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張岱
二十年前強半住眾香國,日進城市,夜必出,之品山堂,孤松箕踞,岸幘入水。池廣三畝,蓮花起岸,蓮房以百以千,鮮磊可喜。新雨過,收葉上荷珠煮酒,香撲烈。門外魚宕,橫亙三百余畝,多種菱芡。小菱如姜芽,輒采食之,嫩如蓮實,香似建蘭,無味可匹。深秋橘奴飽霜,非個個紅綻,不輕下剪。季冬觀魚,魚艓千余艘,鱗次櫛比,罱者夾之,罛者扣之,簎者罨之,者撒之,罩者抑之,罣者舉之,水皆泥泛,濁如土漿。魚入網者圉圉,漏網者,寸鯢纖鱗,無不畢出。集舟分魚,魚稅三百余斤,赤魚白肚,滿載而歸。約吾昆弟烹鮮劇飲,竟日方散。
——《陶庵夢憶》
〔注釋〕 罱(lǎn,又讀nǎn):同魚,夾魚具,亦指撈取。 罛(ɡū):大網。 簎(cè):以杈刺泥水中搏取。 罨(yǎn):從上覆蓋下來的魚網,俗稱撒網。 (xuǎn):或從足作,亦作,縛鳥獸之足也。 罣:同掛。 魚(yú):本指馬目似魚目,即環眼馬,為馬之最下者。通作魚。
嘗讀沈復《浮生六記》,其卷二《閑情記趣》中有關于沈妻陳氏烹茶的描寫,非常有趣:“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蕓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尤絕。”張岱此篇中的“新雨過,收葉上荷珠煮酒,香撲烈”的描寫,說的則是煮酒。荷香薰茶與荷珠煮酒,都與荷有關,意境美,而情趣雅。讀到此,每每會萌生起一種躍躍欲試的欲念,誰不想一嘗其風味呢!
張岱此文以清新雋永見長,猶如一首優美的田園詩,一幅生動的漁樂圖,讀之使人賞心悅目,神暢氣氳。
張岱生于世代富貴的家庭,曾有過錦衣玉食的繁華享樂生活。他的“日進城市,夜必出”,大半居于“眾香國”,完全是一種雅興。“眾香國”,本為佛家虛設之境,謂樓閣苑囿皆香,香氣周流十方世界。這里大約是虛指,而品山堂卻是實有。“孤松箕踞,岸幘入水”,指無拘無束,率意放松。箕踞,又作“箕倨”、“踑踞”,謂坐時兩腳伸直岔開,形似簸箕;岸幘,指推起頭巾,露出前額。這里是說在松樹下隨意坐臥,松開頭巾,讓自己的影子倒映水中(或泛舟水上),總之,是放浪于形骸之外了。以下寫荷,寫魚宕,筆墨靈動傳神。他寫魚宕,先寫小菱,又寫橘實,爾后反復寫魚。菱,寫其味美;橘,摹其色佳;魚,則狀其千姿百態。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曾經吃過的美味,一旦深深印在記憶中,就會顯得格外誘人。小時候吃過一次嫩筍、青玉米,以至其他的嘗鮮,往往一輩子忘不了。若果然再去吃吃,亦不過爾爾。記憶這東西有特殊的魅力,或稱魔力,它就同隔著一定的距離觀畫一樣,能使美的事物倍增其美。鮮嫩如姜芽般的小菱是否就真的是世間“無味可匹”了?這只是作者的感覺和意念,它帶著濃厚的個人感情色彩。第若碩橘紅透,在記憶中如火團簇簇,那感覺亦復強烈,直欲令人興奮不已。寫魚的各種姿態,作者用了一系列排比,節奏很快,好似鏡頭的疊印,令人目不暇接。最是“魚入網者圉圉,漏網者”的點染,傳神攝魄,歷歷在目。想想看,網中魚挨挨擠擠,欲跳不能,便是“圉”字本意所說困而未舒的樣子,何其生動!寫漏網之魚更妙。(yǎn),魚在水面張大口呼吸的樣子。出網之魚經過了一番苦掙苦扎,氣力幾盡,就只能在水面上張大了口,上氣不接下氣了。觀察之細微,描摹之傳神,直令人嘆絕。張岱筆墨之靈異若此,正須觀之以巨眼。
上一篇:《南行前集序·〔北宋〕蘇軾》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墨·〔明〕陸樹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