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鶯傳》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鶯鶯傳》一卷,唐·元稹作,載于《太平廣記》卷四百八十八,宋·趙令畤《侯鯖錄》與《類說》本《異聞集》引錄則于篇名皆別題作《傳奇》,又后人因張生有《會真詩》,于本篇別名之曰《會真記》。按,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洛陽)人。九歲工屬文,十五歲舉明經(jīng),貞元十九年(803)中書判拔萃科,補校書郎,元和元年(806)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任左拾遺,歷監(jiān)察御史,至工部尚書同平章事。因事出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徙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829)入朝為尚書左丞,俄拜檢校戶部尚書,兼武昌軍節(jié)度使,暴疾卒于任所。元稹工詩,與白居易齊名且交誼極深,時號“元白”,稱其詩為“元和體”,播于樂府,宮中妃嬪近習皆誦之,稱為“元才子”。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又著古今刑政書三百卷,號《類集》。
喬力
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溫茂,美風容,內(nèi)秉堅孤,非禮不可入。[1]或朋從游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2]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3]是有兇行;余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于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詰者識之。
無幾何,張生游于蒲。[4]蒲之東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適有崔氏孀婦,將歸長安,路出于蒲,亦止茲寺。崔氏婦,鄭女也。張出于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從母。是歲,渾瑊薨于蒲。[5]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軍,軍人因喪而擾,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財產(chǎn)甚厚,多奴仆。旅寓惶駭,不知所托。先是,張與蒲將之黨有善,請吏護之,遂不及于難。十余日,廉使杜確將天子命以總?cè)止?jié),[6]令于軍,軍由是戢。[7]鄭厚張之德甚,因飾饌以命張,中堂宴之。復(fù)謂張曰:“姨之孤嫠未亡,[8]提攜幼稚。不幸屬師徒大潰,實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猶君之生。豈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禮奉見,冀所以報恩也。”命其子,曰歡郎,可十余歲,容甚溫美。次命女:“出拜爾兄,爾兄活爾。”久之,辭疾。鄭怒曰:“張兄保爾之命。不然,爾且擄矣,能復(fù)遠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9]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稍紅而已。顏色艷異,光輝動人。張驚,為之禮。因坐鄭旁。以鄭之抑而見也,凝睇怨絕,若不勝其體者。問其年紀,鄭曰:“今天子甲子歲之七月,終于貞元庚辰,[10]生年十七矣?!睆埳砸栽~導之,不對。終席而罷張自是惑之,愿致其情,無由得也。崔之婢曰紅娘,生私為之禮者數(shù)四,乘間遂道其衷。婢果驚沮,腆然而奔。張生悔之。翼日,婢復(fù)至。張生乃羞而謝之,不復(fù)云所求矣。婢因謂張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張曰:“余始自孩提,性不茍合?;驎r紈綺閑居,曾莫流盼。不為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shù)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shù)月間,索我于枯魚之肆矣。[11]爾其謂何?”婢曰:“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下人之謀,固難入矣。然而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不然,則無由也。”張大喜,立綴《春詞》二首以授之。是夕,紅娘復(fù)至,持彩箋以授張,曰:“崔所命也?!鳖}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詞曰: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張亦微喻其旨。是夕,歲二月旬有四日矣,崔之東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張因梯其樹而逾焉。達于西廂,則戶半開矣。紅娘寢于床。生因驚之,紅娘駭曰:“郎何以至?”張因紿之曰:“崔氏之箋召我也。爾為我告之?!睙o幾,紅娘復(fù)來,連曰:“至矣,至矣!”張生且喜且駭,必謂獲濟。及崔至,則端服嚴容,大數(shù)張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見托。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詞?始以護人之亂為義,而終掠亂以求之。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明之于母,則背人之惠,不祥。將寄于婢仆,又懼不得發(fā)其真誠。是用托短章,愿自陳啟。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非禮之動,能不愧心?特愿以禮自持,毋及于亂!”言畢,翻然而逝。張自失者久之。復(fù)逾而出,于是絕望。
數(shù)夕,張生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則紅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睡何為哉!”并枕重衾而去。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然而修謹以俟。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 至,則嬌羞融冶,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12]不復(fù)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瑩,幽輝半床。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崔氏嬌啼宛轉(zhuǎn),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于茵席而已。是后又十余日,杳不復(fù)知。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13]未畢,而紅娘適至,因授之,以貽崔氏。自是復(fù)容之,朝隱而出,暮隱而入,同安于襄所謂西廂者,幾一月矣。張生常詰鄭氏之情,則曰:“我不可奈何矣?!币蛴统芍?。無何,張生將之長安,先以情諭之。崔氏宛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人矣。將行之再夕,不可復(fù)見,而張生遂西下。數(shù)月,復(fù)游于蒲,會于崔氏者又累月。崔氏甚工刀札,善屬文。求索再三,終不可見。往往張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覽。大略崔之出人者,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于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艷幽邃,恒若不識,喜慍之容,亦罕形見。異時獨夜操琴,愁弄凄惻。張竊聽之。求之,則終不復(fù)鼓矣。以是愈惑之。張生俄以文調(diào)及期,又當西去。當去之夕,不復(fù)自言其情,愁嘆干崔氏之側(cè)。崔已陰知將訣矣,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顏,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誠?!币蛎髑?,鼓《霓裳羽衣·序》,[14]不數(shù)聲,哀音怨亂,不復(fù)知其是曲也。左右皆歔欷。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連,趨歸鄭所,遂不復(fù)至。明旦而張行。
明年,文戰(zhàn)不勝,張遂止于京。因貽書于崔,以廣其意。崔氏緘報之詞,粗載于此, 曰:
捧覽來問,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15]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飾。雖荷殊恩,誰復(fù)為容?[16]睹物增懷,但積悲嘆耳。伏承使于京中就業(yè),進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棄。命也如此,知復(fù)何言! 自去秋以來,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嘩之下,或勉為笑語,閑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寐之間,亦多感咽離憂之思。綢繆繾綣,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一昨拜辭,倏逾舊歲。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17]鄙薄之志,無以奉酬。至于始終之盟,則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婢仆見誘,遂致私誠。兒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18]鄙人無投梭之拒。[19]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托。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復(fù)明侍巾幘。沒身永恨,含嘆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20]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如或達士略情,[21]舍小從大,以先配為丑行,以要盟為可欺,[22]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23]因風委露,猶托清塵。[24]存沒之誠,言盡于此。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huán)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huán)取其終始不絕。兼亂絲一絇,[25]文竹茶碾子一枚。[26]此數(shù)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huán)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鐘,千里神合。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27]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張生發(fā)其書于所知,由是時人多聞之。所善楊巨源好屬詞,[28]因為賦《崔娘詩》一絕云:
清潤潘郎玉不如,[29]中庭蕙草雪銷初。
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30]
河南元稹亦續(xù)生《會真詩》三十韻,詩曰:
微月透簾櫳,螢光度碧空。
遙天初縹緲,低樹漸蔥蘢。
龍吹過庭竹,鸞歌拂井桐。[31]
羅綃垂薄霧,環(huán)珮響輕風。[32]
絳節(jié)隨金母,云心捧玉童。[33]
更深人悄悄,晨會雨蒙蒙。
珠瑩光文履,花明隱繡龍。[34]
瑤釵行彩鳳, 羅帔掩丹虹。
言自瑤華浦,將朝碧玉宮。[35]
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東。[36]
戲調(diào)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蟬影動,回步玉塵蒙。[37]
轉(zhuǎn)面流花雪,登床抱綺叢。
鴛鴦交頸舞,翡翠合歡籠。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氣清蘭蕊馥,膚潤玉肌豐。
無力慵移腕,多嬌愛斂躬。[38]
汗流珠點點,發(fā)亂綠蔥蔥。
方喜千年會,俄聞五夜窮。[39]
留連時有限,繾綣意難終。
慢臉含愁態(tài),芳詞誓素衷。
贈環(huán)明運合,留結(jié)表心同。
啼粉流宵鏡,殘燈遠暗蟲。
華光猶苒苒,旭日漸曈曈。
乘鶩還歸洛,吹簫亦上嵩。[40]
衣香猶染麝,枕膩尚殘紅。
冪冪臨塘草,飄飄思渚蓬。[41]
素琴鳴怨鶴,清漢望歸鴻。[42]
海闊誠難渡,天高不易沖。
行云無處所,蕭史在樓中。[43]
張之友聞之者,莫不聳異之,然而張志亦絕矣。稹特與張厚,因征其詞。張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云、為雨,則為蛟、為螭,吾不知其變化矣。昔殷之辛,[44]周之幽,[45]據(jù)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46]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47]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庇跁r坐者皆為深嘆。后歲余,崔已委身于人,[48]張亦有所娶。適經(jīng)所居,乃因其夫言于崔,求以外兄見。[49]夫語之,而崔終不為出。張怨念之誠,動于顏色。崔知之,潛賦一章,詞曰:
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zhuǎn)千回懶下床。
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竟不之見。后數(shù)日,張生將行,又賦一章以謝絕云:
棄置今何道, 當時且自親。[50]
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自是,絕不復(fù)知矣。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予常于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
貞元歲九月,執(zhí)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51]語及于是。公垂卓然稱異,遂為《鶯鶯傳》以傳之。崔氏小名鶯鶯,公垂以命篇。
【注釋】 [1]非禮不可入:凡不合于禮法的事情都不予采納,不能打動他。[2]若將不及:像來不及表現(xiàn)自己,顯現(xiàn)出爭先恐后的樣子。 [3]登徒子:戰(zhàn)國時楚人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說登徒子的妻子貌丑,登徒子卻很喜愛她,和她生了五個孩子。后來人就用登徒子為好色者的代稱。 [4]蒲:蒲州,也稱河中府,轄今山西西南部龍門山以南稷山、鹽池及永樂以西地區(qū),州治在今永濟縣。 [5]渾瑊:唐將,西域鐵勒九姓的渾部人。肅宗時屢立戰(zhàn)功,做到兵馬副元帥,后來死在絳州節(jié)度使任上。絳州節(jié)度治所在蒲州。 [6]杜確:繼渾瑊之后任河中尹兼絳州觀察使的官員。 [7]戢(ji):收斂,收藏。 [8]孤嫠(li)未亡:指寡婦。孤,孤獨。嫠,守寡。未亡,寡婦的自稱:夫已死,自己不應(yīng)再活下去,不過暫時還未死而已。 [9]常服睟(sui)容:平常的服飾,豐潤的面貌。 [10]甲子歲,即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庚辰:即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 [11]索我于枯魚之肆:喻遠水不解近渴。這是《莊子》中的寓言:莊子在路上看見車道溝里有條魚。魚叫莊子弄點水救它的命。莊子答應(yīng)到吳越引西江水來救它。魚回答:等你引來水,只好到賣干魚的店鋪里去找我了。 [12]曩(nang)時:以前,往昔,過去的。[13]三十韻:作舊體律詩,兩句一押韻,三十韻就是六十句詩。[14]《霓裳羽衣·序》:《霓裳羽衣曲》傳說為唐玄宗所作。序,指樂曲開始的部分。 [15]花勝:古時婦女戴在頭上的飾花,類似今天的絨花。
[16]誰復(fù)為容:打扮了又給哪個看。 [17]眷念無斁(yi):無斁,不厭。全句指時刻懷念不忘。 [18]援琴之挑:《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漢代司馬相如曾用彈琴的方法挑逗吸引富人卓王孫的女兒文君,后來文君就隨他逃走了。 [19]投梭之拒:晉代謝鯤調(diào)戲鄰家的女兒,這女子就用織布梭投擲他,打掉他兩個牙齒。故事見《晉書·謝鯤傳》。[20]俯遂幽眇:俯遂,牽就成全,使之如愿。幽眇,隱微的心事。全句說,體貼自己內(nèi)心的苦衷,因而委屈地成全婚事。 [21]達士略情:達觀的人對無論什么事都看得很隨便。 [22]要(yao)盟:用脅迫手段訂的盟約。 [23]丹誠不泯(min):丹誠,忠誠的紅心,赤心。不泯,不滅。[24]猶托清塵:清塵,是對人的敬稱,猶言你腳下清凈高潔的塵土。全句指,我死了,還要托身于您腳下的塵土,靈魂跟在你身旁。 [25]一絇(qu):一縷、一絞。 [26]文竹茶碾(nian)子:竹制的茶磨。文竹,指一種有花紋的竹子,古時用此竹制成的一種內(nèi)圓外方、有槽有輪的碾茶葉用的器具,也稱茶磨,也有用銀、鐵或木制造的。 [27]強(qiang)飯為嘉:努力加餐飯為好,對身體有益。 [28]楊巨源:字景山(754?—828?),蒲州人,官至國子監(jiān)司業(yè),與元稹、白居易友善,也能寫詩。 [29]潘郎:晉代著名文人,名潘岳,字安仁,長得很好看,后人就以潘郎為美男子的代稱。這里指張生。 [30]蕭娘:蕭氏是東晉之后,江南的名門,唐代常用來泛稱女子,這里指崔鶯鶯。 [31]龍吹過庭竹,鸞歌拂井桐:意思是,風吹庭前竹子,發(fā)龍吟之聲;鸞鳥在天井桐樹上歌唱,生悅耳之響。 [32]羅綃垂薄霧,環(huán)珮響輕風:形容鶯鶯羅衣垂曳,其狀有如薄霧;所佩環(huán)珮等玉飾,被微風吹動作響。[33]絳節(jié)隨金母,云心捧玉童:絳節(jié),赤節(jié),這里指仙人的儀仗。金母即王母,古人以西方屬金,西王母即金母。在此借指鶯鶯。玉童借指張生。 [34]珠瑩光文履,花明隱繡龍:文履,繡鞋。繡鞋上嵌有珠玉一樣的飾物,光彩耀目。褲腳的花紋暗藏龍形。 [35]言自瑤華浦,將朝碧玉宮:瑤華浦、碧玉宮,皆仙人居處,在此借指鶯鶯與張生住處。鶯鶯由自己居處到張生那里。[36]因游洛城北,偶向宋家東:洛城北,指洛水。這里指張生游蒲,無意中得與鶯鶯相遇。宋家東,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的典故,指張生與鶯鶯兩情相許。 [37]低鬟蟬影動,回步玉塵蒙:古代少女往往把發(fā)髻梳得像蟬翼一樣細致精巧。上句指低頭時如蟬翼般的發(fā)髻在顫動著,行走轉(zhuǎn)動輕如飄起的玉塵。 [38]無力慵移腕,多嬌愛斂躬:嫩弱無力倦于轉(zhuǎn)動手腕,多嬌態(tài)喜愛彎著身子、縮在一起睡眠。 [39]五夜窮:五夜,五更,五夜窮即五更已盡。 [40]乘鶩還歸洛,吹簫亦上嵩:乘鶩還歸洛,是以洛神的離去形容崔鶯鶯回房。鶩,通鳧,《洛神賦》形容洛神體態(tài)輕巧:“體迅飛鳧,飄忽若神?!贝岛嵰嗌厢?,借用王子喬的故事來比喻張生的離去。王子喬,名晉,周靈王太子,據(jù)《列仙傳》載,說他好吹笙,曾入嵩山修煉,后在緱氏山乘白鶴仙去。 [41]冪冪(mi mi):形容野草茂盛遮滿了的意思。渚蓬:小洲上的蓬草。這兩句所含意思為:草雖盛,終為風吹散。 [42]怨鶴:指《別鶴操》,琴曲名。古時商陵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將為他別娶,他妻子知道后,夜間來倚戶悲泣,牧子傷感而作此曲。在此指離別后琴中彈出哀怨曲子。清漢:指銀河。清漢望歸鴻,暗借蘇武故事,有盼望心上人歸來之意。 [43]行云:借巫山神女的故事,暗指鶯鶯已永遠離去。蕭史:神話傳說,蕭史,春秋時人,善吹簫,秦穆公把女兒弄玉嫁給他。他每天教弄玉吹簫學鳳鳴,后來果然有鳳凰飛來,秦穆公就為他們蓋了一座鳳臺。最后弄玉乘鳳、蕭史乘龍而仙去。在此暗指兩人相別、歡會無期,張生只有一人孤處而已。 [44]殷之辛:殷紂王名辛。[45]周之幽:周幽王名宮湦。 [46]一女子敗之:紂王寵愛妲己,造鹿臺,為肉林酒池,做長夜裸戲;幽王寵愛褒姒,致有烽火戲諸侯之事,是帝王荒淫無道的一種表現(xiàn),以致亡國,所以此處這樣說。 [47]僇笑:侮辱。 [48]委身:出嫁。 [49]外兄:表兄。 [50]當時且自親:當初是你自己要來親近我、追求我的。 [51]執(zhí)事李公垂:執(zhí)事,本是供使令的人,此處指友人。李公垂,唐代詩人,名紳,字公垂,曾任尚書右仆射、門下侍郎等官職。他是元稹、白居易的好友,時相唱和。
【譯文】 唐貞元年間,有個姓張的書生,性情溫和,感情豐富,風度儒雅,容貌俊美,意志堅強為人孤傲,不合禮儀的事他都無興趣。有時和朋友們一起游玩、宴飲,在人多嘈雜處,有不少人起哄吵鬧,生怕自己不顯眼,張生卻只是隨和順從罷了,始終不受干擾。這樣,他到二十三歲,還從沒有接近過女色。知道這事的人問他,他告訴人家說:“登徒子不是個喜愛美色的人,他只是有淫欲。我是真正喜愛美色的人,但我卻遇不到。為何這樣說?只要是美人,沒有不記在我的心上,這就可知,我不是無情的人?!眴柕娜诉@才了解他。
過了不久,張生到蒲州游玩。蒲州東邊十余里地,有個和尚居住的地方叫普救寺,張生就住宿在這里。正巧這時有個崔氏寡婦,打算回長安,路過蒲州,也在這里借宿。這位崔氏老婦人,娘家姓鄭,張生的母親也姓鄭,論起親戚關(guān)系,崔氏還是張生的遠房姨媽。這一年,節(jié)度使渾瑊死于蒲州,暫時有太監(jiān)丁文雅理事,他不善于治軍,士兵乘渾瑊之死而作亂,大肆搶掠蒲州人,崔氏家產(chǎn)非常殷富,又有很多仆役。她帶著財物人役住在寺里,十分恐慌,不知該依靠誰才好。以前,張生和蒲州將領(lǐng)中一個人有交情,就請他帶兵來保護崔家,才使其免于遭難。十多天后,觀察使杜確奉天子的圣旨來主管軍政,命令下達到軍隊中,兵士才收斂起來,不再搶掠。鄭氏非常感激張生的恩德,就設(shè)下酒筵宴請張生,還對張生說:“姨媽是孤身寡婦,拉扯著年幼的子女,不幸遇著軍隊大亂,實在難以保全自身。我的兒女得到安全,就像你重新給了他們生命。這怎能與一般恩情相比呢?今天我讓他們用對待兄長的禮節(jié)來拜見你,希望以此來報答你的恩情?!彼让鼉鹤映鰜?,兒子名叫歡郎,大約十多歲,長得溫和好看。又叫女兒出來,說:“出來拜見你兄長,你兄長救了你的命?!彼辉赋鰜?,過了很久,推辭有病不見張生。鄭氏生了氣,說:“你兄長保全了你的性命。不然的話,你也許已經(jīng)被擄走,遼能害羞避嫌嗎?”又過了好久,她才慢慢地走出來。她穿著家常便服,可是面貌豐潤,雖不加修飾,可鬢發(fā)下垂,接近眉宇,兩頰緋紅,容顏非常嬌艷美麗、光采動人。張生一見吃了一驚,連忙給她施禮。她順勢坐在鄭氏身邊。因為是鄭氏逼迫她出來相見,此時她便微含怨憤地看著母親,嬌弱的樣子,好像連身子也支撐不住。張生問她的年齡,鄭氏回答:“她生于當今天子甲子年七月,到如今貞元庚辰年,十七歲了。”張生慢慢用話引她,她也不回答,直到筵席結(jié)束一直是這樣。張生從此迷戀上她,想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卻又找不到機會。崔鶯鶯的婢女叫紅娘,張生私下多次給她禮品,乘機向她說出自己的心事。婢女當時真的嚇壞了,紅著臉跑走了。張生很后悔。第二天婢女又來了。張生便羞愧地向她道歉,不再談求她的事。婢女便對張生說:“郎君的話,我不敢去說,也不敢泄漏。然而崔家的親戚,你是清楚的。何不利用她家對你的感恩而去求婚呢?”張生說:“我從小時候至今,就不喜歡隨便結(jié)交人。有時在那些穿著綾羅綢緞的女子中間,也從不偷看一眼。想不到當年如此,如今卻被迷住。昨天酒宴當中,我?guī)缀醪荒芸刂谱约?。連日來,行路忘停止,吃飯忘饑飽,恐怕過不了多久我就會完了,倘若請媒人去求親,行定親禮,那樣在這幾個月之間,我就會變成集市上出賣的干魚了。你說我該怎么辦呢?”婢女說:“崔小姐以貞潔自守,既使長輩人也不能用非禮的語言冒犯她。下等人的主意,實在更難打動她。不過她善寫文章,喜愛詞章,常常吟詩作賦,情感豐富,哀怨感動久久不止。你試著作一首情詩去挑動她。不這樣辦就沒辦法了?!睆埳犃耍笙?,立刻寫出《春詞》二首交給她。這天晚上,紅娘又來了,拿一封彩色信箋交給張生,說:“崔小姐叫我送來的?!贝蜷_看,詩篇名《明月三五夜》。詩句是: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
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這樣過了幾個晚上,這天張生正在窗下獨自睡覺,忽然有人推醒他。他驚慌地坐起來,原來是紅娘抱著被子挾著枕頭來到,拍著張生的肩說:“來啦!來啦!還睡什么呢!”她并排放好枕頭,鋪好被子就走了。張生一邊揉著眼睛一邊端正地坐在那里,過了好一陣,還在疑心是作夢,不過,還是恭恭敬敬地等待著。過了一會,紅娘攙扶著崔鶯鶯來了。鶯鶯來到,嬌羞脈脈,好像連運動四肢的力氣都沒有了,和先前那端莊的神氣又大不一樣了。這天晚上是十八,月亮斜掛在天上,晶瑩明亮,清幽的光灑滿大半個床。張生興奮得飄飄然,又疑心她是神仙一類的,想不到神仙卻從人間來到。過了一段時間,寺院的鐘聲敲響了,天也快亮了。紅娘來催促鶯鶯離去。崔鶯鶯嬌聲抽泣著,由紅娘攙扶著回去了,通宵她沒有說過一句話。張生看到天蒙蒙亮便起了床,疑心地想,難道這是作夢嗎?等到天亮,看看脂粉的痕跡還留在手臂上,衣服上還散發(fā)著香氣,亮晶晶的淚珠子還留在席子上閃光。這以后又過了十多天,鶯鶯杳無音訊。張生就賦《會真詩》三十韻,詩未寫完,恰巧紅娘來了,就把詩交給她,請她轉(zhuǎn)送給崔鶯鶯。從此以后,鶯鶯又和他往來了。早晨悄悄離去,晚上又悄悄地來,共同住在前面說過的西廂房里,差不多有一個月。張生曾經(jīng)詢問鄭老夫人的心意,鶯鶯說:“我已經(jīng)沒有什么辦法了?!币虼讼M芙Y(jié)婚。沒過多久,張生要去長安,先把這想法告訴了她。鶯鶯似乎沒有什么不樂意的話,然而愁怨的樣子卻哀婉動人。張生將要出發(fā)的前兩天晚上,就沒有再見到她,而張生就去了長安。幾個月后,張生重游蒲州,和崔鶯鶯在一起又過了幾個月。崔鶯鶯很會寫作,擅長詩文。張生請求了多少次,始終沒有見到。張生常常自己寫文章逗引她,她也不怎么愿意看。大體上看,鶯鶯的過人之處就在于技藝極端精巧,而表面上卻像不懂。言談敏捷而有口才,但卻極少應(yīng)酬回答。她待張生的情意非常深厚,但卻從未用言詞表達過。當時的哀婉深沉,她好像從不知道,喜怒的神色,也很少形諸于色。有時她獨自夜晚彈琴,曲調(diào)哀怨凄惻動人。張生偷偷聽到過,求她再彈,她卻再也不彈了。張生因此更加被其迷惑。過了不久,張生因科舉考試日期將到,又要西去長安。分手的那晚上,自己不再說要離開了,只是在鶯鶯身邊憂愁悲嘆。鶯鶯也暗自知道將要訣別,容顏和悅誠敬,柔聲細語,慢慢地對張生說:“開始淫亂,終于被您拋棄,原本應(yīng)當。我也不敢怨恨誰。但如果您能始于淫亂而后來又不拋棄我,那就是您的恩惠了。那么白頭偕老的誓言算是有了結(jié)局。又何必為這次分別深感悲傷呢?但您既然不愉快,我也沒什么可作安慰。您常說我會彈琴,以前害羞,未能滿足您的要求。如今您要走了。我愿滿足您的心意。”于是叫人把琴擺好,彈奏起《霓裳羽衣曲》的序曲,但沒彈幾聲,琴聲變得哀怨混亂,簡直不知彈的是什么曲子了。旁邊的人也都低聲啜泣。崔鶯鶯也驟然停住,推開琴,淚水漣漣,跑回到自己母親居住的那邊去,再也沒有出來。第二天早上張生就走了。
第二年,考試落第,張生便留在京城。于是寄信給崔鶯鶯,想寬慰她的心。崔鶯鶯也寫來回信,信的內(nèi)容大致記在這里,信中說:
捧讀來函,愛撫的心意極為深厚。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同時承蒙惠贈我一盒花勝,一寸口紅,捎來這些耀首涂唇的裝飾品。雖然受到您特別恩賜,可叫我去為誰打扮呢?看到這些東西更增添思念,徒然加重悲嘆罷了。從信中知您在京城溫習學業(yè),進修的要點本在求得安寧。只恨我這粗陋之人,要永遠被遺棄了。命該如此,知道了又有什么可說呢?自去年秋天以來,我經(jīng)?;谢泻龊鋈粲兴?。在喧嘩的人群中,有時也強顏歡笑,但在更深夜靜獨自一人時,每時每刻無不是珠淚漣漣。甚至在睡覺做夢中,也多是憂思別離而抽泣咽噎,纏綿恩愛之情,一如過去那樣每日相聚,幽會還沒有結(jié)束,驚魂已隨夢斷。雖然半邊被窩還暖暖和和,可是時刻想著您已在非常遙遠的地方。前些時分別,轉(zhuǎn)眼已辭舊歲。長安是行樂的地方,到處都會觸動情思,多么幸運您未忘記我這微賤之人,眷戀之情從未倦怠。我的鄙薄心意,不足以用來酬報您。至于生死相愛的誓約,卻永遠不會改變。從前因為和您是中表之親,有時同在一起吃。我經(jīng)不住誘惑,便獻出了一片癡情。少女的心思情欲,實在不能自禁。您像司馬相如引誘卓文君那樣用琴聲挑逗我,我未能像高氏女投梭拒絕謝鯤似的拒絕您。等到我們共枕同席,情愈深意更長。我這愚陋的一片癡情,以為可永遠有所寄托了。怎想到見您之后,卻又不能締結(jié)良緣,使我受到自己獻身的羞辱,也不能再公開侍奉您了。終身的長恨,我除了悲嘆命運還有什么可說的呢!假如您能有仁人之心,俯就我卑微的心愿,那么我就是死了,也像活著一樣鐘情于您。您如果是曠達之人不屑私情,不在乎小節(jié)而追求大業(yè),把以前的情分看作丑行,把誘迫的誓盟看作可欺,那我一定要骨毀形銷,但我的赤誠之心永不會改變,如同墜落的花朵和枯葉,只得隨風飄蕩任露浸蝕,仍然托身在您腳下的塵土之中。生死至誠,盡言于此。面對眼前的信箋,只有嗚咽流淚,感慨萬千,實在無法表達。千萬保重,千萬保重!玉環(huán)一枚,是我幼年時代玩耍的東西,寄給您佩帶在身上。玉表示堅貞不變,環(huán)表示周而復(fù)始永不斷絕。附帶寄上亂發(fā)一縷,斑竹茶碾子一個。這幾件東西本不值得珍貴,用意在于希望您像玉一樣堅貞,我的志愿像環(huán)一樣永不改變。淚痕留在竹子上,愁思縈繞如絲如縷。用這些東西表達感情,永遠作為相愛的見證罷了。心意貼著心意,身體卻離得很遠,相見終究在何日,實在難知。幽恨凝聚,神馳千里去相會。千萬珍重呀,春風起容易染病,注意加餐為好。自己多保重吧!不要為我掛心思念。
張生把鶯鶯的回信拿給朋友看了,所以當時不少人都知道了這件事。他的好友楊巨源喜歡寫詩,為此寫了一首絕句,題名《崔娘》:
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銷初。
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河南元稹也續(xù)張生的《會真詩》寫了三十韻,詩中寫道:
月光微微透簾櫳,螢光閃閃穿碧空。
天色高遠始縹緲,樹影低近已蔥蘢。
微風龍吟過庭竹,鸞聲鳥鳴拂井桐。
飄拂羅綃垂薄霧,叮咚環(huán)珮響輕風。
仙人儀仗隨王母,迷漫云靄擁仙童。
歡會夜深靜悄悄,晤別清晨雨蒙蒙。
鞋面刺繡金光閃,褲腳彩花隱繡龍。
瓊玉寶釵舞彩鳳,披肩綾羅飛彩虹。
自言來于瑤華浦,要去朝拜碧玉宮。
因游東都洛城北,偶向宋玉鄰家東。
初時調(diào)戲微拒絕,溫柔情意已暗通。
鬟發(fā)低垂蟬翼動,輕步回身玉塵蒙。
轉(zhuǎn)臉飛流花雪貌,登床抱入羅綺叢。
鴛鴦交歡翩翩舞,翡翠交歡親親籠。
眉黛含羞偏凝聚,唇紅暖意正沖融。
口出氣息蘭花香,肌膚溫潤玉體豐。
慵倦無力轉(zhuǎn)臂腕,嬌媚愛把柔軀躬。
汗流如珠點點滴,發(fā)亂黛山綠蔥蔥。
方喜難得千年會,忽聽已傳五更鐘。
留連時刻心恨別,繾綣情深意難終。
顏面慵懶含愁態(tài),詞語芬芳誓情衷。
贈環(huán)明喻命運合,留結(jié)表示心愿同。
粉妝啼淚流宵鏡,殘燈明滅遠暗蟲。
燈燭光搖仍苒苒,旭日東升漸瞳瞳。
洛妃乘鶩回洛水,子喬吹簫登岳嵩。
衣香襲入如染麝,枕膩殘留唇脂紅。
妾心愁苦塘中草,君身飄零類轉(zhuǎn)蓬。
素琴彈奏別鶴操,仰首天漢盼歸鴻。
大海廣闊實難渡,青天高遠不易沖。
歡會神女無處所,空留蕭史在樓中。
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zhuǎn)千回懶下床。
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終于沒有見他。幾天以后,張生即將走了,她又寫了一首詩表示謝絕。詩曰:
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
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從此再也沒得到什么消息。當時的人大多稱贊張生是善補過失的人。我曾在朋友相聚時,常常談到這層意思,要使聰明人不再做這種事,做了這事的人不再受迷惑。
貞元年間九月,朋友李公垂住在靖安里我的家中,我同他談了這事,他極為感慨、連稱奇異,于是創(chuàng)作了《鶯鶯傳》以傳播此事。因為崔氏小名叫鶯鶯,所以李公垂就以她的名字當做篇名。
【總案】 在唐人眾多以愛情婚姻為題材、就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背景展開的小說中,《鶯鶯傳》與《霍小玉傳》、《李娃傳》堪稱鼎足并立的三座高峰;但本篇對后世的影響既深且巨,卻遠遠超過了同類內(nèi)容的其他作品,甚至在全部唐傳奇里也首屈一指。元稹此篇約寫于貞元二十年(804)秋,當時即有友人李紳作《鶯鶯歌》、楊巨源作《崔娘詩》,已廣為傳唱,至趙令畤譜成[商調(diào)蝶戀花]鼓子詞十二闋,先敘后歌,中經(jīng)金章宗時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diào)》,再到元人王實甫《西廂記》、關(guān)漢卿《續(xù)西廂記》雜劇,實已登峰造極,為集大成之作。但其勢不衰,人們興趣不減,且有愈演愈烈的勢頭。明人傳奇有李日華和陸天池各自作成的兩種《南西廂記》、周公魯《翻西廂記》,清人有查繼佐《續(xù)西廂記雜劇》、程端《西廂記》等,至于其他以“續(xù)”、“翻”、“竟”、“后”之類名目出現(xiàn)的《西廂》,更不勝枚舉,這些真是洋洋大觀, 自成一個系列了。
但不管諸般改作如何,從元稹這篇小說本身來說,雖然著力于鋪寫一對年輕男女的悲歡離合,實質(zhì)上卻是一個悲劇故事。鶯鶯出身于當時王、盧、鄭、崔、李五姓之一的高門大族,而終于被所愛的男子拋棄了,這點與《霍小玉傳》顯然不屬同類型(有學者認為鶯鶯身份實際上也是妓女,她被棄的原因蓋在于此,但小說中無證據(jù)可論,故不能斷為門閥制度造成)。最直接的原因,還是男女一見鐘情,私相幽會,卻沒有堅牢的婚約,特別是缺少家長的允許,至使男方“以先配為丑行,以要盟為可欺”,在現(xiàn)實利害的考慮下,遺棄了女方。這是封建時代那些敢于追求愛情自主的女子所常遇到的一種嚴峻考驗,是一個社會問題,《鶯鶯傳》沒有能提出解決的方法,但它揭示了這種悲劇中女性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封建的婚姻制度,其本質(zhì)上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排斥作為當事人的青年男女的自我意愿為前提的,鶯鶯敢于沖擊這種制度,大膽追求真正的愛情,逾越禮教束縛,正是本篇價值之所在,也是人們喜愛它的主要原因。
鶯鶯是塑造得很成功的典型藝術(shù)形象,她的矜持與大膽、含蓄與熱烈,一個出身名門的青春少女的微妙復(fù)雜心理,都婉曲細膩地得到充分表現(xiàn)。尤其是她的執(zhí)著深摯,被遺棄后既怨又愧、對張生愛恨交織的感情,都深為動人。而張生卻是個前后不一致的人物。上半篇寫他對鶯鶯的追求,與性情溫茂、容貌俊美的多情才子形象相符合,下半篇便完全變成為熱衷功名利祿、薄情寡義的偽君子了。張生“始亂終棄”的負心行徑,竟用“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的鬼話來文過飾非,和鶯鶯“為郎憔悴卻羞郎”、“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的寬厚容讓相比較,更顯得丑惡。但是,“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不正是虛偽殘酷的封建禮教培育出一批批張生這樣的士子兼候補官僚,不也正是他們,將要成為封建專制制度的主要支柱嗎?上述意思,決非作者元稹本人所有,但作品卻客觀地揭示出來,成為《鶯鶯傳》的另一重大價值。然而,不管怎么說,這樣的結(jié)局總是為后世普遍不滿,趙令畤[商調(diào)蝶戀花]結(jié)尾云:“地久天長終有盡,綿綿不似無窮恨”,并引逍遙子的話說:“聚散離合,亦人之常情,古今所共惜也”,已經(jīng)表露出深切的慨嘆惋惜之情,不過他更多地還是從整個人生際遇著眼;到了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要試圖從根本上彌補這個缺憾,便將悲劇結(jié)局徑直改變?yōu)榇髨F圓式的喜劇,以后的王實甫再加以發(fā)揚光大,遂成定局,并為后世無數(shù)的才子佳人故事開啟不二法門,即演化成一種固定模式,但《鶯鶯傳》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卻相對減弱了。
張生這個藝術(shù)形象上有作者元稹的投影,有元稹自己親身體驗的生活素材作為創(chuàng)作基礎(chǔ),當無疑義,而在其詩文中不少作品都有所表露,如著名的《春曉》詩:“半欲天明半未明,醉聞花氣醒聞鶯。猧兒撼起鐘聲動,二十年前曉寺情”,就被視為《鶯鶯傳》的張本。但若像宋代以來的許多論者,一定要指實張生即為元稹的化身,考證張生事跡與元稹本人大體相若,那便將藝術(shù)作品等同于生活實錄,未免失之于執(zhí)拘了。
喬力,豐志,劉淦
上一篇:剪燈余話《芙蓉屏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螢窗異草《落花島》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