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肇
王鍔累任大鎮(zhèn),財貨積山。有舊客誡鍔以積而能散之義。后數(shù)日,客復(fù)見鍔。鍔曰:“前所見教,誠如公言。已大散矣。”客曰:“請問其目。”鍔曰:“諸男各與萬貫,女婿各與千貫矣。”
——《唐國史補》
〔注釋〕 累任大鎮(zhèn):指屢次為大鎮(zhèn)節(jié)度使。 請問其目:請問其詳。
王鍔是唐朝中葉德宗時人。他出身行伍、憑著軍功,終為宰相,史書有傳。他生性極為吝嗇貪鄙,凡經(jīng)手的工程,雖瑣屑碎事,亦必躬親,以免水肥外人。每有宴享,他都把食余的飯菜賣掉,決不便宜下人。因為他善于開源節(jié)流,所以其錢遍天下,富有無比。對于這樣一個富貴雙全、在物質(zhì)上什么也不會缺少的人,他只會缺少“德”、“義”。戰(zhàn)國時代孟嘗君的門客馮驩曾勸勢炎熏天、富比國君的孟嘗君“市義”。跟隨王鍔很久、深知其為人的舊客也許念及此義,便委婉地告誡他,對于金錢要“積而能散”。古人所謂“散財”,一般指把金錢散給貧困的人們。過了幾天,客人再次見到王鍔,鍔很謙虛地說:“前日您所教誨的,十分正確,我已謹遵,把財散了。”讀到這里人們以為王鍔把錢財散給窮人了。于是,客人請其詳言,王回答:“每個兒子各給萬貫,每個女婿各給千貫。”原來如此!王的回答使讀者“期望受挫”,但又十分符合王鍔的本性,因此產(chǎn)生笑料。看來,王并沒有從客人的告誡中吸取有益的東西。
對兒女未來的關(guān)切是我國人民的傳統(tǒng)。但在如何愛護子女問題上,有見識者和短視者卻有很大分歧。如《戰(zhàn)國策·趙策》中所載的“觸詟說趙太后”的故事就提出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原則,勸她要為子女創(chuàng)造建功立業(yè)的機會,不要只在金錢、地位上為兒女考慮,因為“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金錢、地位適足成為兒女的禍根。這是十分明智的看法。漢代太傅疏廣年老主動要求致仕退休,皇帝、太子共賜金七十斤。他退居鄉(xiāng)里后以此金錢與族人故舊賓客共享,相與娛樂。人們勸他用這些錢買些田宅基業(yè),傳給子孫。疏廣回答說:“難道我老糊涂了,不顧念子孫嗎?不是。我有舊田宅,子孫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過與平民一樣的生活。如果我再留給他們許多錢財基業(yè),則足以使其懶惰,不思上進。”他還說子孫“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祖上遺留過多錢財,對于子孫未必是好事,縱觀歷史,確如疏廣所言,但真正省悟的父母又有幾人?直到今日,一些人還在為子孫作馬牛,為兒女謀福利,為他們謀取地位金錢,而不是為他們創(chuàng)造建立功業(yè)的條件。因此,王鍔散財?shù)男υ掃€是應(yīng)該令人深省的。
上一篇:《王謔庵悔謔鈔序·〔明〕倪元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田不滿叱髑髏·〔清〕紀昀》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