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代散文作品·宋金元·日喻》簡析
蘇軾著。見《東坡全集》,收于《中國歷代散文選》下冊。宋神宗時曾采用“以聲律取士”,后又改為“以經術取士”,蘇軾認為前者“士雜學而不志于道”,后者“士知求道而不務學”。兩種取士都有弊病。他主張“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學以致其道”,把“學”和“道”融合為一,不能偏廢。文章前半篇以瞎子識日為喻,指出離開直接體驗無法獲得全面的認識。從而闡明“道不可求”。后半篇以北人學潛水為喻,進一步指出凡事必須不斷實踐,獲得直接經驗;若憑聽得一點道理,輕率從事,就會像北人學潛水一樣,未有不溺于水的。從而闡明“道可致”,和“學以致其道”。作者反對空談儒家經典中的所謂道,強調從實際出發(fā)去體會道。雖然作者所謂道是指儒家傳統(tǒng)學說,但他反對兩種片面觀點,有其積極的意義。文中從正反兩方面設喻來論證“道可致而不可求”和“學以致其道”的觀點,形象生動,深入淺出;結構緊湊而又活潑有致,富于變化。
上一篇:《當代散文作品·日出》簡析
下一篇:《散文·春末閑談》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