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二 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三 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矣。
五 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六 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八 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九 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十 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十 一 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挻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十 二 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十 四 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十 六 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十 八 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十 九 章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長久,而況于人乎?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四 十 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四十七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知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圣人云: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六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順。
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希有不傷手者矣。
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八 十 章
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釋〕
一 章
可道: 可以言說。道,動詞,說。 常道: 恒常不變的道。“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是,可以言說的道,那么就不是恒常不變的道。 名: 概念。 可名: 可以稱呼。名,動詞,命名、稱呼。 無名天地之始: 無名,沒有概念;天地之始,即天地未開辟時的狀態。 萬物之母: 萬物開始的狀態。 常: 常,恒常。 無欲: 沒有任何欲望的狀態。 徼(jiào): 邊界,此作表象。“觀其徼”即觀察萬物的表象。 玄: 玄妙。 眾妙之門: 眾妙,萬物變化之妙;門,門徑,即萬物變化之妙所出之所,也就是道。
二 章
斯惡矣: 斯,就?!八箰阂印奔淳陀辛藧哼@個概念。 相生: 相互為生。 相成: 相互對立而成。 相形: 相互對立而體現。形,體現。 相傾: 相互對立而存在。傾,傾倚,此作存在。 音聲: 音,回聲;聲,聲音,指發出的聲音。 相和: 相互對立而和諧。 相隨: 相互對立而產生順序。隨: 隨從,此作順序。 作: 興起、產生。 始: 借為“辭”,即言辭,含義是用語言進行干預。 不有: 不占有。指萬物生成而不去占有它。 為: 施與。 不恃: 不自恃恩德。恃,自恃,指圣人施與而不自恃恩德。 不居: 不占有。指不自以為有功績。 不去: 沒失去。意思是由于不自以為有恩德與功績,自然也不會失去什么。
三 章
不貴: 不以……為貴。 見: 同“現”,顯露。 可欲: 可以引起欲望的東西。 虛其心: 使他們的心智虛空。 實其腹: 使他們的肚子吃飽。實,充實,此作吃飽。 弱其志: 使他們志向弱化。弱,削減、弱化。 強其骨: 使他們的筋骨強健。 知者: 智者。
五 章
芻狗: 用草扎成的用于祭祀的狗。芻狗用完便丟棄,因此這里是不愛惜之意。 橐籥(tuó yuè): 風箱。 屈: 竭、盡。 動而愈出: 即越是拉動風箱,出風越大。 數: 同“速”。 中: 當中,即適當。守中,指統治者無須作為。
六 章
谷神: 指道。谷,虛空;神,神妙莫測。 玄牝(pìn): 指產生萬物的母體。 門: 此作地方。 根: 根源,此指生長萬物的母體。 綿綿: 細微貌。 勤: 同“盡”,止境。
八 章
上善: 道德最完美者。 不爭: 指水利于萬物生長而不爭其功。 處眾人之所惡: 處于眾人最討厭的地方。 幾: 接近、近。 居善地: 居處善于像地一樣卑謙。善,善于;地,指卑下之處。 心善淵: 心地像深淵一樣澄寂無欲。 與善仁: 傅奕《道德經古本篇》作“與善人”,人為“天”字之訛?!芭c善天”,意為給予善于像天一樣無私。一說“人”與“仁”通,故后儒改為“與善仁”。 言善信: 言談善于引申闡發。信,伸。 政善治: 施政善于長治久安。 事善能: 行事善于發揮能力。 動善時: 行動善于合乎時宜。時,適合時宜。 尤: 過失。
九 章
持: 拿、執。 盈之: 使它滿。 已: 停止、罷手。 揣(chuǎi): 捶打。 銳之: 使它鋒利。銳: 使……尖銳、使……鋒利。 常保: 長久保持(鋒利)。 莫之能守: 即莫能守之。 自遺: 自取。 咎: 災禍。
十 章
載營魄: 精神與軀體。載,裝載;營魄,精神、魂魄。 抱一: 即守一,一是“道”,抱一指守道。 離: 分離、離開。 專氣: 聚集精氣。專即“摶”,聚集、積聚;氣,精氣。 致柔: 達到柔順。致,達到;柔,柔和、柔順。 能嬰兒乎: 通達到像嬰兒那樣(境界)嗎。 滌除: 清除、清洗。 玄覽: 即玄鑒,原意為鏡子,此指心。 疵: 瑕疵、弊病。 天門: 指耳目鼻口等感官。 闔: 閉、關。 雌: 老子主張守雌,即主靜柔順。 明白: 通曉、理解。 知: 通“智”,智慧。 生: 生長、生成。 畜: 養育、哺育。 不有: 不以為己有。 不恃: 不恃為己功。 不宰: 不主宰。 玄德: 大德、高深美德。
十 一 章
輻: 輻條。 轂(gǔ): 車轂,即車軸穿過的圓木。 無: 空,指輻條連著車轂,車轂空才可裝上車軸,使車轉動。一說非指車轂之空,而是指車廂為空,亦可通。 挻(yān): 揉、揉和。 埴(zhí): 粘土。 戶: 門。 牖: 窗。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有之”指有車、器皿、房子等物;利,指對人有利;“無之以為用”是指因為有了這些具體事物“無”,才使具體事物有了功用。
十 二 章
五色: 指青黃赤白黑。 五音: 指宮商角徵羽。 五味: 指辛酸苦咸甘。 口爽: 口味敗壞。爽,敗壞。 畋獵: 打獵。 行妨: 行為敗壞。妨,妨害,此作敗壞。 目: 此指代聲色耳目之欲。
十 四 章
夷: 指道無形無象。 希: 指道無聲無息。 摶: 摸。 微: 指道不可觸及。 致詰: 思議、追問。 混: 同“渾”,渾然。 皦(jiǎo): 光明。 昧: 暗昧。 繩繩: 無邊無際貌。 復: 返回。 忽恍: 即惚恍,似有似無。 執古: 掌握古時。執,掌握。 御今: 治理今世。御,治理;今,今世、當今。 古始: 原始、原初。 紀: 綱紀、綱要。
十 六 章
致虛極: 致,達到;虛,心中之虛空狀態;極,頂點。 篤: 純、純一。 作: 興起。 復: 返回(原本狀態)。 蕓蕓: 眾多貌。 復歸: 返回歸于。 根: 根本、原本狀態。 復命: 復,返回;命,即性,指物的本性。 常: 常規。 明: 明智。 妄作: 任意妄為。 容: 包容。 公: 公正。 天: 與天相通。 沒身: 即歿身,終身。 殆: 害。
十 八 章
智慧: 智巧。此為貶義。 六親: 父子、兄弟、夫婦。
十 九 章
文: 條文。 屬: 從屬、歸順。指使百姓歸順。 見素: 識見純素。指不要見解。 抱樸: 保持質樸(本質)。 少私: 使私欲減少。少,使……少。 寡欲: 使欲望寡有。指達到一種無欲狀態。寡,使……寡有,使……少。 絕學: 拒絕學問。指拋棄前面所述的圣、智、仁、義、巧、利之類的學問。
二 十 一 章
孔德: 大德。 容: 形態。 惟恍惟惚: 即恍恍惚惚。 象: 形態、物象。 窈: 深遠。 冥: 幽暗。 精: 精神。一說為精氣,亦通。 真: 真實。 信: 信驗、實在。 閱: 觀察。 甫: 開始。 此: 指代道。
二 十 二 章
曲: 委曲。 枉: 彎曲。 直: 伸展。 洼: 地勢低下處。 盈: 盈滿。 敝: 凋敝。 惑: 迷惑。 抱一: 堅持道。一,指道。 式: 范式、法則。 不自見: 不自以為有所見。 不自是: 即不自以為是。 彰: 顯明、彰顯。 不自伐: 不炫耀。 不自矜: 不自高自大、不自我滿足。 長: 為天下之長。 全而歸之: 指天下百姓都歸順于他。
二 十 三 章
希言: 少說話。 飄風: 狂風。 終朝: 整個早晨。 終日: 一整天。 德者: 得道者。 同于德: 符合德,即按照德的要求而行。 失者: 失道者。 同于失: 違背道德要求,即背道而馳。 樂得之: 愿意得到它。即與之相會合。 信不足: 守信不夠。 有不信焉: 才有不信之事發生。
二 十 五 章
混成: 混合而成,即混合成為一個整體。 寂: 靜寂無聲。 寥: 無形無象。 不殆: 不停止、不停息。 天下: 帛書本作天地,亦可。 母: 母親。指道孕育天地萬物。 字之: 稱呼它。 強: 勉強。 逝: 往。 反: 同“返”,返回。 域中: 宇宙之中。 法: 以……為法則。
二 十 九 章
為之: 有所作為。 不得已: 達不到目的。 神器: 神妙之物。指政權。 不可為: 不可勉強去作為。 為者: 勉強去作為者。 執者: 勉強執守者。執守者即掌權者。 或行或隨: 或在前或在后。即有前必有后之意。行,前行;隨,隨后。 歔: 同“噓”,緩緩吐氣。 吹: 急促吐氣。 羸: 羸弱、弱。 挫: 一本作“載”,指乘車安全。 隳: 墜車危險。 甚: 同“媅”,極端淫樂。 奢: 侈奢。 泰: 安逸。
三 十 二 章
無名: 不可稱名。即道沒有具體名稱可稱呼它。 樸: 素樸、淳樸。 莫能臣: 不有使它為臣。即不能臣服它。 賓: 歸服。 天地相合: 天地間陰陽兩氣相合。 莫之令: 即莫令之,不需要命令。 自均: 自然均衡。均,均平、均衡。 始制有名: 開始生成萬物便有名稱。制,作,指道生成萬物。 知止: 知其所止,即適可而止。 川谷之于江海: 川谷匯歸于江海。
四 十 章
反: 同“返”,反復、往復。意指道的運動循環往復。 用: 效用、作用。 有: 天地。全句意為天下萬物由天地而生。一說指有形有象之事物,一說為有名,恐不確。 無: 無名,即指無形無象的道。
四 十 二 章
一: 指天地未分時的混沌狀態。 二: 指天地。一說為陰陽兩氣,亦可。實際上,從萬物產生現象說,是天地;從物質構成來說,是陰陽兩氣。 三: 指陰陽兩氣交感而產生之狀態,稱之為“和”。此“和”含陰陽而不可分,可形成萬物。一說陰陽兩氣交感之和,或稱和氣,亦可。但將“三”分別說成陰氣、陽氣、和氣三者則不可,因為“和”指一種和合的狀態,即下文“沖氣以為和”。 負: 背負。 抱: 懷抱。“萬物負陰而抱陽”實指萬物混合陰陽而成。 沖氣: 指陰陽兩氣相激蕩(即交感)。 和: 陰陽兩氣相激蕩而產生的一種和合的狀態。 不穀: 不善。 稱: 稱謂、自稱。 損: 減損。 益: 增加。 教之: 教他。之,即指“人之所教”中的“人”。 不得其死: 沒有好下場。 教父: 教,教訓;父,開始。
四 十 五 章
大成: 極其完美。 缺: 缺陷、殘缺。 敝: 缺點、敗壞。 大盈: 極其充盈。 沖: 沖虛、空虛。 窮: 窮極、窮盡。 大直: 極其正直,指語言。 屈: 虧、理虧。 拙: 笨拙。 訥: 拙訥、遲鈍,形容說話困難。 躁: 疾動。 正: 長、君長。
四 十 七 章
牖: 窗戶。 天道: 天體運行變化。 出: 外出。 彌: 愈。 名: 通“明”,明了、明曉。 為: 作為。
四 十 八 章
益: 增加。 為道: 從事于道。 取天下: 治理天下。 無事: 即無為、無所作為。
五 十 一 章
之: 指萬物。 畜: 養育、撫育。 形: 使……成形。 勢: 發展的勢態。 莫之命: 不對它(萬物)發布命令。 長: 使……生長。 育: 使……孕育。 亭: 同“停”,使……安定。 毒: 通“熟”,使……成熟。 養: 一本作“蓋”,使……得到養護。 覆: 使……得到覆罩。意為得到保護。 玄德: 最深遠的德。
五 十 七 章
正: 正道。 奇: 詭詐。 忌諱: 禁制、禁令。 彌貧: 愈加貧困。 利器: 便利器具。一說為銳利武器,亦可通。 滋昏: 滋,產生;昏,紊亂、混亂。 彰: 彰顯、顯明。 自化: 自然歸化。 自正: 自然歸正,即安定。 自樸: 自然淳樸。
五 十 八 章
悶悶: 寬大,一說昏默。 淳淳: 淳樸。 察察: 苛刻。 缺缺: 狡獪、狡猾。 倚: 依憑。 伏: 潛伏、潛藏。 孰: 誰。 極: 究竟。 正: 準則。 妖: 妖孽。一說為災異。 迷: 迷惑。 方: 方正。 割: 傷害。 廉: 有棱角。 劌: 毀傷。 肆: 放肆。 不耀: 不閃耀。即不讓人看見。
六 十 五 章
明民: 使百姓聰明。 愚: 使……愚昧無知。 賊: 傷害、賊害。 稽式: 法則、法式。 深: 深奧。 遠: 幽遠。 反: 相反。 大順: 極其順暢(的境界)。
六 十 七 章
不肖: 不象(具體事物)。 細: 渺小。 慈: 慈愛、仁慈。 儉: 嗇儉。 廣: 擴大。 長: 君長。 且: 取、追求。 救: 救助。
七 十 四 章
畏死: 畏懼處死。 為奇: 行為不正、行為乖戾。 孰敢: 有誰再敢妄為呢。 司殺者: 專管殺戮者。一說為“天”,天能伺察人過。 斲: 斫。 傷手: 傷殘己手。手,指代大匠斲者的手。
七 十 五 章
食稅: 指官吏。 輕死: 看輕死亡,即不怕死。 求生之厚: 過于貪求生存。厚,過于、過分。 無以生為者: 不重視自己生命者。 賢于貴生: 比重視生命者高明。賢于,比……高明。
七 十 七 章
張弓: 拉開弓弦。 抑: 壓低。 舉: 升高。 奉: 供奉。 不恃: 不自恃。 不處: 不占有。指不自以為有功績。 見賢: 見同“現”,見賢即現賢,炫耀自己賢德。
八 十 章
什佰之器: 眾多的器物。 重死: 以死為重,即看重生命。 甲兵: 武器裝備。 陳: 陳列。 復: 返回、回復。 甘: 以……為甘(香甜)。 美: 以……為美。 安: 以……為安樂。 樂: 喜歡。
(湯勤福)
〔鑒賞〕 關于老子姓名及里貫,目前并無一個比較確切的結論。按《史記》說,老子是“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老子》一書是他所作。現存《老子》通行本為五千余字,而在湖北荊門郭店發現的竹簡僅為通行本一半,因此郭店本可能比較接近原始面貌。
《老子》一書的思想核心是復歸自然,其社會思想是小國寡民,其辯證法是以復歸自然為基點,理想人格是道法自然的圣人。
說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復歸自然,可以從自然與道的關系來討論?!暗馈笔抢献拥恼軐W的核心,按照老子的說法,“道”是一種超自然、超時空的永恒之物,它并不作為,但由它而產生宇宙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人們對它“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十四章),即“道”是一種看不見、聽不到、難以捉摸、無法感知的東西,即“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章),它“先天地生”,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無聲無形、不依其他力量而運動不息的東西?!暗莱o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即道不用顯示力量卻是無限的。然而,在老子看來,“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正由于“道”效法自然,它才可以與自然一樣永存。
老子提出“道法自然”的目的在于說明使抽象的“道”回歸自然。回歸自然,即是“復”。他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十六章)“復歸其根”就是回復到原初狀態中去,也就是回復到自然狀態中去。
復歸自然的思想與其社會政治觀點是緊密相連的。老子強調圣人“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不敢為便是無為,即循萬物的自然形態而不去改變它,這就是“道”?!独献印芬粫袑μ斓厝f物、治國、治學等等方面的論述都可歸于此。
老子在社會思想方面是悲觀、倒退的。老子對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的政治局面是失望、悲觀的。一方面,他強調指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七十五章),對當時百姓深受剝削表示同情,揭露了民生困弊的真正原因是“食稅之多”,甚至稱那些“服文彩,帶利劍,財貨有余”(五十三章)者為“盜夸”(大盜)。但是,他并不主張積極地去解決這一社會問題,而是主張采用“愚民”政策來解決。他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六十五章)在他看來,只有將社會退回到小國寡民之中去才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唯一出路:“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章)顯然,這里充分說明老子對解決社會政治方面的問題無能為力,因此只能采取消極的愚民政策,倡導回歸“小國寡民”社會來“解決”,顯然,這是老子“復歸自然”思想在社會政治方面的表現。
他進一步從哲理上討論棄智絕欲的“重要性”。他認為“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三章),“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四十七章)。因此強調“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為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四十八章)。這種棄智絕欲的思想,實際上放棄了對社會的規范與治理,放棄了人的學習和發揮主觀能動性。
在老子看來,只要棄智絕欲、不爭不奪,國家便會安寧,百姓就可安居樂業。他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去義,民復孝慈;絕巧去利,盜賊無有”(十九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者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三十八章)。可見,老子認為德、仁、義、禮都是“失道”之后的產物,因此“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二十一章)。只有回歸“道”才有出路;回歸“道”,便是歸于自然。
辯證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老子使用了大量對立、矛盾的概念:“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二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二十二章);“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二十六章);“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三十九章)等等,在論述這些概念時,老子無一不是辯證地看待這些矛盾的概念。這種辯證法思想在當時無人可及,確實是極有價值的。
但是,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仍然是以自然為歸著點的,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運行的規律都是趨向于自己的對立面,“物壯則老”(三十章),就像“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七十六章)一樣。這里,老子初步猜測到量變到質變的“度”的問題。然而他的落腳點不在討論如何促使“量變”向“質變”發展,促進舊事物的滅亡及新事物的產生,卻主張保持舊事物生存下去、防止新事物產生的“損益論”,從而錯過了對這一問題的深入分析,走向了“復歸”。老子主張損有余而補不足,認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七十八章),“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七十七章),認為這樣才能保持事物的平衡,“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四十二章),使它們處于“自然”而不變的狀態,這樣就體現了“道”。實際上,這便是“復歸自然”的觀點,顯示了老子辯證法思想的局限性。
老子的理想人格也體現出“回歸自然”的傾向。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道法自然”的圣人。他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同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四十七章)顯然,不出戶、不窺牖、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的圣人,都是為了達到“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這個終極目的。他以為圣人無須作為,只須守真歸樸:“我有三寶: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六十七章)“不敢為天下之先”即“無為”;不開風氣之先,也就是順應自然之勢,他以為這樣才能真正駕馭天下之事物。這種不敢為天下先與棄智絕欲、主靜守雌等內容,構成了老子理想人格的基點與主要部分。
老子明確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強調人的道德原則應是“唯道是從”(五十七章)?;凇暗婪ㄗ匀弧钡挠^點,他認為人不需要追求身外之物,他說:“名與身孰親?自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四十四章)放棄一切追求,“無為”、“不爭”,就會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換句話說,無私無欲、回歸自然狀態是人生最佳的選擇。
老子不主張人們追求社會發展與社會規范:“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五十八章),因為民無欲則心不亂。由此,老子認為“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五十六章)。在老子看來,“古之善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六十五章)。換句話說,圣人教民以“愚”,因為,民多利器是由于民有“智”導致的,從而必然導致社會混亂、爭執四起的結果。由此,老子主張回復到結繩記事的小國寡民的社會中去。
上一篇:素問·上古天真論 《黃帝內經》
下一篇:苦瓜和尚畫語錄·資任 石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