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又名 《封神傳》、《商周列國全傳》。作者有二說。一據明舒載陽刊本卷二題 “鐘山逸叟許仲琳編輯” 定為許仲琳撰; 一據清人 《傳奇匯考》卷七 《順天時》解題定為陸西星撰。一百回。現存最早版本為明金閶舒載陽刊本。
《封神演義》是一部以描寫商周斗爭和武王滅紂為主要內容的長篇神魔小說。
小說開頭寫紂王進香女媧宮,見女媧圣像美貌,題詩褻瀆,女媧怒紂無禮,遣軒轅墳中千年狐貍精等三妖入宮惑亂君心,破壞成湯天下。
紂王索冀州侯蘇護女蘇妲己為妃。蘇護送女至恩州驛,狐精害死妲己,借體成形,入宮得寵。紂王沈溺酒色,朝政日非,又在妲己慫恿下設炮烙酷刑,造蠆盆,任意誅殺大臣,殘害宮人?;屎蠼锬锉粡U,慘遭剜目; 太子殷郊及弟殷洪逃出朝歌; 首相商容強諫死節; 東伯侯、南伯侯無辜遇害。西伯侯姬昌被囚羑里七年,其子伯邑考被妲己所害。妲己又讒害王叔亞相比干,致使其被剜心而死。
姬昌逃回西周后,于磻溪間訪得奉元始天尊命下山助周滅商、隱居草野的姜子牙,拜為丞相。姬發繼父立為西周之主后,又得妻妹均被紂王害死的商武成王黃飛虎為附,其勢益盛。
紂王命太師聞仲伐周。聞仲先后派大將晁田、張桂芳、魯雄、魔家四將等出征,并有截教諸門人相助,排十絕陣等,為闡教教主老子元始天尊及眾門人所破。諸將及聞仲均被殺。紂王又派鄧九公、張山、洪錦等出征,皆大敗。九公、土行孫、鄭倫、洪錦等皆歸降西周,一氣仙馬元、羽翼仙和背師助紂的殷洪、殷郊被殺。
武王拜子牙為師興兵伐商。攻占金雞嶺,收降孔宣,破汜水、佳夢、青龍、界牌、穿云、潼關、臨潼等關,并大破截教通天教主所擺的 “誅仙陣”、“萬仙陣”, 呂岳之 “瘟癀陣”等。又戰澠池,斬張奎夫婦,戰孟津,殺梅山七怪。會合八百諸侯進軍朝歌,紂王于摘星樓自焚,妲己等三妖被擒。武王即天子位,姜子牙領元始誥敕,在封神臺封神,武王封七十二諸侯。
《封神演義》是一部歷史演義和神魔幻想相結合的長篇小說。它是在元代講史話本 《武王伐紂平話》的情節框架基礎上綜合古代關于姜子牙封神等傳說創作的。由于作者的創作重點和作品的主要精彩之處是敷演神魔斗爭故事,故魯迅在 《中國小說史略》中把它稱為 “神魔小說”。但歷史性仍是這部小說的重要特征之一。
從歷史演義的角度看,小說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上古時期商周斗爭特別是紂王失敗周代商興的歷史面貌。從 《尚書》《詩經》到 《史記》,這一段史實多有記載,如 《史記·殷本紀》 中所寫紂王 “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百姓怨望”,“重刑辟,有炮烙之法”,“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羑里”,“剖比干,觀其心”,“諸侯多叛紂而往歸西伯”,“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紂王 “赴火而死”,周武王殺妲己等,在小說中均有形象的描述。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作者所表現的進步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為了充分肯定武王伐紂戰爭的正義性、必要性與合理性,小說第一部分(2-34回)對紂王荒淫殘暴罪行進行了集中揭露,說明“君失其道,便不可為民之父母,而殘賊之人稱為獨夫。今天下叛亂,是紂王自絕于天?!?61回)“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67回引),因此對待老百姓的態度如何,是國君是否符合天意也就是能否當政的根本條件。姜子牙責備紂王說:“陛下無君道久矣。其諸侯臣民,又安得以君道待陛下也?”“獲罪于天地人神者,天下之人,皆可討之?!?(95回) 因此,周武伐商雖為臣伐君,卻是誅獨夫,反暴政,是“奉天命以伐無道”,“代天以彰天討,救民于水火”的正義之師。從另一方面說,“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94回)“天命無常,惟有德者居之。”(69回),文武尚德,百姓歸心,才能周代商興。貫串于整部小說的,就是這種披著天命外衣的民本思想,這是西周初年以來出現的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所繼承的古代民主思想。在把封建綱?!疤炖怼被某讨炖韺W占統治地位的明代,《封神演義》所宣揚的這種思想,顯然具有與封建專制主義相抗衡的叛逆意義。小說中還生動描寫了哪吒剔骨還肉,尋父報仇,殷郊殷洪被迫逃亡,以紂為仇的故事,對這些有失“子道”的悖逆行為表示理解和肯定,而二殷后來背叛師教,助商伐商,卻終不免化灰犁鋤之下場。這些,同有失“臣道”的武王伐紂一樣,都表明了作者企圖用一種有條件的相對的君臣父子關系來改造那種無條件的絕對服從的封建忠孝倫理。這是《封神演義》中可貴的思想光芒。
《封神演義》的永久魅力和廣泛影響,主要來自于它的神魔幻想藝術創造。神魔幻想藝術是遠紹原始神話幻想藝術而又融合佛道等宗教藝術影響而創造的以描寫神魔二元對立斗爭為主要內容的幻想藝術形式,它盛行于明代。《西游記》和 《封神演義》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我國上古神話本來富有善惡對立的神性斗爭故事傳統,反映古代民族長期融合斗爭的歷史過程和陰陽二元斗爭的哲學觀念,如黃帝炎帝之爭,黃帝戰蚩尤,顓頊戰共工,禹逐共工誅相柳等。商周之際的戰爭也在傳說中帶上了神話色彩?!对娊洝ご竺鳌贰渡袝つ潦摹菲?“上帝臨汝”之語。俞樾 《小浮梅閑話》 引今文尚書 《武成》篇 “維爾有神,尚克相予,以濟兆民”,《逸周書·克殷》篇“馘魔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史記·封禪書》“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 太公以來作之”,以及《太公金匱》等證明“太公封神之說,相傳甚古?!绷河腥梢杜f唐書·禮樂志》所引《六韜》中“五方之神來受事”于姜尚的記載,說明《封神》一書“亦有所本”。(《兩般秋雨庵隨筆》)這些神話傳說,在其流傳過程中,吸收了民間靈怪傳說和佛道神祇傳說,內容愈益豐富?!段渫醴ゼq平話》雖然是樸素的講史話本,但卻以九尾狐貍精攝妲己之形迷惑紂王的靈怪傳說作為情節框架,書中還有崇侯虎等封為夜靈、太歲、白虎、青龍等神祇的敘說?!斗馍裱萘x》在廣泛綜合上述傳說的基礎上,以驚人的想象力,進行了宏大的藝術創造。這種創造表現在三方面:
一、神魔形象體系的組合。
神魔形象,是指具有對立性質的神或神性超人形象。“神”的概念中國固有,“魔”為梵文Mara(音譯“魔羅)的略稱,佛教指能擾亂身心、破壞好事、障礙善法者。神魔之稱,既揭示了這類形象具有中外多種宗教神祇混合的來源,又概括了其形象體系善惡對立的二元組合特征。魯迅論述道:“歷來三教之爭,都無解決,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謂義利邪正善惡是非真妄諸端,皆混而又析之,統于二元,雖無專名,謂之神魔,皆可賅括矣。”(《中國小說史略》)是很精辟的。
《封神演義》的神魔形象體系,是一個龐大混雜而又陣線對立分明的幻想世界。組成這個體系的幻想形象,大體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傳說或記載中的道教仙人,如老子、元始天尊到廣成子、赤精子等。二是佛教神祇(書中亦稱道人),如接引道人(即彌陀佛)、準提道人(即準提觀音或準提佛母),及作者把他們歸屬玉虛門下的燃燈、普賢、文殊、慈航、懼留孫等。三是民間精怪傳說和神仙傳說如九尾狐貍精、琵琶精、雉雞精三妖,梅山七怪、趙公明、楊戩等。四是古神話中的神,如女媧、軒轅、神農等。五是作者虛擬的神仙或具有神性本領的超人,此類形象最多,從被稱為三教元祖的鴻鉤道人到玉虛門人玉鼎、黃龍、云中子,十洲三島的三姑、四圣、十天君、散仙陸壓等等。作者把上述形象,依照其在商周之戰中的態度,分為正邪兩派,其主要對立面是鴻鉤門下的闡教與截教。闡助周,截助商,西方道人 (即佛教) 為闡教之同盟。但闡教中亦有背師教者,如申公豹、殷郊、殷洪。至于散人,則或助周或助商不一,大抵受申公豹唆使者皆助商。闡截之爭,實際上是道教內部正統與非正統的派系之爭。雖說鴻鉤傳道于老子、元始與通天三人,但截教被視為旁門左道,所謂左道,既指道術本身不正 (背離規范),也指學道之人品行不正 (如77回元始批評通天教主門下“胡為亂做,不知順逆,一味恃強,人言獸行?!? 所以“封神榜”雖由三家共簽,但封神誥敕卻由“太上無極混元教主元始天尊”簽發。這就使教派對立斗爭具有鮮明的倫理政治內容。與《西游記》中孫悟空等形象始而魔后而神神魔混一,表現為神魔形象的復雜二元組合的特點不同,《封神演義》的形象體系是一種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系統。它缺乏生動豐富的性格描寫,(除哪吒鬧海等個別故事外)卻便于展開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它無需對人物心靈的現實體驗,卻可以充分開掘自己的幻想潛能。作者通過這種陣線分明的二元組合,構建起小說中龐大的神魔譜系。闡教以元始天尊及其道兄老子為首,下有玉虛宮十二大弟子文殊普賢等,十二弟子又各有所授 (哪吒楊戩雷震子等)。截教在通天教主下,則有所謂上四代弟子 (金靈圣母等) 七大門人 (金光仙等) 及十洲三島諸人。他們各有本領,各擅勝場,互爭高下,共決雌雄,形成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斗爭場面,有時甚至發展成為驚天動地,鬼慘神愁的總體會戰和決戰,表現出某種英雄史詩的巨大規模和氣魄。有人因此把《封神演義》稱為 “降魔史詩”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或“擬史詩” (肖兵《封神演義的擬史詩性及其生成》,載《明清小說研究》 1989年2期) 認為它“表現的恰是蠻性未足的上古史,神話性、英雄性、魔幻性十足,又有文人的整理制纂,確實帶有所謂的 ‘擬史詩性’。”(同上肖兵文)它的出現,彌補了我國上古史詩性文學作品的不足?!斗馍裱萘x》形象體系構建的這一特點,由于能滿足封建社會中文化層次較低,以好奇尚斗為審美宗旨的廣大市民的需求,“其力之及于人心者甚大”(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故多為后代神怪傳奇小說所繼承,它的優長和缺陷都值得我們重視。
二、神魔故事情節的構思。
《封神演義》一百回,有著完整縝密的布局構思。全書以商周斗爭為經,以神魔斗爭為緯,二線既交叉融合,又并行發展。而姜子牙封神則是綜合兩條線索的關鍵、紐帶和統率全書的綱領。它體現著天意人道的結合,宿命論和意志論的結合,懲戒觀和轉化觀的結合。以文為教與以文為戲的創作目的的結合。“封神榜”代表著冥冥天數,是書中所有死難陣亡者的歸宿。既是榜上人物,便都在劫難逃。但死亡原因,卻各有不同,有的是道術未深,有的是嗔怒惹禍,有的是盡忠捐軀,有的是奸邪受懲,總之,是一種主觀意志選擇的結果。因此,很難憑一紙“封神榜”就肯定作者是在宣揚宿命論。然而,最值得注意的,還是小說的“封神”構思:“將忠臣良將與不道之仙、奸佞之輩,俱依劫運,遵玉勅一一封定神位,皆各分執掌,受享禋祀,護國佑民,掌風調雨順之叔,職福善禍淫之柄?!?100回)頗有凡鬼魂皆得超脫之意。這一點,與佛教的生死輪回和道教的天道承負等因果報應的宗教觀念是大相徑庭的,卻表現出一種相當濃厚的原始鬼神崇拜心理。肖兵指出,“封神”來自對戰后饗祭“國殤”乃至敵軍將士亡魂撫慰羈縻,以免作祟,甚至轉化敵我的古老民俗的藝術想象 ( 《封神演義的擬史詩性及其生成》)。忠魂既得勉勵,惡鬼亦得改過,變害為利,“自今以往,永保澄清?!?100回)所以元始封神誥敕告誡所封八部正神:“糾察人間善惡,檢舉三界功行……有功之日,循序而遷。爾等其恪守弘規,毋肆私妄,自惹愆尤,以貽伊戚。”(99回)可見,這種構想相當真實地反映了上古先民對鬼神既崇拜敬畏,又企圖控制利用的雙重心態。這也是《封神演義》的獨特價值之所在。當然,對生活在封建后期的作者來說,“封神”主要并非是某種觀念的表現,而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一種包含著以文為教意圖的以文為戲的手段。一種娛樂民眾,組織故事的藝術構想,這只要從他任意揉合佛道,編造荒唐之言 (如神仙犯殺戒等),杜撰形象,虛構譜系 (有的是借用道教譜系而自行改造),并且時雜談諧調謔 (如以混元金斗為人間凈桶之來由) 就可以看出。這種結構形式在小說史上產生過很大影響,傳世的《儒林外史》56回本末回之“幽榜”,曹雪芹 《紅樓夢》佚稿結尾之 “情榜”,都有 “封神榜” 的影子。
《封神演義》的神魔斗爭,情節曲折啊,高潮迭起。作者依據歷史演義與神魔斗爭兩條線索交織而又并行發展的原則啊精心結撰。全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 (1-34回) 敘商紂無道,周室漸興。這一部分以歷史事件的敷演為主,神魔斗爭穿插其間的戰斗描寫中。在商周斗爭的矛盾雙方,又以描述紂王為主,(1-9回,16-18回,26-27回,30-34回)西伯活動穿插其間 (10-11回,19-24回,28-29回),因為姬昌受迫害也是紂王罪行,子牙受聘,飛虎歸周,實際上都是紂王君道淪喪,失去人心與人才的結果。對商紂無道的突出描寫,揭示出商滅周興的歷史必然性。神魔斗爭雖一開始就出現在蘇護反商的戰斗中,但作為主要內容的闡教與截教斗爭,卻于12回太乙真人收石磯即哪吒故事方才揭示出來,而作為全書綱領的封神榜,則于15回子牙下山方才點明。可見作者非常重視歷史背景的描寫以展現神魔斗爭的政治倫理性質,實現以文為教和以文為戲的統一。這一部分神魔斗爭的對手,主要是具有神性本領的超人,在31-34回即黃飛虎歸周的過程中形成第一次高潮 (黃天化、陳桐、哪吒、余化等)。
第二部分(35-66回)寫商伐周戰爭。包括張桂芳、聞仲、鄧九公、蘇護、張山、李錦、洪錦等歷次征討。這一部分神魔斗爭已不再是歷史事件的點染,而成為主要內容。從37回姜子牙上昆侖接受封神榜起,引出申公豹挑唆36路人馬助商反周。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聞仲伐周時秦完等人的 “十絕陣”及在破十絕過程中云霄三娘娘的“黃河陣”,形成全書神魔斗爭的第二次高潮。闡截之爭正式大規模展開,斗爭雙方除了具有神性本領的超人,神仙已正式介入(老子、元始及燃燈、玉虛十二門人等)。
第三部分(67-100回)寫周滅商戰爭。依照進攻路線,寫了金雞嶺、青龍關、穿云關、潼關、臨潼關、澠池縣、孟津、蟠龍嶺、游魂關等戰斗。這部分的神魔斗爭可分兩段。67-83回為闡截之爭的繼續和發展,直到78回 “誅仙陣”’82-83回“萬仙陣”(中插80-81回之“瘟癀陣”),成為三大教主、各路神仙和神性超人全部卷入的空前大會戰,形成神魔斗爭的第三個高潮。83回闡截之爭結束。84-98回為神魔斗爭的余波。神仙退出戰爭,神性超人和精怪成為主角,雙方陣亡頗多。這是最后完成封神榜的神性戰爭,也是商周斗爭的最后階段。這一部分還寫了紂王敲骨剖婦等歷史罪行,為周滅商作了有力鋪墊。99回為姜子牙封神,收全書神魔斗爭。100回為武王封侯,收商周斗爭。
總之,《封神演義》所描寫的神魔斗爭,是一場以歷史事件為線索,在現實空間中進行的幻想戰爭,這是一場由 “天意”安排,在神的主宰和參與下以神性超人 (法術之士) 為主體進行的包含著教派斗爭內容的政治軍事斗爭。這種結構形態,與《西游記》等在幻想空間以神性形象 (神佛妖魔) 為主體展開善惡對立斗爭的構想是不相同的。后來的 《三寶太監下西洋演義》 《女仙外史》《說唐后傳》等小說都繼承這種結構形態,形成了可稱之為歷史神怪小說的系列品種。
三、神魔斗爭情境的想象
神魔斗爭,是對變化、神力(包括法寶)和法術等神性本領要素的組合和運用。除了神魔形象刻畫,它是使神魔小說富于魅力“及于人心者甚大”的重要因素。對于不重視性格而偏重情節的《封神演義》,它更是一種主要因素。在對神魔斗爭情境的具體描寫中,作者把自己的藝術想象力發揮到了極致,充分表現出人類借助幻想以超越自身局限,利用和征服自然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其本質力量的熱烈追求和愿望。他高揚古代民族的主體精神,于荒誕無稽的構思中寓“制天命而用之”的科學幻想。這是《封神演義》神魔斗爭描寫的重要意義。
《封神演義》的神魔斗爭情境想象,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斗爭手段的幻想,一是對斗爭場景的幻想。
斗爭手段的幻想即對神性本領的想象,在小說中它包括對超人能力和超級武器 (法寶) 的想象兩個方面,而以后者為主。對超人能力的想象,是對人類官能現實局限的超越,如雷震子身生肉翅;楊任眼內有手,手中有眼;土行孫,張奎能土遁地行; 哪吒三頭六臂; 楊戩七十二變等,各有神通。但 《封神演義》想象最富特色和意義的,是各種法寶。它們名目繁多,形態奇特,威力巨大,性能各異。有的是對利用自然力克敵制勝的幻想,如 “十絕陣”中的天絕、地烈、風吼、烈焰等陣,魔家四將祭地、火、水、風,姜子牙冰凍岐山等。有的是對武器性能的想象,如打神鞭、捆仙繩、定海珠、番天印、金蛟剪等,皆具有制導性能,令敵手無可逃遁,或極具殺傷力。有的是對新型武器的想象,如高蘭英之 “太陽神針”,傷人眼目,致五岳同時陣亡。又如陸壓之葫蘆,揭開頂蓋,即有一物名曰“飛刀”,此物有眉有眼,眼里有兩道白光,能釘人仙妖魅泥丸宮的元神,縱有變化,不能逃走。那白光頂上如風輪轉一般,打一躬曰:“請寶貝轉身!”其頭自然落地。這個葫蘆威力極大,屢次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48回、75回、93回、97回等)這些似乎是對聲光武器的想象。又如呂岳諸門人有“頭疼磬”、“發躁旛”、“昏迷劍”、“散癀鞭”,后又有瘟癀陣及余化龍五子布痘陣,又有龍安吉之“四肢酥”、卞吉之“幽魂白骨旛”等,則顯然是對制造生物、化學武器的想象。有的是對反武器或武器防御系統的想象。如破“十絕陣”時,諸仙各有法寶護體?!敖鸸怅嚒敝畬氱R可將人身化為膿血,廣成子“將八卦仙衣打開,連頭裹定,不見其身?!薄昂嚒北娇蓪⑷藟簽辇W粉,普賢真人 “用指上放一道白光如線,長出一朵慶云,高有數丈,上有八角,角上乃金燈,纓絡垂珠,護持頂上,其冰見金燈自然消化,毫不能傷?!?46回)都是富于美感的幻想描述。有的是對運載工具特別是坐騎的想象,如子牙之四不相,黃飛虎的五色神牛,楊任之云霞獸,聞仲之墨麒麟等,如此等等。作者幾乎調動了他對原始巫術,道教符箓祝咒法術、法器(鏡、劍、印、旙等),佛教法術、法器(缽、杖、杵、燈、珠、磬、鈴等)和各種武器工具的全部知識和融鑄、綜合、夸張、渲染、想象的全部本領,構建起古代小說中規模最為宏大色彩最為斑爛的武器幻想體系,令人嘆為觀止。
古代神魔小說斗爭場景的構思,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以 《西游記》為代表,斗智與斗法相結合;一種則以《封神演義》為代表,斗寶與斗法相結合,即超人本領與超級武器的斗爭相結合,而以斗寶為主。作者利用事物相生相克即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原理構造各種斗法斗寶情節,奇思妙想,層出不窮。如39回趙公明與闡教諸門人之戰。趙公明以定海珠打傷五位上仙并打敗燃燈道人,而定海珠卻被五夷山散人肖升、曹寶用“落寶金錢”收去。趙又祭神鞭,因鞭是兵器,不是寶,金錢無用,肖升反被打死,燃燈則祭乾坤尺打傷趙公明。趙公明借來金蛟剪,將燃燈梅花鹿一閘兩段,燃燈又敗走。此時西昆侖散人陸壓獻計以七箭書射公明。聞仲使公明之徒陳九公等二人搶走箭書,楊戩復變化為聞仲騙回箭書,終于將公明以箭書射死。諸法寶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互相逞能,出奇制勝,形成起伏跌宕的斗爭情節。有時,這種斗法斗寶的場景描寫與作者的敘述技巧相結合,其效果尤為精彩。如澠池縣之戰,主要從子牙一方著筆,雙方的斗法斗寶,尤其是張奎夫婦的奇異本領,逐步展開,數層出落,犬牙交錯,波瀾迭起。先是姬叔明兄弟被殺,寫出張奎之神獸,接著五岳被殺,寫出高蘭英之神針,周營受一大挫;但楊戩用變化之計壞了張母及張之獨角獸,又為一小勝,而哪吒用乾坤圈時,張奎卻借土遁逃走,且利用地行術欲行刺子牙,又寫出張奎之另一異能,且構成對周營一大威脅; 土行孫出戰,鄧嬋玉打傷高蘭英,又是一小勝; 但土行孫欲取指地成鋼之法卻被高蘭英算出,結果夫婦俱被張奎所害,此又一大挫。直到懼留孫派人送來符印,姜子牙親自用調虎離山計,楊戩楊任韋護等通力合作,才將張奎夫婦殺死。這是一場帶有濃厚悲劇意味的真正的廝殺,比那些一般化的斗寶描寫耐看得多。作者還進一步在神魔斗爭個別場景描述的基礎上,集中矛盾沖突,創造出神魔會戰,把對古代戰爭的浪漫主義幻想推向高峰。如十絕、誅仙、萬仙諸陣,這類場景描寫,除集斗法斗寶之大成外,還特別注重整體布局,氛圍創造,氣勢渲染,是使《封神演義》呈現出某種史詩規模的重要因素。不過,在具體情節處理上,它們反而較為平直,不如上述場景片斷之曲折有致。
上一篇:《宦海升沉錄》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小學生旅行》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