“北靜王”在她眼中固然是“臭男人”,而粗仆的劉佬佬,也被她嘲為“母蝗蟲”。她總是不可避免地帶著本來階級的烙印的眼光來看待世事。這正是林黛玉性格中的局限。
順便說一說,在小姐們群中,尤三姐也是一個反抗意識強烈的人物,值得注意。
三、薛寶釵
她是作為林黛玉的對立面而加以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在她身上體現了封建主義理想和人生道路,是一個封建倫理道德的遵奉者的典型,是封建社會理想的接班人。
她同林黛玉雖然都是出身于豪富之家的封建貴族小姐,但她的思想性格、言行舉止和感情胸懷,正好同林黛玉形成鮮明的對比——
黛玉“多愁善感”,人們說她“小心眼”,而寶釵卻是“裝愚守拙”,沉著大方,“不關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因此,博得妒心很重的趙姨娘的連口稱贊:“真是大戶的姑娘,又展樣,又大方,怎么叫人不敬重。”
黛玉往往“喜怒無常”,情緒時起時伏,而寶釵卻是“端莊穩重”、“賢淑”,認為做女孩子應以“貞靜”為主,“不識字倒好”,“只該做些針線紡織的事才是”。
黛玉“脾性兒”“刻薄”,難搞好同周圍人們的關系,而寶釵卻是“罕言寡語,安分隨時”,一舉一動顯得特別“溫厚賢淑”。因此,人們幾乎都稱道她“會做人”。這個評語正點中了薛寶釵這個人物性格的要害。她的這個很“會做人”是什么含義呢?就是她善于趨勢奉迎,特別能迎合封建家長的心意,討得歡心。看看下邊這些情況,就清楚“會做人”是什么內容與含義了。
首先,她能揣猜人們的心理與喜好而加以迎合。賈母追求享福和好聽“吉利話”,她就會點一出熱鬧戲文,給一點甜爛食物;元妃不喜歡“綠玉”二字,她便催賈寶玉在詩稿中改掉這二字;宮中送來燈謎讓大家猜時,她原來認為“并無甚新奇”,但她“口中少不得稱贊”幾句,表現世故圓熟。
同時,她還懂得“小惠全大體”的道理。她常以小恩小惠去攏絡人心。她幫助探春理家時,給探春設想了一個既可防止管園子貪污,又能引誘她們努力出勤出力。將設想付諸實施后,不僅博得管園人的服帖稱好,而且增加了園子的收入。這說明,寶釵不單自己“會做人”,而且“會治人”,確有一套“齊家”的本領。寶釵常勸女人以“貞靜”為主,男人要“立身揚名”、多做“仕途經濟”的學問。
她的“會做人”,有時不惜“損人利己”。為了掩飾自己的虛偽,不能不使出一些“心術”來把“本相”隱蔽起來。有一次,寶釵在滴翠亭旁追撲蝴蝶,無意間聽到丫環們在談“私情話”,為使自己不落個“偷聽”嫌疑,就想出一個“金蟬脫殼”法子——故意放重腳步,口里喊著假裝追趕林黛玉,將丫環們的誤會引到黛玉身上。
總之,薛寶釵性格沉著謹慎,但缺少少女應有的清純與天真,而多有成年人的穩重而世故,世俗的功利主義,使得她待人處事顯得“冷”。面對柳湘蓮與尤三姐愛情悲劇,連“金陵一霸”的薛蟠,也感到了一些悲傷,而她卻“并不在意”。這正是冷酷的封建倫理和吃人禮教所陶冶出來的一個“淑女”心態和性格。薛寶釵因而博得一個“冷美人”的雅號。
四、王熙鳳
賈府中習稱她為“鳳姐”或“鳳姑娘”。其娘家是“護官符”中所說的“金陵王”,豪富顯貴同賈府相近。王熙鳳是賈赦的兒媳。賈赦原是榮國府的長房,但家政大權卻操在賈政手里。不但賈母偏心二房,連自己的媳婦鳳姐也不向著公婆,而偏靠賈政、王夫人。
在小說中,鳳姐也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主要人物。她是封建統治者的代表,在賈府是位“當家少奶奶”,儼然一個“管家婆”形象。
鳳姐性格最顯著特征是:能干、奸惡,但又靈巧、詼諧。她的奸惡,表現得十分陰險狠毒。舉其夫賈璉偷娶尤二姐之事,足以說明這一點。當她聞知賈璉娶了尤二姐后,即采取“外作賢良,內藏奸猾”的兩面手法:一面設置奸計,將尤二姐賺入大觀園,博得合府上下贊她“賢慧”之美名;一面又暗暗派人唆使尤之原配丈夫張華控告賈珍、賈璉在“國喪家孝”時節,“強霸民妻”,違抗禮法,并讓事態盡量擴大。接著借刀殺人,挑撥尤二姐與秋桐關系,逼使尤最后吞金自殺。事后,為了“翦草除根”,又謀害了張華。
王熙鳳為了滿足私欲,既玩弄機變權術,媚上欺下,多方攫取權勢,又運用種種盤剝手段(如放高利貸,扣壓奴婢月錢,敲詐受賄,以至謀財害命等等)聚斂財富。而且,她做這些壞事時,不露痕跡,顯得不失身份,甚至撈得“賢淑”之令名。有人說她,既要銀子,又要架子,還要面子,是一個具有社會意義的“三要”典型。一些“紅學”研究者認為,她的性格比之《三國演義》中的“亂世奸雄”曹操還要豐富。她在攫取了權勢和錢財之后,還要求在精神上滿足自己的優越感。因此,她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奸惡”的,常使人們都感到戰慄的毒蛇,也有若干時候卻是一位“令人喜歡”的少婦。在前八十回中,她在寶玉、黛玉、寶釵、湘云和迎春、探春、惜春等人面前,常常是一個友善而風趣的“好嫂子”;奴婢們哪個見了她不兩腿發顫,但又哪個不愛聽她的談笑風生?
總之,風姐這個人物的性格是復雜的、多面的。她要攫取權勢和財富,給人家帶來痛苦、悲哀和眼淚,以至死亡;她要享受塵世上的快樂,又常用自己的靈巧機智、詼諧談吐和俏美姿容,到處撒下歡快與笑聲。有人評論說:在榮國府中,她給人們帶來的笑聲和災禍,都是最多的。
五、晴雯
在這個貴族大家庭的生活底層,還有一大群被奴役、被壓迫的奴隸,光有名姓可數的即達一百二十一人之多。作者在小說中,也為他們塑造了若干生動的人物形象,特別是那些女奴形象。
在這些女奴中,除了少數(如花襲人等)甘當奴才之外,多半是善良、純潔的,也有不少是敢于反抗的人物。其中最突出的是鴛鴦、司棋和晴雯。
晴雯,是一個自少失去人身自由,連父母姓氏也不知道的丫環。賈母把她分給賈寶玉,同花襲人一起服侍主人的“掌房丫環”,是寶玉房中十四個丫環中的“首席”丫環,也是曹雪芹筆下的群奴中最具光輝的形象。
在晴雯身上,比較集中地體現著封建社會中地位低微婦女們的優秀品質。
首先她身世悲慘。十歲時就賣給管家賴大,而賴大把她當一件“小玩藝”,孝敬給賈母。后來,成了寶玉的大丫頭,最后,被迫害而亡。
其次,她具有勞動者氣質。出身雖然卑賤,但她“心比天高”,敢怒敢言,鋒芒畢露,是一個具有倔強性格的人物。她特別鄙視逢迎權貴的人。她諷刺巴結王夫人的襲人和小紅,“往高枝上爬”,說襲人是“好沒見過世面的小蹄子”!
晴雯嫉惡如仇、不畏權勢的性格,在抄檢大觀園中表現得特別清楚。當襲人、麝月她們順從地打開箱子讓人抄檢時,唯獨她“挽著頭發闖進來,‘豁啷’一聲,將箱子掀開,兩手提著底子,往地上一倒,將所有之物盡都倒出來。”這些舉動,不僅表現了對主子的蔑視,也當場抗擊了幫兇們——“王善寶家的”為虎作倀家伙的迫害,打掉了來者威風,把矛頭直指王夫人。晴雯是這次事件的無辜受害者,其反抗精神也達到了頂峰。這次雖然抄不到什么可疑之物,但她還是被栽上了“狐貍精”的罪名,剝去外面衣服,逐出賈府,終于加重了病勢而含恨死去。
同時,我們還發現晴雯的性格中的另一個方面:直率、熱情和樂于助人。這在“晴雯勇于病補孔雀裘”、“俏丫環抱屈夭風流”等事件中,凸現了這個性格,使整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光輝。在她身上,沒有侯門小姐的高雅和嬌貴,而有更多的是被壓迫人民的高尚品質。因此,不僅引起貴族家庭逆子——賈寶玉的高度同情,而且也更會博得一般人們的喜愛、同情和尊重。
《紅樓夢》的藝術成就及特色
《紅樓夢》的藝術造詣,已達到了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其成就是巨大的、輝煌的。在此,我們擇其要者說說。
一、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這是曹雪芹在這部小說中所取得的最突出的藝術成就。全書出現的人物,有名有姓者達400多人(還不計古人),其中男者232人、女者189人(據諸聯《<紅樓夢>評》)。這里邊已達到典型高度或者給人以深刻印象的人物,至少有數十人,寶、黛、釵、鳳的形象,更具有世界創作水平的藝術典型。曹雪芹塑造人物之手段高超,技巧諳熟,經驗極為豐富,很值得深入發掘。
那么,他是怎樣來塑造人物的呢?其主要手法有:
(一)善于從人物關系的各個方面去展示典型人物的個性
王熙鳳這個人物的典型性格,就是從她同賈府各有關人物的復雜關系中顯示出來的。她處理同賈母、王夫人這些賈府高層統治者的關系,是順從、奉承,善于“走領導路線”。她不惜采用吹、拍、捧、騙、瞞、裝、唬等一切手段取得寵信,作者有意從這個角度突出其虛偽、做作的性格側面。
她同寶、黛、釵之間的關系,完全出于維護貴族家世利益著眼,撮合“金玉良緣”,破壞“木石前盟”。當黛玉受寵時,也竭力籠絡黛玉,當黛玉失歡之后,她即由熱轉冷。鳳姐對寶釵則趨奉迎合,完全出于對薛家財力的傾慕和依賴。認為“金石良緣”對賈府可起延緩衰落的作用。作者就是從這個角度去突出鳳姐虛情假意、見利忘義的性格側面的。
她同賈璉的關系,則從以下兩個方面行事:一是在縱欲淫佚生活上,相互瞞騙,各行其是;一是在損公肥私、貪贓枉法上,則互相配合,互為利用。作者就這樣地突出她即使夫妻之間,也不免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性格側面。
她同賈府大小管家和奴婢下人之間的關系,主要表現其慣用嚴刑峻法,“威重令行”和“嘴甜、心苦、手辣”的個性。同時,善于在經濟上盤剝奴仆。作者從這個角度突出其肆逞淫威、專橫跋扈的性格側面。
作者寫她同外部關系時,則通過勾結官府,包攬詞訟,左右刑庭和從中漁利等罪惡行徑,來突出她的仗勢作惡、胡作非為的性格側面。
王熙鳳這些惡行劣跡,都是同她那高貴的出身、俏麗的姿容、華美的服飾和聰明干練的才能,以及機智詼諧的談吐等具體個性,協調地融為一體,作集諸多性格側面而構成一個完美的人物形象,從而由各個不同視角表現了王熙鳳性格的社會本質。因此說,王熙鳳這個藝術形象,完全可以列入世界文學史上最成功的藝術典型之林。
(二)善于從多重矛盾關系的歷史演進中,提示典型性格的發展過程
這里,只要舉出林黛玉形象塑造的一個例子,就可知“全豹”。大家知道,林黛玉性格的基本特征中的一個主要表現,就是好哭泣和多愁善感。從第三回中的寶黛初遇,她為寶玉首次砸玉而驚心、寢前暗自偷哭開始,到九十八回臨死前“淚干失泣”為止,黛玉每次哭泣都有其不同的原因和特定內容。因此,她哭泣的思想意義,也是千變萬化的。她的哭泣,有時為了自嘆身世凋零薄命,有時由于立身行事不能自主,而更多的是為了她同寶玉的愛情關系具有難以預卜的前景。因而,使她的內心世界,經常處于痛苦的期待、焦急的擔心和纏綿悱惻的狀態之中。于是,她的“多愁善感”的個性特征,就非常鮮明地顯示了出來。特別是當薛寶釵和史湘云闖入賈府之后,她發現自己的同寶玉的愛情即將面臨嚴重的考驗,黛玉的哭泣,也就成為更加經常、更能表露內心矛盾和性格的一個重要形式了。
作者把林黛玉性格之所以放置在寶、黛、釵、湘之間的諸多矛盾關系的歷史發展中加以描述和刻劃,是為了使林黛玉這個人物形象,塑造得更鮮明、更豐富。作者就是這樣地抓住她的“多愁善感”個性特征,讓她在多種激烈矛盾中,層層深入,逐步發展,最后完善地深化黛玉這個催人淚下的悲劇性格,成為又一個具有世界創作水平的成功典型之一。
(三)在對比和映襯中顯示人物的多樣性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塑造人物的作風和手法,同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塑造人物形象,有著明顯的不同。《水滸傳》多用粗線條勾勒的大寫意手法,把水滸英雄如林沖、魯智深、武松和李逵等等形象,描繪得如龍似虎,粗獷有力,卻又永遠鮮明地馳騁在人們心中。這正是水滸故事所要求的筆法。而《紅樓夢》的故事內容,當然也要求同自己合拍的文筆作風。因此,曹雪芹在小說中則用工筆精繪,以刻劃細微的手法來描寫人物,塑造形象。它所擁有的人物,幾乎個個眉目清晰,形象如繪,性格鮮明。其中一個重要的手法,就是用對比和映襯的描寫來顯現人物的各種不同個性。請看:
賈政與賈赦,雖是同胞兄弟,出身一樣,但他們的性格卻是:前者頑固迂腐,后者腐朽淫佚。賈母和王夫人,都是賈府中高層女統治者,但彼此卻有不同的秉性:賈母姑息,王夫人平庸。再說,寶、黛、釵、鳳,均是賈府幾個重要角色,而寶玉的叛逆反抗精神、黛玉的孤高敏感脾性、寶釵的沉著謹慎作風和鳳姐的奸惡狠毒特質,其個性各各不同,而且異常鮮明。
作者在描寫賈府若干姐妹的性格時,也是用此法而獲得良好藝術效果的。比如:寫探春的干練,迎春的仁懦,惜春的怪僻,以及史湘云的瀟灑,秦可卿的風冶和尤二姐的懦弱、尤三姐的堅強等,均是在相互映襯中顯出不同個性特征的。至于對奴仆下層人物的描寫,也同樣如此。晴雯的崛強、襲人的深沉和鴛鴦的貞潔,以及焦大的憨直粗豪與劉姥姥的老于世故,如此等等,都是鮮明的對照。《紅樓夢》中這些栩栩如生、性格各別的人物,使人見了特別喜愛,留下的印象也特別深刻。大約就是這些原故,才使《紅樓夢》一書,成為世代人們百讀不厭的杰作。
二、在藝術結構上具有若干引人的特色
前邊已講過這部巨著的分段結構,此不再贅述。這里,主要分析一下此書在結構藝術上若干鮮明特色。
(一)以神話序曲作全書的緣起,用兩個通俗人物作故事的引線
一百二十多萬字的《紅樓夢》,是一個龐大復雜而又有機的藝術形象體系。在結構上,用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開端。第一回寫了女媧補天棄而不用的通靈寶石,讓一僧一道攜入紅塵,在歷盡悲歡離合的人生苦難之后,最后又返回青埂峰下,撰寫傳世的《石頭記》神話故事;在第五回中,寫賈寶玉(神瑛侍者下凡的俗身)神游太虛幻境,對警幻仙姑的指點執迷不悟,對人世間的男女性愛,則不學而會的一場白日幻夢。這兩個神奇的故事,一個發生在天上,一個發生在人間,作者用天上的緣由解釋人間悲劇的結局。這正是《紅樓夢》這個悲劇結構的開篇,也是整個“紅樓”時代悲劇正式開始前的序曲。
作者苦心孤詣地用寓言神話方式,指明《紅樓夢》的創作宗旨,主要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節發展的最后歸宿。同時,作者又以暗示法,點出“金陵十二釵”的愛情婚姻悲劇的背后,還隱有上層貴族社會沒落崩潰的時代悲劇,且用宿命觀點說明各種人物悲劇命運的困果關系。很顯然,作者懷有難言之隱,在文網森嚴的清廷統治下,不得不作這番巧妙的安排。由于擔心在題材上觸犯統治者的忌諱,因此,只得把人間的真實故事搬到天上去演,或說,將天上的事由拿來掩飾人間的悲歡離合、興衰際遇的悲劇真相。曹雪芹用這種“實者虛之,虛者實之”、“以虛妄掩飾本事”的結構手法,誘導讀者透過表面的虛妄來探索實際人生的奧秘,從而領悟作者的藝術用心。這正說明,它的結構藝術,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惑性的特征。
(二)明暗交織,主副交叉,采用“兩線并行推進”方式
《紅樓夢》悲劇情節發展線索,基本上是兩條:一條是寶、黛、釵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的矛盾糾葛,它是全部小說的中心事件,是悲劇情節發展的一條主線。在藝術處理上,它是一條貫串全書、脈絡清晰,由遠而近,由小而大,從直接正面角度直筆實書的“明線”。而賈府由盛轉衰的沒落過程,又是一條基本線索。它同前一條線索互為表里,兩相交織,貫串始終。所不同的,這條基本線索在藝術處理上,是作為一條若隱若顯的“暗線”來寫的。其顯著特點:把它隱藏在明線之后,滲透到所有情節,總攝所有線索,時而直筆實寫,時而曲筆虛寫,從而顯現了“暗線”的本性。作者有意照應自己在開頭所設計的藝術結構的需要,把它作為《紅樓夢》悲劇情節發展的一條“副線”,同寶、黛、釵愛情、婚姻悲劇的“主線”,既平行又交叉地發展,最后演成整個悲劇故事。《紅樓夢》的這種明暗交織,主副交叉的結構,顯示了自己在藝術上的多樣統一的美學特征。
(三)縱橫錯落,萬象紛呈,組成一個藝術整體
《紅樓夢》這部“百科全書”式的小說,在結構藝術上也反映了這一點。它以大觀園為其中心舞臺,以賈府的盛衰過程為其背景,故事圍著主要人物的活動向四面八方擴展開去,把數百個人物陸續引向廣闊天地。這個天地,包括宮廷、王府、衙門、市街、商場、寺廟、道觀、宗祠、書塾、當鋪、劇場和山村、荒野、驛站,及至貴族家院的各個生活角落,演繹由各種各行人物參加的上層封建貴族家庭形形式式的生活事件。這些生活現象,正好囊括了中國封建社會末世的上層貴族生活的所有領域,以至涉及到整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道德、宗教、哲學、法律、文化、藝術、教育、宗法、家庭、婚姻和愛情等等各個生活側面。小說就是這樣地把這些生活側面,描繪成一幅幅藝術畫圖,連綿不絕而又有條不紊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從而形成了一部既反映當前生活巨流,又囊括歷史現象的、包羅萬象的具有偉大史詩性豪邁氣息和“百科全書”式宏偉規模的巨著。
《紅樓夢》這部書之所以經得起反復品味,耐人咀嚼,并為研究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泉,這種縱橫錯落,萬象紛呈的宏偉的藝術結構,當是一個重要因素。它不但充分發揚了中國古典長篇小說在藝術表現上的特長,而在結構藝術上,也具有自己的獨創性,對我國小說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發揮了細節描寫的豐富功能
這也是《紅樓夢》在藝術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大家知道,寫作小說,總離不開細節描寫。在這一點上,作者比一般人發揮了更大、更多的藝術功力。值得關注的有以下幾點。
(一)善用藝術細節構成各種畫面
曹雪芹用了許許多多精確細膩的藝術細節描寫,反映了《紅樓夢》所處的時代風貌,表現了《紅樓夢》故事的環境氛圍,構成了貴族家庭的生活格調,為小說的審美價值和文獻價值提供了物質保證。你看,他自如地運用自己精細入微的、生動逼真的藝術筆觸,繪制出一幅幅豐富多彩的上層封建貴族生活的社會風俗畫。
既有貴族世家的親子之間、夫妻之間、公婆子媳之間、兄妹妯娌之間、和尚道士、尼姑巫師、醫卜商賈、優伶娼妓和盜賊同貴族世家發生關系的若干細微末節;
既有貴族之間的禮尚往來,饋贈酬答,節慶習俗,又有貴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動,諸如詩社、游宴、書畫、棋琴、行令、猜謎、秋千、騎射、參禪、談笑、口角和起居、飲食、服飾等等,千奇百怪的生活方式,應有盡有;
還揭寫了從宮廷朝儀、皇帝選妃、官場陋習、貴妃省親,到王公貴族府邸建筑、內宅陳設、樓榭設置、山水花鳥、節令物候,以至生喪禍福和世臣獲罪、削爵、抄家、流放,等等場景與情節。
所有以上種種藝術細節的描寫,高度真實地再現了十八世紀前半期中國封建末世上層貴族和市井細民的社會生活的風俗民情,成為一幅難得的歷史長卷。
(二)以典型化的細節,描繪典型環境,展示典型性格
曹雪芹對于藝術細節的功能深有體悟,十分善于用細節描寫展示人物性格。在第十七回中作者為黛玉的瀟湘館勾勒了一幅景色優美的全景圖。它寫道——
……前面一帶粉垣,數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進門便是曲折游廊,階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三間房舍,兩明一暗,里面都有合著地步打的床幾椅案。從里間房里,又有一小門,出去卻是后園,有大株梨花,闊葉芭蕉,又有兩間小小退步。后院墻下忽開一隙,得泉一派,開溝尺許,灌入墻內,繞階緣屋至前院,盤旋竹下而出。
作者通過富有特征性的自然景物,來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在這幅畫圖中,突出描寫了“千百竿翠竹試映”著“數楹修舍”。這是頗有深意的。他用歷史上“湘妃滴淚成斑”的典實,來渲染黛玉“愛哭”;又以竹林在凄風厲霜中傲然挺立的幽雅高潔形象,襯托黛玉孤高自傲的叛逆性格。這正是從人物同環境的關系著眼,以藝術細節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
又如在第三十三回至三十四回中,寫“寶玉挨打”時的若干細節描寫,也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劃。這個事件的出現,是作品中兩種敵對勢力劇烈沖突的結果。在這個事件中,不僅進一步刻劃出賈母、賈政、王夫人和賈環等人的性格,而且在事后又引出了寶釵送藥、黛玉探傷、晴雯送絹和黛玉題詩等一系列新的情節,從而使寶黛之間的感情和他們的叛逆性格,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見微知著,這里只舉“賈環告狀”一隅,就知其功效了:
賈環忙上前,拉住賈政袍襟,貼膝跪下,道: “老爺不用生氣。此事除太太屋里的人,別人一點也不知道,我聽見我母親 (即趙姨娘) 說——” 說到這句,便回頭四顧一看; 賈政知其意,將眼色一丟,小廝們明白,都往兩邊后面退去。賈環便悄悄說道: “我母親告訴我說: ‘寶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著太太的丫頭金釧兒,強奸不遂,打了一頓,金釧兒便賭氣投井死了,——”。
話未說完,把個賈政氣得面如金紙,大叫: “拿寶玉來!”
小說就是這樣一描寫,將賈環這個“惡人告狀、落井下石”的邪惡形象,躍然紙上。
《紅樓夢》將詩詞的運用,同人物、故事緊緊結合在一起,并熔鑄在整個藝術形象之中。這對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劃,也起著重要作用。比如黛玉的《葬花詞》、《柳絮詞》和《秋窗風雨文》等,都表現了這個少女的孤芳自賞和多愁善感的特征。至于寶釵的《柳絮詞》,則反映了一個封建淑女的心理活動,對于刻劃她那“骨子里野心勃勃”,而表面“溫柔敦厚”的性格,起著重要作用。寶玉的《芙蓉誄》,則更是他的堅強不屈叛逆性格的集中反映。
此外,《紅樓夢》在語言運用上,也有自己的獨具特色
略舉曹雪芹寫“笑”的豐富語言為例。在第四十回中,劉姥姥進大觀園赴宴時,因劉姥姥的一句:“老劉、老劉,食量大如牛;吃個老母豬,不抬頭!”引得眾人大笑特笑。作者把“笑”寫得多姿多彩——
……上上下下都一齊哈哈大笑起來。湘云撐不住,一口茶都噴出來。黛玉笑岔了氣,伏著桌子只叫 “噯喲!” 寶玉滾到賈母懷里,賈母笑的摟著叫 “心肝”; 王夫人笑得用手指著鳳姐兒,卻說不出話來。薛姨娘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噴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離了坐位,拉著她奶母,叫 “揉揉腸子”。地下無一個不彎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著笑去的,也有忍著笑上來替他姐妹換衣裳的。獨有鳳姐、鴛鴦二人掌著,還只管讓劉姥姥。
總之,《紅樓夢》的思想成就和藝術成就,都是十分巨大的,是一般古典小說無可比擬的。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功,主要是由于巨著之作者曹雪芹做到了(或說很大程度做到了):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再現性與表現性、塑造典型與創構意境和寫實與寫意,以及真假虛實等一系列對立范疇之間的超越,表現了作者升華了自己的獨特思索和審美理想(如補天遺石、木石前盟、太虛幻境、憎道穿插、甄玉映襯和華林被霧等等),將褒貶鋒茫深藏于端莊正色之后;在結構藝術上,試向現代意義的長篇小說靠攏,又淡化了說書陳套,使古典章回小說達到了高峰。
正如其他任何古代作品一樣,即使最偉大作家的作品,也不會沒有缺點的,《紅樓夢》當不例外。事實上,作者曹雪芹,是一個生活在封建時代、出身于沒落貴族的作家,不可避免地在自己的小說中反映著時代和階級的痕跡。
一、對歷史、對人生的虛無主義。這是因為“失望,是行將滅亡的階級所持有的”,也是“那些不了解惡的原因、瞧不見出路、不能斗爭的人所特有的。”(列寧《列夫·托爾斯泰與現代工人運動》)曹雪芹對各種社會生活現象,所給的哲學解釋,就是四個字:色、空、夢、幻。這正是虛無思想的一種表現。再后讓自己的主人公寶玉,也以“參禪悟道”來求得解脫,遁入空門。
二、階級同情與偏見。這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局限,這不單反映在對反面人物如賈母、王夫人及鳳姐等,沒有持更明確的否定態度,批判不足,憐惜有余。所以,把王熙鳳也同晴雯、黛玉一并歸入“薄命司”,引為憐憫對象。還有一點不可不見,就是未能把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農民反抗地主階級的斗爭充分展示出來。全書四百多個人物,卻沒有一個農民形象。書中寫的“烏進孝繳租”,烏某乃“莊頭”,當然不是農民;劉姥姥雖然是下層人民,也不是道地的農婦形象。
三、宿命論思想。《紅樓夢》在人物、情節背后,常常附有一層宿命的陰影。這使其中若干生活現象,未能作出科學的詮釋,也對悲劇真正制造者——封建主義的批判,大大削弱了。
由于上述種種局限,曹雪芹在書中只能告知人們什么是走不通的道路,而未能指明什么是可走的道路;他可以對十八世紀的中國封建社會作出天才的藝術剖析,并展示它必然走向沒落的命運,但是,由于歷史條件所限,他終究難于揭示生活前景,指出前進的目標。因此,《紅樓夢》還不是一曲革命的戰歌,而只是一紙哀怨的挽辭。
附圖八十二:
曹雪芹
上一篇:中國古代小說代表作品·明清小說·施耐庵與《水滸傳》
下一篇:干寶與《搜神記》·李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