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異續編《好古玩》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某性好古玩,尤愛字畫。日日周流各古玩店,偶見一鋪,懸山水畫,軸中有老人挾傘過橋。某喜其筆意蕭疏,過則諦視不已。一日天雨,見畫中人所挾傘忽張起,異而識之。[1]至天霽過此,則畫中人所挾傘仍掩。自后留心覘察。傘之張掩,與天之陰晴,絲毫不爽。因問價幾何。鋪主曰:“此是祖遺手澤,[2]并非待價而沽者。”某愿以百金買之。不允,益至二百金。鋪主若甚不愿賣者,然遲回許久,而后許之。某大喜,當兌銀訖。攜畫歸藏密室,朝夕玩視,謂可為驗陰晴。乃他日天雨,畫中傘翕而不張。[3]后乃知鋪主以兩畫隨時更調也。又一家懸一畫,茅屋數間,旁為牛圈,余系曠地。一牛俯首吃草,甚生動有致。及晚,曠地無牛,細視則牛臥圈內。觀者神之,咸以為仙筆。一富翁厚價購得之,珍若拱璧。[4]后有人告曰:“此用某藥染漬,故一晝現夜隱,一夜現晝隱。’此周公錫厚為余言,并述其為某藥,今惜忘之。
【注釋】 [1]識(zhi):記住。 [2]手澤:原意為手汗所沾潤。后借指先人的遺物。《禮記·玉藻》:“父沒而不能讀父之書,手澤存焉爾。” [3]翕(xi):斂縮。 [4]拱璧:大璧。拱:兩手相合。兩手拱抱之璧,當為大璧。《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與我其拱璧。”
【譯文】 有一個人生性喜愛古董,尤其珍愛字畫。每天在各個古玩商店游逛,偶然間碰見一個鋪子,懸掛著山水畫,其中有一軸畫的是一位老翁挾著傘過橋。他喜歡作畫人的筆法疏密有致意境悠遠,路過這里就仔細觀看不愿離開。一天下雨,看到畫中人所挾的傘撐了起來,他驚異不已,因而把這件事牢記在心。等到雨過天晴又路過這里,而那畫中人挾著的傘卻仍然掩蔽著。從這以后他非常留心暗地里觀察,傘的撐起或者掩蔽,與天氣的陰晴相合,從不出一點差錯。因此他向店主詢問此畫的價錢。店主說:“這是我祖上留下的遺物,并不是等待賣高價的商品畫。”那個人愿出百兩黃金把畫買下來,店主不答應,又漲到二百兩。店主好像非常不愿出賣的樣子,猶豫不決了很久,然后才答應了。買畫的人非常高興,當即付足了銀兩。他帶著畫歸來把它珍藏在密室里,早晚觀賞,說它可以驗證天氣的陰晴。某一天天果然下起了雨,畫中的傘卻仍然蔽著并未張開。此后他才知道店主原來是用兩張畫隨時調換。還有一家懸掛著一幅畫,上面有幾間茅屋,旁邊是牛圈,其余都是空曠的草地。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非常生動形象。等到晚上,草地上的牛不見了,仔細一看牛卻臥在牛圈里。看的人都把它當做神奇之物,認為那是仙人的墨跡。一個大財主花高價買得此畫,珍愛倍至把它當成拱璧一般。后來有人告訴他說:“這是用某種藥物浸泡過的,因而一當白天到來則夜晚的景物隱去,一當夜晚到來則白天的景物隱去。”這是周錫厚老先生告訴我的,并且講了那種藥物的名稱,可惜我現在忘記了。
【總案】 故事寫的雖然是買畫賣畫中一方巧于騙術,一方上當受騙的簡單小事,但讀來卻饒有興味。特別是第一則,賣畫人的一舉一動寫得相當精彩。他正是抓住了買畫人嗜好古畫又好新求奇的心理,一步步引其上鉤,最后以高價賣出。買畫者的憨態和店主的精明全通過此表現出來了。
朱曉晨
上一篇:耳食錄《奎光》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新齊諧《姚劍仙》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