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涅槃經玄義》的主要內容,《大般涅槃經玄義》導讀
《大般涅槃經玄義》是概括論述《大般涅槃經》義旨的佛教書籍。隋唐之際僧人灌頂著。本書被收入歷代刊刻的佛教《大藏經》中。日本 《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8卷收入本書。近代金陵刻經處亦有刻印本。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的由石峻、樓宇烈等人選編的 《中國佛教思想史資料選編》第2卷第1冊中收了本書。
灌頂 (561—632),字法云,俗姓吳,祖籍常州義興 (今江蘇宜興),后遷居臨海章安 (今章安鎮),所以他又被稱為“章安大師”。據《續高僧傳·灌頂傳》記,他20歲從攝靜寺慧拯法師出家,三年后(583,陳至德元年) 投入智顗門下, 一直追隨智顗左右, 成為智顗創建天臺宗的得力助手。智顗去世后, 他繼承智顗遺業, 整理智顗的著述及講經記錄, 弘揚天臺教義, 被天臺宗人尊為“五祖”。他在佛學思想理論上,主要是闡發和復述智顗的思想。他的 《觀心論疏》、 《八教大意》等就是概括和解釋智顗的《觀心論》和 《四教義》的。 《國清百錄》則收錄了智顗和陳、隋王朝君臣之間的往來書信100余件。《大般涅槃經玄義》亦是以天臺思想來論述 《大般涅槃經》經義的。
《大般涅槃經》即 《涅槃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現存的漢譯《涅槃經》主要有東晉法顯和佛陀跋陀羅譯的6卷本 《大般泥洹經》 (為 《大般涅槃經》初分異譯)、北涼曇無讖譯的40卷本 《大本涅槃經》(亦稱為“北本涅槃”)以及南朝宋慧嚴、慧觀、謝靈運等依據以上兩本改寫的36卷本《大般涅槃經》(亦稱 “南本涅槃”)。《涅槃經》主要宣揚佛身常住不滅,涅槃常樂我凈,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皆得成佛的大乘佛教思想。在南北朝時期,有關涅槃佛性的學說極為盛行,成為當時佛教思想的主流。許多佛教思想家紛紛從各種角度講習此經,競作注疏,灌頂的 《涅槃經玄義》就是其中之一。
該書上下兩卷,共約2萬5千余字。全文分5重釋義: 1. 釋名,2. 釋體,3. 釋宗,4. 釋用,5. 釋教。其中 “釋名”部分從翻 (譯)、通 (名)、無 (名)、假(名)、絕(名)5個層次論釋了 “涅槃”之義,從譯名角度例舉了當時10家對 “涅槃”一名的解釋。“釋體”部分先舉出舊說諸家對涅槃佛果體性的論述,然后從性凈、法身德、一諦、不生、正性諸方面解釋涅槃體性。“釋宗”部分提出 《涅槃經》以“常”為宗,修習涅槃者分為三等: 初破無常而修常,次以大涅槃心修無常和常,最后即無常而修常。此三類都以常為因,以常果為宗。“釋用”部分從本有用、當有用,自在起用來解釋涅槃佛性。認為涅槃之理非本非當,不應執著于本有當有。又引《涅槃經》中烏喻品、迦葉品、陳如品等說明涅槃之用遍于法界,廣不可委、無量無邊。“釋教”部分可分為兩大部分,前者論說涅槃之教為諸教中最上最勝,后者簡述《涅槃經》諸譯本以及灌頂本人作經疏的緣起。
灌頂是中國佛教天臺宗的重要人物。他的 《大般涅槃經玄義》對我們進一步了解和研究天臺宗教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上一篇:《大清律例》的主要內容,《大清律例》導讀
下一篇:《大金國志》的主要內容,《大金國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