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萬里《寒食雨中同舍約游天竺得十六絕句呈陸務觀》
萬頃湖光一片春,何須割破損天真?
卻將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楊屬別人!
【注釋】
(1)此詩是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作者在杭州任太子侍讀時所作,時年六十歲。寒食:宋代寒食節(清明前二日)到清明節,是杭州統治階級富豪人家游賞尋樂的日子,市民階層也受了影響,沾染上奢侈游逛的習氣。《夢梁錄》寫此時情形:“都人不分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酒貪歡、不覺日晚,紅霞映水,月掛柳梢,歌韻清圓、樂聲嘹亮,此時猶尚未絕,男跨雕鞍,女乘花轎,次第入城;又使童仆挑著木魚、龍船、花籃、鬧竿等物歸家,以餽親朋鄰里:杭城風俗,侈靡相尚,大抵如此。”同舍人:一同做官的人。天竺:杭州西郊的山名,分上、中、下天竺。此指山上的三天竺寺之下天竺寺,在飛來峰南,當時名為“天竺時思薦福寺”。陸務觀:同時詩人陸游的字號,為作者的好朋友。
(2)何須:何必。割破:表面上是說,一條長堤把西湖割破,裁成兩半。天真:指天然、自然,本來的樣子。
(3)葑草:水中菰草或蘆葦叢生,串成一片,草根和泥土盤結在一起,日子久了,淤積成地。分疆界:指北宋詩人蘇軾做杭州太守時疏浚西湖,把這種葑草堆積成一條長堤(后人稱蘇堤),橫跨湖面。分疆界:亦即指蘇軾干的這件事,詳見《宋史·蘇軾傳》:“西湖多葑,自唐及錢氏,歲輒浚治;宋興,廢之,葑積為田。軾取葑田積湖中,南北徑三十里,為長堤以通行者,杭人名曰蘇公堤。”簡稱蘇堤。
(4)“葑外垂楊”句:是說堤外的垂楊給了他人。這句的真正意思是抨擊朝廷把江山一塊一塊奉送給金人,快要到把西湖也割送出去的程度了。
【賞析心得】
南宋孝宗淳熙末年,宋金戰事稍息,南宋小朝廷獲得短暫喘息機會,經濟迅速復蘇。據史載,宋南渡初歲,財政收入不滿一千萬貫,至淳熙末,增至六千五百三十萬貫以上。于是,朝野上下認為太平盛世已到,西子湖上歌舞升平,大多數人早把北宋滅亡的國恥丟置腦后了。所以當時林升有詩題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諷刺了當時醉生夢死、忘記國恥的丑態。
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于淳熙十三年(1186)寒食節,與同僚一道,冒雨游了天竺寺,算是湊了一次熱鬧。回來后,寫了十六絕句。他想,還有誰與自己一樣,在這所謂的“太平盛世”猶記得四十年前的國恥呢?南宋四大詩人都是好朋友。范成大,心灰意冷,四年前就退隱石湖了;尤袤,與自己一樣,身不由己,裹在湊熱鬧行列之中;剩下的就只有遠在嚴州,被孝宗打發在山水寂寞中的陸游了。于是,作者將十六絕句呈寄給了陸游,以求知音共賞。下面是其中的第二首。
“萬頃湖光一片春,何須割破損天真?”首兩句是說,萬頃西湖,浩渺茫茫,湖光春色,本是一片。結果中間修出條蘇堤,強行割破,一分為二,西湖天然美景受到極大的破壞。作者表面上是對蘇軾筑堤,將西湖分割為兩半發泄不滿,實際是借題發揮,另有所指。“卻將葑草分疆界,葑外垂楊屬別人!”在這里,作者巧妙地將蘇堤分西湖之事放大,比喻為大好河山一分為二,形成南北分裂。既然如此,何不將西湖也分成兩半,干脆把葑草堆積長堤之外的垂楊也送給別人算了。這里,作者對當時醉生夢死的丑陋世態表達了極大的憤懣,這與林升詩的含意是一樣的,卻更深刻、更有力。試問:如將西湖一半分割出去,當時的京城臨安也就去掉了一半。到那時,朝野還有清明傾城出游的雅興嗎?失地滅國的羞恥還能說忘記了嗎?
上一篇:陸游《讀書》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呂本中《海陵病中》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