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劉元卿
齊奄家畜一貓,自奇之,號于人曰“虎貓”。客說之曰:“虎誠猛,不如龍之神也,請更名曰‘龍貓’。”又客說之曰:“龍固神于虎也,龍升天,須浮云,云其尚于龍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說之曰:“云靄蔽天,風倏散之,云故不敵風也,請更名曰‘風’。”又客說之曰:“大風飆起,維屏以墻,斯足蔽矣,風其如墻何!名之曰‘墻貓’可。”又客說之曰:“維墻雖固,維鼠穴之,墻斯圮矣。墻又如鼠何!即名曰‘鼠貓’可也。”
東里丈人嗤之曰:“噫嘻!捕鼠者故貓也,貓即貓耳,胡為自失本真哉?”
——《賢弈編》
〔注釋〕 貓?zhí)枺褐肛埖膭e號。 神:變化神奇。 尚:超出。 云靄:云氣。 倏(shū):忽然。 飆(biāo)起:如狂風暴起。 維屏以墻:墻可對風起屏蔽作用。 圮(pǐ):坍塌。 東里丈人:作者虛擬的人物。嗤之:譏笑。
先秦哲學(xué)家們很重視名實之辨,而社會的劇變自然會引起名實的分離。最初,哲學(xué)家們還強調(diào)名實相符,后來由于“實”發(fā)展變化太快,一些思想家無力改變“實”而又不愿意屈從于“實”,于是強把新“實”加以舊“名”,以安慰自己的心靈,求得精神上的勝利。改“名”容易,改“實”難,用變換名稱的方法以替代實際的努力,可以節(jié)省許多氣力,同樣也可以彌補心靈的缺憾。不僅如此,給對自己有利的、但不甚光彩的事物披以美名,既有虛名,又得實利,何樂而不為。因此,魯迅說:中國古書有許多是教人“怎樣敷衍、偷生、獻媚、弄權(quán)、自私,然而能夠假借大義,竊取美名”的(《十四年的讀經(jīng)》)。
這一篇笑話,正是批評人們怎樣為了討得主子的歡心,用些虛夸不實之詞以美化平淡無奇之物的。“主子”名為“齊奄”,這個命名,恐怕是有深意的。先秦齊國學(xué)風夸誕,富于玄想,故把這位多妄想的人命之姓“齊”。“奄”可能是影射“閹人”(宦官)。明代很長時期內(nèi)宦官權(quán)傾朝野,故諛之者眾。齊奄養(yǎng)了一只貓,自以為“奇”,于是“號于人”曰“虎貓”。這位有權(quán)者有意自夸于人,自然幫閑者紛至沓來。他們?yōu)榱擞懙弥髯拥臍g心,察言觀色,搜索枯腸,拼命抬高這只貓的身價。誰料五個客人層層加碼的結(jié)果,竟是以“鼠貓”來命名。阿諛者的目的原在于抬高貓的身價,可是轉(zhuǎn)了一圈之后卻弄巧成拙幫了倒忙。這真是始料未及,出了齊奄和眾幫閑者的丑。然而,這種結(jié)局是與齊奄圖虛名的心理和幫閑者們胡吹亂捧的作風密切相關(guān)的。他們總認為給貓加一個美名,它就起了實質(zhì)性的變化,就使得貓變得如虎似龍了,實際上他們是一群名詞崇拜癥患者。東里丈人嗤笑他們這樣做的結(jié)果使貓失去了“本真”,其實,這些人之所以費盡心機,在名詞上下功夫,就是要失其“本真”。
舉一個與明代宦官有關(guān)的例子,以見一斑。“監(jiān)生陸萬齡至,謂孔子作《春秋》,忠賢作《要典》;孔子誅少正卯,忠賢誅東林黨人。宜建祠國學(xué),與先圣并尊,并以忠賢文配啟圣公祠。司業(yè)朱之俊輒為舉行。”(趙翼《廿二史剳記》)這位太學(xué)生上書把太監(jiān)魏忠賢與孔子并尊,把魏忠賢令人拼湊的《要典》比之于《春秋》,把他誅殺東林黨人比作誅少正卯。主持者總認為有了美名就可以失去其丑惡的“本真”,就可以得到千秋萬世的認可。當時魏忠賢生祠與孔廟一樣,幾遍天下,可是現(xiàn)在還存留嗎?“美名”早已隨著他的倒臺而消失,符合其“本真”的惡名卻永遠地流傳下來了。
上一篇:《牛屋貴客·〔南朝·宋〕劉義慶》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貓搏雛雀·〔清〕薛福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