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周必大
翰苑多雜著,故其體不一。某以乾道庚寅歲初忝寓直,凡詞頭之小者,院吏輒以片紙錄舊作,謂之屏風兒。余笑曰:“此陶穀所謂‘一生依本畫葫蘆’。”今觀王岐公謝承旨表稿,亦連別本,殆屏風之類矣。其詞謂“由西掖入北門,行將二紀”,又云“鼎圣歷之肇新,顧藩麾之屢易”,則為張文定公安道無疑。然“閎博燕閑,浮鰲宣精”等語,岐公表實用之,文體大略亦相類。二公蓋同直者,顧不嫌于同,此前輩廣大規模也。
淳熙戊戌十月十四日。
——《益公題跋》
〔注釋〕 王禹玉:王珪,字禹玉,宋華陽人。累官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封岐國公。 翰苑:指翰林學士院,其學士負責在內朝替皇帝起草詔旨、文書。雜著:起草的文書有制誥、赦敕、國書以及宮廷所用文書,內容各異,故用雜著形容它。 乾道:南宋孝宗年號。寓直:入宿值班。翰林學士要定期入宿學士院值班,以備皇帝命令,起草文書。 詞頭:起草文書的內容提要,和昔日公牘中的“要由”差不多。 陶穀:陶穀字秀實,宋初曾任翰林學士承旨。依本畫葫蘆:比喻摹仿別人,毫無自創。宋魏泰《東軒筆錄》卷一記有此事:陶穀精于文翰,久在翰林院供職。意謂可升任宰相。于是示意他的黨羽向宋太祖推薦,“太祖笑曰:‘頗聞翰林草制,皆檢前人舊本,改換詞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耳,何宣力之有?’” 別本:另一段紙頭。 張文定公安道:張方平,字安道,宋神宗時累官參知政事,卒謚文定。 規模:榜樣。
陶穀人品不高,又曾歷仕數朝,節操有虧,宋太祖趙匡胤本來就有點看不起他。而陶穀沒有自知之明,自恃在翰苑多年效力,頗有功勞,便想當宰相了。怎料趙匡胤毫不客氣,譏諷他多年功績不過是“依樣畫葫蘆”的營生。由此也可看出,翰林學士們起草詔旨時的互抄陳詞,拼湊了事的習慣,在宋初便已經常見了。然而其中抄襲的方法,常用的慣例,卻是周必大這篇題跋才詳細揭露出來。原來猗歟盛哉的皇帝詔諭,卻是這樣馬虎弄出來的,讀之可發一笑。
上一篇:《原謗·〔唐〕皮日休》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右溪記·〔唐〕元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